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十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2025年中考历史部编版一轮专题复习(山东)(学生版+教师版)

第二十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A层 基础过关
1.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但同时却严格限制进口苏联商品。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
A.西方国家出现经济危机
B.新经济政策推动苏联经济恢复
C.美国开启国家干预模式
D.苏联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
2.(2024·菏泽一模)1932年美国南部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1935年开始回升。农业净收入从1932年的19.28亿美元,回升到1935年的46.05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美国颁布了( )
A.《社会保障法》 B.《紧急银行法案》
C.《农业调整法》 D.《全国工业复兴法》
3.1933年开始,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下表内容体现了新政实施取得的成果,与此对应的新政措施应该是( )
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梁 新机场 地下水道
12.2万幢 66.4万 英里 7.7万座 285个 2.4万英里
A.整顿金融体系 B.推行“以工代赈”
C.调整农业政策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4.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成功是( )
A.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B.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D.加强了中央集权
5.德、日的大财团们和统治阶层认为,要摆脱经济危机,必须向外扩张,争夺更大的市场和势力范围。因此德、日两国的举措是( )
A.请求国际援助
B.建立法西斯专政
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社会主义专政
6.(2024·盐城中考)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宣告:“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该宣言中的“敌人”应包括( )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苏联
7.“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世界各国人民的同仇敌忾和英勇奋战,是战胜德、意、日轴心国的重要保证。”材料中“战线”建立的标志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诺曼底登陆
D.发表《波茨坦公告》
8.“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是希特勒信奉的名言。在1942年夏季,他发起了一场无与伦比的震惊世界的攻势。他过高估计了德军的作战能力,过低估计了苏军的力量。“命运之城”的失败成为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命运之城”指的是( )
A.斯大林格勒 B.莫斯科
C.阿拉曼 D.诺曼底
9.(2024·金昌中考)下表为两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
战争 伤亡 人数 经济 损失 参与国家 (地区) 战役
一战 3000 余万 3321 亿美元 30多个 国家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二战 7000 余万 约5万 亿美元 60多个国 家和地区 斯大林格勒战役伤亡人数逾200万
这反映的是( )
A.战争发展的过程 B.国家实力的博弈
C.人类战争的残酷 D.国际关系的演变
B层 能力提升
10.下列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的是( )
A.确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
B.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C.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D.兴建公共工程和“以工代赈”
11.(2024·江西中考)1940年,斯大林迫切地敦促人民缩小与西方在生产力方面的差距,“放慢速度意味着落后,落后意味着挨打!”斯大林如此迫切是为了(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应对法西斯的扩张
C.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D.推动东欧各国改革
12.(2024·成都中考)下图列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四个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共同反映的是( )
A.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B.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C.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
D.联合国建立的影响
13.(2024·遂宁中考)202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5周年。某同学在学习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由此可知,他认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国家利益 B.文化冲突
C.宗教矛盾 D.种族歧视
14.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灭战争隐患的关键;反对绥靖政策,制止大国争霸的局部战争,是消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上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论述属于( )
A.爆发的原因 B.战争的性质
C.战争的过程 D.战争的教训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底,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1921年3月,粮食税实行以后,1922-1923年度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的增长,工业原料也有所增加。
——摘自陈之骅主编《苏联兴亡史纲》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摘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苏联(苏俄)历史上的哪一政策 它在经济上产生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中的“氧气面罩”是指什么
(3)材料二中“中国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试写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材料中的“发动机”是指什么
(4)综合分析材料,你有何认识或启示
C层 素养挑战
16.(2024·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进程 抗战进程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3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德国战败 1945年8月,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 1938年3-4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百团大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1945年4-6月中共七大 1945年8月中国战场反攻
(1)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地位,并根据材料分析说明。
(2)经济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存在何种联系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第二十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A层 基础过关
1.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但同时却严格限制进口苏联商品。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A)
A.西方国家出现经济危机
B.新经济政策推动苏联经济恢复
C.美国开启国家干预模式
D.苏联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
2.(2024·菏泽一模)1932年美国南部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1935年开始回升。农业净收入从1932年的19.28亿美元,回升到1935年的46.05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美国颁布了(C)
A.《社会保障法》 B.《紧急银行法案》
C.《农业调整法》 D.《全国工业复兴法》
3.1933年开始,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下表内容体现了新政实施取得的成果,与此对应的新政措施应该是(B)
