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吉林省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 (一)历史试题(缺答案)

吉林省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 (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表1反映出当时中国
表1
遗址 时间 遗址特征
北京东胡林遗址 距今约10000年 出土了栽培的粟和黍
安徽凌家滩遗址 距今约6000年 发现了大型的都邑、宫殿和墓葬
辽宁牛河梁遗址 距今约5300年 出土了祭坛、神庙、玉器等礼制用品
A. 文明要素渐次呈现 B. 社会分工高度细化
C. 神权王权开始结合 D. 多元一体格局出现
2. 古代中国,循吏为奉公守法循理的官吏。两汉循吏选拔有孝廉、茂才、明经等多种方式,循吏仕途会经历不同选拔方式,如黄霸有多次举贤良、察廉的经历。两汉循吏选拔机制
A. 强化监察制度效能 B.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C. 维护阶层特权垄断 D. 保障政治清明稳定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五德相生论来描述政权更迭的现象较为普遍。陈寿在《三国志》中反复记述魏以土德上承汉之火德,《南齐书》中记载,“(宋)亦以水德而传于齐”。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如实直书的史学精神延续 B. 历史记载内容逐步理性化
C. 注重论证王朝政权合法性 D. 系统总结政权更迭的规律
4. 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并首次提出“三教合归儒”; 韩愈弘扬儒家思想的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似。这表明隋唐时期
A. 三教合一周面已成定局 B. 儒学应对佛道挑战的能力增强
C. 儒学思想失去传统内涵 D. 儒家的伦理道德日益走向僵化
5. 辽朝人用瓷器来表达审美,其中鸡冠壶最具代表性。辽朝早期鸡冠壶敦厚浑圈,有特制的孔洞供绳索穿过,方便将壶固定在马背上。辽朝中晚期,适合居室使用的苗条清瘦提梁式鸡冠壶逐渐取而代之。鸡冠壶造型的变化可以用来证明
A. 农耕文明的不断扩展 B. 契丹族与汉族审美趋同
C. 辽朝瓷器用途的变化 D. 北方游牧经济日益衰落
6. 明清时期商帮群体不断发展,表2是关于晋商的相关记述。
表2
记述视角 相关记述
管理制度 *巨商, 所立票号法至精密, 人尤敦朴, 信用最著*
经营方式 推行东伙制(类似股份制)、容易产生论资排單的现象 会馆广告注重宣传产品质量以及晋商文化 商号与票号通过“联号经营”模式、搭建了国内外市场的桥梁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晋商
①经营与管理仍受传统思想影响 ②采用西方资本主义运营模式
③助力了中国古代长途贸易出现 ④适应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 ①④
7. 19 世纪中期,孔子被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认错的守旧反动的妖魔; 19世纪末期,孔子则被当时激进的文人尊为改革的先驱,力求“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对孔子形象的这种塑造反映了
A. 民主思想已成为社会潮流 B. 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增强 D、探索国家出路亟需科学理论
8. 据图2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 贸易逆差局面得到扭转 B. 国际局势决定外贸格局
C. 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 D. 社会经济结构失衡加剧
9. 1925年,李大钊指出,“在经济落后且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这一思想
A.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 确立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D. 有利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0. 1949年,毛泽东告诫全党:“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毛泽东强调的是
A. 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B. 深化土地改革
C. 夺取民主革命胜利 D. 提高执政能力
11. 新中国初期,政府在发行公债的同时,还组织城市工人家庭等社会各界积极参加储蓄。为此,上海等地提出了“功在国家,利在自己”的宣传口号,各地厂矿工会也纷纷成立互助储金会。这些举措意在
A. 建立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加快国家工业化的建设
C. 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D. 促进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12. 1981年,《人民日报》围绕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雇工经营开辟专栏,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全国大讨论,并发表《因地制宜搞好渔业生产责任制》的评论。1982年,广东省农业委员会肯定了陈志雄的做法。此事件的讨论
A. 推动农业结构的转变 B. 导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 揭开了改革开放序幕 D. 配合了经济体制改革
13. 古巴比伦和亚述帝国是两河流域不同时期的主要政权。表3 呈现了古巴比伦与亚述帝国司法审判的变化。
表3 ˊ·1
