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诸侯自选臣僚为卿时,要由天子审批任命,如“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小国三卿,一卿命于天子”。这些措施旨在
A.协调诸侯国的政治关系 B.维护礼乐等级制度
C.确立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强化周天子的统治
2.从传世文献和近百年出土的秦汉简牍来看,秦汉时期“文书行政”空前发达。官文书在制作、收发、办理、保管等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制度,其种类和数量都甚为可观,涵盖了诏令、奏章、报告等多种形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官僚体制十分完备 B.国家治理较为规范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行政决策效率较高
3.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适应了专制集权加强的趋势 B.导致了监察体系的固化
C.保障了监察机构的高效运作 D.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4.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
B.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结构变动
C.反映了羁縻政策失效
D.增强了大理等西南地区边防 5.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变化如下图。由此可知,清朝基层治理的变化
A.方便基层发挥征派赋役职能 B.表明赋税改革影响基层治理
C.削弱了国家的社会治理能力 D.导致户籍松动加速社会流动
6.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税种所占比重(%)变化对照表。这一现象
年份 田赋 盐税 厘金 关税
1842 76 13 0 11
1885 48 11 19 22
1911 27 26 24 23
注:厘金是指清政府于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征收的商业税。
A.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表明列强资本输出加剧
C.体现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D.揭示国家财政出现危机
7.19世纪中期后,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没有解决好央地关系倒挂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危机之际,在重要省区设立省委;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在解放区建立行政区,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克服了近代央地关系失序的弊端,为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支撑。由此可见
A.省制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 B.“三三制”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行政区制为民主政治奠基 D.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治理的发展
8.口号是简洁明了的核心理念或信息表达,具有凝聚共识、激发情感、强化认同和扩大影响力的价值。下图这些口号反映了
A.新时代社会观念的变化历程 B.探索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C.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D.建国以来社会基层治理 9.有学者指出:雅典的民主改革具有这样的趋势:从寡头统治到九执政官和公民大会、议事会规模从四百人扩大到五百人、从单一军事执政官到十将军制度等,这些民主改革皆以扩大城邦事务及其决策的公共参与范围为依规。学者旨在说明雅典
A.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B.寡头政治特征鲜明
C.政治生活的公共性 D.公民参政意识较强
10.查理大帝致信教皇:“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在教会内部确保教会的纯正信仰。而圣父,你的职责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
A.教会影响民众社会生活 B.教皇权力高于世俗王权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D.教权与王权间相互利用
11.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的欧洲大陆出现以本民族语言编纂和研习本民族习惯法的热潮。在法国,作为习惯法成文法的成果层出不穷;在西班牙,皇家编纂的习惯法于1484年问世;在荷兰,地方法的书面选编工作在国王授命下进行。这类现象反映了
A.普通法系的形成和发展 B.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C.法治文明普遍得到认可 D.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12.19世纪初,英国议会下院有一半以上议员由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指派,有些“腐败选区”已渺无人烟,仍照样选派国会议员。据1821年调查,有三个“腐败选区”的人口才375人,却要选举议员60名。而人口集中的新兴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利兹等则没有国会议员的名额。由此可知英国
A.贵族阶层把持政府大权 B.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参政
C.议会下院改革势在必行 D.政党分肥制度腐败严重
13.俾斯麦不愿把社会保障停留在欧洲久已存在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救济和教会慈善事业水平上,他提出社会保障的第一阶段优先考虑的是每一位正在工作的人,而不是所有的德国人。这一主张
A.积极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扩大社会保障受益群体
C.适应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D.极力维护工人阶级利益
14.从1883年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美国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传统,特别重视“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A.实现政治与管理分离 B.推动官员行政的高效廉洁
C.重视官员的专业素养 D.注重人才对社会的影响力
15.1973年各国开始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肯定了浮动汇率的合法化,从此国际货币制度从固定汇率制正式转向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国际金本位制的彻底崩溃
B.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C.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
D.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走向多元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2分)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六典》全称《大唐六典》,是唐玄宗时官修,旧题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实为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是现存最早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
《唐六典》详尽规定各部门的机构设置、官员编制、职掌权限、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官吏任用等一系列制度,这使得全书虽然规模宏大,但却条分缕析,纲目清楚;此书首次把官员分为文官、武官、内官、外官四大类,详尽规定了“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课标准,并规定政府机关的编制员额一经确立便具有法律效力,不得任意更改;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唐朝前期的田亩、户籍、赋役、考选、礼乐、军防、驿传、刑法、营缮、水利等制度和法令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对唐以后历代会典的编纂具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焦利《<唐六典>唐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完美呈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六典》对于我们了解唐朝历史有何帮助,并作出合理解释。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科举制度承袭明制,虽多有损益,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确定乡会试首场考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试经文五篇,三场试策问五道,“遂为永制”······相沿至于晚清。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时势危蹙,科举积弊日益显露,“天下扼腕殷忧,皆以人才乏绝,无以御侮之故,然尝推求本原,皆以科第不变致之也”。社会上逐渐形成改革科举制度的舆论高潮,科举制的变革势在必行。