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梁 新机场 地下水道
12.2万幢 66.4万 英里 7.7万座 285个 2.4万英里
A.整顿金融体系 B.推行“以工代赈”
C.调整农业政策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4.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成功是(C)
A.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B.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D.加强了中央集权
5.德、日的大财团们和统治阶层认为,要摆脱经济危机,必须向外扩张,争夺更大的市场和势力范围。因此德、日两国的举措是(B)
A.请求国际援助
B.建立法西斯专政
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社会主义专政
6.(2024·盐城中考)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宣告:“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该宣言中的“敌人”应包括(B)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苏联
7.“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世界各国人民的同仇敌忾和英勇奋战,是战胜德、意、日轴心国的重要保证。”材料中“战线”建立的标志是(B)
A.莫斯科保卫战
B.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诺曼底登陆
D.发表《波茨坦公告》
8.“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是希特勒信奉的名言。在1942年夏季,他发起了一场无与伦比的震惊世界的攻势。他过高估计了德军的作战能力,过低估计了苏军的力量。“命运之城”的失败成为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命运之城”指的是(A)
A.斯大林格勒 B.莫斯科
C.阿拉曼 D.诺曼底
9.(2024·金昌中考)下表为两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
战争 伤亡 人数 经济 损失 参与国家 (地区) 战役
一战 3000 余万 3321 亿美元 30多个 国家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二战 7000 余万 约5万 亿美元 60多个国 家和地区 斯大林格勒战役伤亡人数逾200万
这反映的是(C)
A.战争发展的过程 B.国家实力的博弈
C.人类战争的残酷 D.国际关系的演变
B层 能力提升
10.下列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的是(D)
A.确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
B.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C.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D.兴建公共工程和“以工代赈”
11.(2024·江西中考)1940年,斯大林迫切地敦促人民缩小与西方在生产力方面的差距,“放慢速度意味着落后,落后意味着挨打!”斯大林如此迫切是为了(B)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应对法西斯的扩张
C.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D.推动东欧各国改革
12.(2024·成都中考)下图列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四个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共同反映的是(C)
A.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B.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C.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
D.联合国建立的影响
13.(2024·遂宁中考)202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5周年。某同学在学习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由此可知,他认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A)
A.国家利益 B.文化冲突
C.宗教矛盾 D.种族歧视
14.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灭战争隐患的关键;反对绥靖政策,制止大国争霸的局部战争,是消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上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论述属于(D)
A.爆发的原因 B.战争的性质
C.战争的过程 D.战争的教训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底,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1921年3月,粮食税实行以后,1922-1923年度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的增长,工业原料也有所增加。
——摘自陈之骅主编《苏联兴亡史纲》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摘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苏联(苏俄)历史上的哪一政策 它在经济上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政策:新经济政策。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中的“氧气面罩”是指什么
答:目的: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氧气面罩:国家干预政策。
(3)材料二中“中国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试写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材料中的“发动机”是指什么
答: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动机: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综合分析材料,你有何认识或启示
答: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要适应本国国情发展,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层 素养挑战
16.(2024·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进程 抗战进程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3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德国战败 1945年8月,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 1938年3-4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百团大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1945年4-6月中共七大 1945年8月中国战场反攻
(1)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地位,并根据材料分析说明。
答:地位: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说明: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1938年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中国共产党指挥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胜利。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2)经济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存在何种联系
答:联系:经济大危机使日本、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示例一】观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论述: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体,最终赢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总之,抗日战争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障。
【示例二】观点:团结合作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抗击法西斯国家的进攻,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速了战争进程,彰显了和平的力量;1945年2月,为协同盟军行动,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1945年9月,伴随着日本法西斯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因此,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十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2025年中考历史部编版一轮专题复习(山东)(学生版+教师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