司法主体 审判方式 上诉(再审)
古巴比伦 各级相对专业的法律人士; 国王 一般由数人组成合议庭共同裁决 一般由地方人员审理
亚述帝国 国王; 国王任命的各级行政官员 往往一两位官员即可裁决 往往直达国王并迅速截决、执行
表3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
A. 审判方式的完善 B. 行政效率的提高
C. 君主权威的增强 D. 治理方式的多样
14. 自13世纪以来,在富裕贵族和工商业者的资金扶植下,西欧许多国家纷纷成立大学。大学注重职业训练,把世俗科学引进学校,特别是计算、测量、会计、商业和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表明西欧大学的发展植根于
A. 教会特权 B. 经济转型
C. 民族国家 D. 科学革命
15. 1787年,美国将人口统计写入宪法,改变了邦联时期各州自行上报人口数字的做法,由联邦政府统一执行人口统计。人口统计成为众议院席位与直接税的分配基准。此后又逐渐被应用于选区划定、移民管理、联邦财政拨款等方面。这
A. 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强化了众议院的立法权 D. 调和了南方与北方矛盾
16.
表4 1897—1920年俄国国民识字情况
每.1000 男子中--识字人数--- 每1000妇女中…识字人数~ 每1000人口中—识字人数
1897年 1920年 1897年 1920年 1897年 1920年
欧俄 326 422 136 255 229 330
北高加索 241 357 56 215 150 281
西伯利亚 170 30 46 134 108 218
由此可以推知
A. 人才基础已经初步形成 B. 发展国民教育的迫切性
C,苏俄文化建设成果显著 D. 妇女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据司马迁《史记》等
材料二
宋人记载“七闼二浙、江之西东,人才之盛,甲于天下”。元朝以来,中央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南北沟通和对南方的管理。明清时期,一些人主张在京畿地区种稻、官方招募南人到北方传播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
——摘编自杜新豪、曾雄生《经济重心南移浪潮后的回流
——以明清江南肥料技术向北方的流动为中心》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司马迁划分西汉四大经济区的原因。(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以来江南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濒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面前,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材料二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的原因。(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除图示线索外,为该时期补充一条历史线索并举例说明。(4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东西方之间的科学交流一度陷入低谷,很多科学领域的进步又需要多国科学家进行合作。50年代初、国际科联决定组织“国际地球物理年”,希望“所有国家的人都在向‘地球母亲’付出共同努力”。在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拨款250万美元支持先行购置一批设备,国会在活动期间共计拨款4300万美元,苏联组建国家委员会,苏联政府为活动投入资金达 4.86 亿卢布。1957 年,苏联《真理报》发表评论称,“赫鲁·晓夫同志呼吁与美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进行竞争、这种竞争远比军备竞赛中生产致命武器的竞争要好”。截至1958年7月底,共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决定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所要研究的问题涵盖了气象学、海洋学、核辐射等十几个学科领域,尤其是极地考察和外层空间探测。“国际地球物理年”通过“非凡的协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摘编自史宏飞《冷战期间的美苏科学合作与竞争
——以“国际地球物理年”为中心的考察》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在支持国际地球物理年上的相同点。(6分)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国际影响。(8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严格来说,16世纪以降,世界历史才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也是世界历史逐步迈入现代化的开端。世界历史的发展并不平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领先与落后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当我们拉长镜头来透视历史,16 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回溯。
——摘编自张卫东《“全球化视野下16世纪以降中国社会变迁”笔谈》编者按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对16——19世纪的中外历史作整体性考察,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吉林省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 (一)历史试题(缺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