——摘编自刘佰合《试议清季科举制度改革舆论的发展过程》
材料二 学堂选官制度成为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各地学堂和学生数量大为增加。学堂中能够适应新官制的法政学堂最受学生欢迎。大量新式人才进入政府,改变了官僚队伍的结构。 宪政编查馆和官制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实际上多由留学生担任。科举制废除后,知识分子或入新式学堂,或出国留学,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均发生很大变化,很多人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鞠万安《试论清末选官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科举制度的变革“势在必行”。(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话语经历了革命式、参与式以及引领式外交话语的动态演变过程。不同阶段的外交话语的形成系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革命式外交话语主要是由巩固新成立的人民共和国政权、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等内外因塑造的;参与式外交话语主要是由实行改革开放以加速国家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等内外因塑造的;引领式外交话语主要是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变局等内外因塑造的。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9.(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如《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罗马法体系庞大,涵盖了人法、物法、诉讼法等诸多方面。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逐渐形成,以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法律冲突问题。罗马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
材料二 法律被视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最高准则,一切个人或机构都必须服从于法律的统治和约束。《外国法制史》一书选择了古埃及法、楔形文字法、印度法、古希腊法、罗马法、日耳曼法、教会法、城市法和商法、伊斯兰法、英国法、美国法、法国法、德国法、日本法、俄罗斯法、欧洲联盟法等具有代表性的法律体系来进行介绍和论述。其中“法国法”一章的部分内容如下:
法国法的形成和发展
①1789年《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②1804年《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蓝本。
法国法系的特点:法国法系称为大陆法系,也称为“民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官作用不太突出。······主要涵盖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朱琳主编《外国法制史》、部编版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的特点。(8分)
(2)阅读材料二、参照“法国法”一章,结合所学,完成“英国法”一章的相应章节内容。(要求:时空逻辑清晰,表述涵盖史实。)(9分) 2024——2025学年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D【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同时天子派要员以国卿身份与诸侯王一同治理诸侯国;诸侯任命臣僚为卿时,也要由天子审批任命。这说明周天子不仅有分封诸侯的权力,还把权力延伸至诸侯国官吏任免的领域,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强化周天子统治,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周天子是如何控制诸侯国的,排除A项;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B项;西周分封制并不能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
2.B【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文书行政”空前发达,涵盖了诏令、奏章、报告等多种形式,说明当时对国家的治理较为规范,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公文管理,而非官僚体制,排除A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秦汉时期的行政决策效率,排除D项。
3.A【解析】据本题材料“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题干中的监察体系的演变正是受这一趋势的影响而形成的,说明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适应了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A项正确。监察体系逐渐向单一发展,不能等同于监察体系的固化,排除B项;保障了监察权力机构的高效运作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适应了专制集权的加强,与官员内部矛盾无关,排除D项。
4.A【解析】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政府设立买马司以盐、锦、彩等物与大理等地进行贸易活动,这不仅促进了物资交流,也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A项正确。题目中没有提到买马贸易对西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排除B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及羁縻政策是否有效或失效的信息,而是侧重于描述贸易活动本身及其影响,排除C项;南宋时期,大理等地并不在疆域范围内,排除D项。
5.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里甲制原本负责管理户籍和征收丁银,随着摊丁入亩的实施,废除人头税,户籍作用大大减弱,里甲制逐渐融入到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中,这种转变受到赋税改革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保甲制在征派赋役上比里甲制更方便,而是体现里甲制的职责融入到保甲制中,排除A项;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有效地整合了基层治理资源,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效果,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到社会流动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加速社会流动”的结论,排除D项。
6.C【解析】材料考查的是收入税种的变化,田赋比重下降,其它税收比重上升,可见晚清时期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社会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调整并不能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情况,与列强资本输出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财政收入金额与支出情况,无法得出出现财政危机的结论,排除D项。
7.D【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没有解决好央地关系倒挂的问题。而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危机之际,在重要省区设立省委;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在解放区建立行政区,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克服了近代央地关系失序的弊端,为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支撑。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不断根据形势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有效克服了近代央地关系失序的弊端,即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治理不断完善,D项正确。材料仅仅是强调大革命危机之际,中国共产党在重要省区设立省委,而解放战争时期,建立行政区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不能体现省制有效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排除A项;“三三制”是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分配上的一种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行政区,并不能得出行政区制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奠基,排除C项。
