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3课《古代印度》检测卷(答案)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3课《古代印度》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
  1.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 )
  A. 印度河流域
  B. 恒河流域
  C. 尼罗河流域
  D. 两河流域
  2.古代印度文明的创造者是( )
  A. 雅利安人
  B. 苏美尔人
  C. 达罗毗荼人
  D. 阿拉伯人
  3.种姓制度将古代印度人分为四个等级,其中掌握祭祀大权的是( )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4.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国王属于( )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5.种姓制度中,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是( )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6.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被认为是 “不可接触者” 的是( )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贱民
  7.下列关于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种姓之间界限森严
  B. 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C. 不同种姓之间可以通婚
  D. 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8.佛教诞生于( )
  A. 公元前 6 世纪
  B. 公元前 3 世纪
  C. 公元 1 世纪
  D. 公元 6 世纪
  9.佛教的创始人是( )
  A. 耶稣
  B. 穆罕默德
  C. 乔达摩 悉达多
  D. 孔子
  10.佛教反对( )
  A. 种姓制度的特权
  B. 奴隶制度
  C. 君主专制
  D. 农业生产
  11.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不包括( )
  A. 四谛说
  B. 因果报应
  C. 忍耐顺从
  D. 追求永生
  12.佛教在( )时期得到广泛传播。
  A. 阿育王统治
  B. 汉谟拉比统治
  C. 图特摩斯三世统治
  D. 伯利克里统治
  13.古代印度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有( )
  A. 发明了太阳历
  B. 制定了太阴历
  C. 知道地球是圆形的
  D. 提出了 “日心说”
  14.古代印度人在数学上的贡献有( )
  A. 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 创造了零的概念
  C. 发现了勾股定理
  D. 掌握了微积分
  15.古代印度的医学成就有( )
  A. 制作木乃伊
  B. 懂得血液循环
  C. 能进行外科手术
  D. 发明了针灸
  16.下列关于古代印度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对周边亚洲国家有影响
  B. 对世界文化发展没有贡献
  C. 其文化成果在多方面有独特价值
  D. 与其他古代文明没有交流
  17.古代印度的建筑艺术代表是( )
  A. 金字塔
  B. 帕特农神庙
  C. 泰姬陵
  D. 吴哥窟
  18.古代印度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史诗是( )
  A. 《荷马史诗》
  B.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C. 《伊索寓言》
  D. 《诗经》
  19.从地理位置上看,古代印度( )
  A. 位于欧洲大陆
  B. 地处中亚地区
  C. 在南亚次大陆
  D. 属于阿拉伯半岛
  20.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文明相比,古代印度文明的独特之处在于( )
  A. 有发达的农业
  B. 有自己的文字
  C. 种姓制度和佛教文化
  D. 有统一的国家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21. 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简述佛教诞生的背景、教义及其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
  22. 材料分析题(20 分)
  材料一:“他(乔达摩 悉达多)看到走投无路的乞丐、痛苦不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的尸体时,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决心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
  材料二:“佛教在印度本土逐渐衰微,但是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却广泛传播,对这些地区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乔达摩 悉达多创立佛教的初衷。(10 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佛教在亚洲传播的影响。(10 分)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答案
  1.A。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是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发展的重要区域但不是起源地。
  2.C。古代印度文明的创造者是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是后来进入印度的民族,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文明创造者,阿拉伯人与古代印度文明起源无关。
  3.A。种姓制度中婆罗门掌握祭祀大权,刹帝利主要是军事和行政贵族,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主要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4.B。国王属于刹帝利,刹帝利负责军事和行政统治。
  5.C。吠舍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6.D。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 “不可接触者” 即贱民,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到极度歧视。
  7.C。不同种姓之间界限森严,原则上不通婚,C 选项说法错误,A、B、D 选项关于种姓制度的说法正确。
  8.A。佛教诞生于公元前 6 世纪。
  9.C。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 悉达多,耶稣是基督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10.A。佛教反对种姓制度的特权,主张众生平等。
  11.D。早期佛教基本教义包括四谛说、因果报应、忍耐顺从等,佛教不追求永生。
  12.A。佛教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国王,图特摩斯三世是古埃及法老,伯利克里是古希腊雅典领导人。
  13.B。古代印度制定了太阴历,太阳历是古埃及发明的,古代印度当时并不知道地球是圆形的,“日心说” 是后来哥白尼提出的。
  14.B。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零的概念,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但经阿拉伯人传播,勾股定理是古希腊发现的,微积分是近代西方的数学成果。
  15.C。古代印度能进行外科手术,制作木乃伊是古埃及的,古代印度当时不完全懂得血液循环,针灸是中国发明的。
  16.C。古代印度文化成果在天文、数学、医学、文学、建筑等多方面有独特价值,对世界文化发展有重要贡献,对周边和其他地区都有影响,和其他古代文明也有交流。
  17.C。古代印度建筑艺术代表是泰姬陵,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吴哥窟是柬埔寨的。
