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初二期中阳光调研试卷
历 史 2024.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包含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考试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将考试号用2B铅笔正确填涂。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并在答题卷相应的地方填涂。(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1841年9月,英国外交大臣阿伯丁提出放弃“占领”中国领土,而全力谋求通过一项允许对中国东部沿海四、五个主要城市进行贸易的条约。1842年,英国为达到此目的,逼迫清政府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2.下面为关于中国近代的一部著作的部分目录。该著作的这一章节主要描述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将鸦片改称“洋药”,规定:
“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惟该商止准在口销卖。一经离口,即属中国货物;只准华商运入内地,外国商人不得护送。“这表明
A.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清政府有效遏止了白银流失 D.外商完全垄断了中国鸦片贸易
4.据统计,1851-1861年间,全国乡试停科率达36.5%。1861年,清廷举行辛酉科乡试,全国共16乡,停考者竟达12乡阁,只有顺天、山西、陕西和广东4乡闱如期举行。材料说明
A.读书人的价值观完全改变 B.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C.科举制度被政府逐步废弃 D.太平天国冲击清朝统治秩序
5.近代某文献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准”。该文献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民报·发刊词》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奕?上奏说:“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可以御海,无事可以示威。”李鸿章认为,如果火器能与西洋相当,“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因此他们主张
A.开眼看世界 B.创办军事工业 C.兴办民用工业 D.开办新式学校
7.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到1884年累计核收船舶运费1713.7万两,加上跌价竞争使外商收入大大减少,中国少损失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这表明招商局的创办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激化了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C.使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D.动摇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
8.19世纪70年代,面对阿古柏占据新疆,俄国侵占伊犁的严峻形势,毅然抬棺出征,制定“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成功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 B.陈化成 C.邓世昌 D.左宗棠
9.“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梅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诗中描写的这场战役是
A.黄海海战 B.辽东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马尾海战
10.美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表面中立,实际却站在日本一边。战前默认或总人或总动战争,战争期间,作为中日两方的唯一调停者,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劝说清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这一行径旨在
A.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B.借日本之手扩大侵华权益
C.巩固日美同盟关系 D.维护其在华的“势力范围”
11.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就既输,而新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当中国将要被瓜分的关键时刻,在北京的一批参加会试的年轻举人向皇帝上了一道长长的奏疏,建议进行彻底的改革。”这一举动就是著名的
A.虎门销烟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二次革命
13.《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维新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推动民众的觉醒与思想解放
C.触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4.图为庚子年的时事木版画《天津城埋伏地雷董军门大胜西兵图》。它可以用于研究
A.太平天国运动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近代某政治文献有如下表述:“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该政治文献的颁布标志着
A.预备立宪的破产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清王朝统治结束 D.君主立宪制确立
16.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3月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主要内容是废除人口买卖契约,保护平民享有基本的公民权利和自由。这些法令
A.彻底破除社会陋习 B.实现社会全面转型
C.加快革命思想传播 D.助推社会风尚革新
17.杨荫杭在一篇文章中说到:“斯时的北京政府好似梁、唐、晋、汉、周居于中原:督军各有地盘,犹如南唐、吴、越、汉、蜀、楚、闽各踞一方。”该文意在说明民国初年
A.封建专制思想浓厚 B.军事冲突不断
C.帝国主义分而治之 D.地方割据突出
18.1915年12月,蔡锷与梁启超密商反袁,表示“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命去干这一次不可”。决定文武两步方案,梁启超发文章,夺舆论先声;蔡见机潜回云南,起兵讨袁。此后不久,爆发了
A.刺杀宋教仁案 B.府院之争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
19.1917年,张励复辟消息传出,“普天同愤”,各省军民“来电反对,高可盈尺”。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儒家纲常伦理根深蒂固 B.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
C.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 D.民主革命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20.1920年陈衡哲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她曾在一篇英文杂文中谈到:“现代中国女人不仅仅是一个西化了的人,而且是一个既利用现代世界提供的种种机会发展人格、又从她的祖先那继承了独特印记的女人。”这说明她
A.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期望中国民众人格独立
C.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D.文学创作方面融贯中西
21.某理发店在门外贴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的告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保我主权”等口号响彻神州大地。这些告示、口号反映的事件
A.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B.体现了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C.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D.彰显了中共的领导组织能力
22.如图时政漫画刊登在1919年5月16日的《神州日报》上。面对捆绑在“民气”巨石上的“巴黎特制”签字笔,图中人物为难地说“我实拿他不动”。该漫画反映的是
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B.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C.五四运动中的反帝外交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23.1921年夏天,一些革命者陆续从全国各地聚集上海。“6月29日午后(何)叔衡往上海,然者润之”,“7月15日(包惠僧)坐船直赴上海,与董必武、陈潭秋到达时间不相上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
A.创办《青年杂志》 B.发动武装起义
C.组织工人罢工 D.参加中共一大
24.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为此,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奋斗目标是
A.推翻清朝统治 B.实现共产主义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进行战略转移
二、材料解析与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26题7分,27、28题6分,共26分)
25.(6分)陈旭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说: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中,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可叹的是,中国社会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中英枪支对比表
枪型 枪长(米) 射程(米) 射速(发/分钟) 枪刺配置
中方 鸟枪 2.01 约100 1至2发 无
英方 伯克式 1.166 约200 2至3发 有
布伦士威克式 1.42 约300 3至4发 有
材料二 以下是清政府对《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某些条款的态度
条款 清政府的态度
割 ① 给英国 荒岛、孤峙海中、贫困、有伤国体、暂行赏借。
中英协定关税 每种货物应纳多少关税明白的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
② 权 免致小事酿成人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材料三 1845-1848年上海进出口货物值(单位:英镑)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1分)
(2)据材料二,填写空格中① 、② 的内容,清政府的态度反映出其存在什么问题?(3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上海进口额的发展趋势,反映出哪种经济形态仍占统治地位?(2分)
26.(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以后,出现三次国人办报高湖:第一次,维新派鼓吹变法创办维新报刊。第二次,辛亥革命前后维新派与革命派分别在国外与国内办报宣传各自政治主张并展开论战,这一时期有影响力的报刊有:《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民报》等。这一时期因临时政府较为尊重言论出版自由,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繁荣直至袁世凯当政.第三次办报高潮开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国内出现大量宣传新思潮的报刊,如:《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
——摘编自徐亦舒《清末民初媒介知识分子类型探究》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维新派鼓吹变法思想影响最大的两种报刊。(2分)
(2)据材料分析促成第二次办报高潮的主要因素。(2分)
(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次办报高潮中,五四运动前后报刊宣传新思潮重点的变
化。(2分)
27.(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二 辛亥革命局为成功于武昌乎?论者……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
——摘编自张春霆《张文襄公治鄂记》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武汉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城的有利条件”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论据充分,逻辑清晰。200字以内)(7分)
28.(7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毕生以民族的独立富强为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894-1905年,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都一直是抱持反满的民族主义;1905年,以“驱除勒房,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表明孙中山已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反帝建国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成熟起来,这个阶段的民族主义,是以建立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为基本目标的。
——摘编自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孙中山在第一阶段创建的革命组织及其主要活动。(2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第二阶段建立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名称,
写出其组织的以“七十二烈士”闻名的反清起义的名称。(2分)
(3)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展的三阶段在目标上的变化。(3分)
年份 1845 1846 1847 1848
进口 1224079 1066172 1009229 806495
出口 1344650 1526960 1517299 1305615
3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吴江、相城、高新区2024-2025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