  18.B。古代印度著名史诗是《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诗经》是中国的。
  19.C。古代印度在南亚次大陆。
  20.C。古代印度文明独特之处在于种姓制度和佛教文化,其他文明也有发达农业、自己的文字、统一国家等特征。
  二、非选择题答案及解析
  21.(1)
  答案:
  主要内容:
  婆罗门:是最高等级,主要是祭司贵族,掌握神权,负责祭祀等宗教事务,垄断文化教育。
  刹帝利:是第二等级,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等,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力,负责保卫国家和管理国家。
  吠舍:是第三等级,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是普通劳动者,需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首陀罗:是第四等级,主要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从事手工业和农业中最繁重的劳动,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几乎没有权利。此外,还有 “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最底层,被认为是最 “不洁” 的,受到严重歧视。
  影响:
  消极影响: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它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不同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互不通婚,职业世袭,低种姓的人受到严重歧视,没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参与社会事务和追求财富,这使得社会阶层固化,大量的人才被埋没,社会矛盾长期积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积极影响(在一定历史时期):在早期,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使得各个阶层明确自己的职责,保障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运转,例如吠舍从事生产经营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刹帝利保障国家的安全等。但这种积极影响远远小于其消极影响。
  解析:先详细阐述种姓制度四个等级和贱民的主要内容,再从消极和在一定时期的积极两个方面全面分析其影响。
  (2)
  答案:
  诞生背景:
  社会动荡:公元前 6 世纪左右,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种姓制度下不同等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引起其他阶层不满,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经济发展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印度的经济有了一定变化,一些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希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争取更多的权利。
  思想文化氛围:当时印度思想界活跃,人们对人生意义、解脱苦难等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乔达摩 悉达多在看到社会上的生老病死等苦难现象后,开始探索解脱之道。
  教义:
  四谛说:包括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的原因是欲望)、灭谛(消除欲望达到涅槃)、道谛(通过八正道等修行方法解脱)。
  因果报应: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的等级特权,主张在精神上人人平等。
  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
  思想冲击:佛教的产生对当时印度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冲击,它挑战了婆罗门教的权威和种姓制度的合理性,为那些对现实不满的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寄托和思想体系,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生和社会。
  社会变革推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佛教主张的平等观念吸引了许多低种姓的人,激发了他们对平等权利的追求,对社会变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种姓制度,但在思想层面引发了社会的震动。
  文化发展: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成果,如佛教建筑、雕塑、文学等,丰富了古代印度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许多佛教寺庙成为文化艺术的宝库。
  解析:从社会动荡、经济变化、思想氛围阐述诞生背景,详细说明四谛说、因果报应、平等观念等教义,再从思想冲击、社会变革推动、文化发展三个方面分析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
  22.(1)
  答案:
  乔达摩 悉达多看到社会上人们遭受的苦难,如乞丐的穷困、病人的痛苦、尸体暴露等惨状,对人生苦难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感到人生充满痛苦,于是希望找到解脱这些苦难的方法,这成为他创立佛教的初衷。他试图通过探索一种新的思想和修行方式,来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上的解脱。这种初衷体现了他对人类苦难的悲悯情怀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解析:紧扣材料内容,分析乔达摩 悉达多因目睹人生苦难而希望寻求解脱之道作为创立佛教的初衷,点明其思想内涵和情感基础。
  (2)
  答案:
  文化影响:佛教在亚洲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各国的文化内涵。例如在中国,佛教的传入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诗词、绘画、雕塑和哲学思想,如敦煌壁画等佛教艺术瑰宝。在东南亚国家,佛教建筑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象征,如缅甸的大金塔等,这些建筑展现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和佛教文化元素。
  社会影响:佛教的传播对亚洲各国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它倡导的慈悲、宽容、平等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关系。在一些国家,佛教寺院成为社会公益和教育的中心,参与救济贫困、开办学校等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政治影响:在部分亚洲国家,佛教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一些统治者利用佛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如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通过宣扬佛教教义来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佛教在跨国传播过程中,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政治互动,加强了地区间的联系。
  解析:从文化、社会、政治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佛教在亚洲传播的影响,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其在不同层面如何发挥作用,展现佛教传播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3课《古代印度》检测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