8.C【解析】据本题材料及图片信息可知,这些口号有涉及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也有涉及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C项正确。图片中的口号不仅仅与社会观念的变化发展有关,“五讲四美三热爱、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这些口号属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不是现代化建设历程,排除B项;社会基层治理与本题材料无关,排除D项。 9.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民主改革以扩大参与的范围为依规,体现了雅典政治发展中的公共性,C 项正确。在雅典,公民是少数的,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民主主体不具有广泛性,排除A项;雅典具有民主政治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发展趋势,这与公民的参政意识无关,排除D项。
10.D【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查理大帝给教皇利奥三世的信显示,世俗国王利用他的统治,保卫教会不受异教徒的攻击,同时,基督教要利用祈祷(教徒、信仰)的力量,支持国王的统治,可见教权与王权是相互支持与利用的,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显示教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排除A项;教权与王权是相互支持与利用的,而不是教权高于王权,排除B项;材料说明教俗之间相互支持与利用,而非其矛盾重重,排除C项。
11.D【解析】根据材料“欧洲大陆出现以本民族语言编纂和研习本民族习惯法的热潮。在法国,作为习惯法成文法的成果层出不穷;在西班牙,皇家编纂的习惯法于1484年问世;在荷兰,地方法的书面选编工作在国王授命下进行。”可知,这一时期,欧洲民族语言、民族习惯法等发展,这反映了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陆法系,并非普通法系(英美法系),排除A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普遍得到认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2.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世纪初英国的选举制度存在明显的不公,如渺无人烟的地区仍有议员名额,而新兴工业城市则无代表,随着英国工业的不断发展,改革势在必行,C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员选派中的影响,但并未直接指出他们“把持政府大权”,且此选项未能涵盖材料中关于选举制度不公的全面描述,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工业资产阶级已经逐渐参政,反而强调了新兴工业城市在议会中没有代表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政党分肥制度,无法得出“政党分肥制度腐败严重”的结论,排除D项。
13.C【解析】根据材料“提出社会保障的第一阶段优先考虑的是每一位正在工作的人,而不是所有的德国人。”结合19世纪后期德国建立近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时代背景可知,德国社会保障改善了工作条件,缓和了阶级矛盾,适应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C项正确。材料涉及社会保障制度,与政治民主化进程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明社会保障只优先考虑工作的人,而不是所有人,说明社会保障范围缩小,排除B项;“极力维护”说法夸张,俾斯麦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
14.C【解析】据题干“从1883年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美国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传统,特别重视*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文官制度强调“一技之长”,这体现文官的制度专业化,C项正确。官员政治与管理分离,体现了文官制度的中立原则,材料不涉及,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官的专业能力,并不代表一定能推动官员行政的高效廉洁,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美国文官制度注重人才的社会影响力,排除D项。
15.C【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70年代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美国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C项正确。国际金本位制的彻底崩溃是在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排除A项;当时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冲击,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走向多元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6.【参考答案】
《唐六典》详尽记录了唐代的官制、机构设置、官员考核标准等内容,有助于研究唐代的行政管理和制度建设;保存了大量与田亩、户籍、赋役、礼乐、军防等相关的重要资料,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基本素材;其编纂对后世政典产生影响,为后代王朝提供制度参考,帮助理解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发展与演变。(1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据材料“详尽规定各部门的机构设置、官员编制、职掌权限、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官吏任用等一系列制度,这使得全书虽然规模宏大,但却条分缕析,纲目清楚;此书首次把官员分为文官、武官、内官、外官四大类”可知,详尽记录了唐代的官制、机构设置、官员考核标准等内容,有助于研究唐代的行政管理和制度建设;据材料“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唐朝前期的田亩、户籍、赋役、考选、礼乐、军防、驿传、刑法、营缮、水 利等制度和法令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可知,保存了大量与田亩、户籍、赋役、礼乐、军防等相关的重要资料,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基本素材;据材料“对唐以后历代会典的编纂具有深远影响”可知,其编纂对后世政典产生影响,为后代王朝提供制度参考,帮助理解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发展与演变。
17.【参考答案】
(1)科举制度自身存在严重弊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巨变的要求;西学传播的冲击;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选拔新式人才;推动了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6分,任答3点)
【解析】(1)根据材料“西学东渐,时势危蹙,科举积弊日益显露”可得出科举制度自身存在严重弊端;西学传播的冲击;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并结合时代背景可得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巨变的要求。
(2)由材料二“学堂选官制度成为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各地学堂和学生数量大为增加。”可得出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由材料“大量新式人才进入政府,改变了官僚队伍的结构。”可得出有利于选拔新式人才;由材料“宪政编查馆和官制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实际上多由留学生担任。”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由材料“科举制废除后,知识分子或入新式学堂,或出国留学,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均发生很大变化,很多人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及所学可得出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18.【参考答案】示例
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式外交话语占据主导(2分)
新中国刚刚成立,需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国内,人民政权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破坏等;在国际上,世界处于冷战对峙的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和封锁的政策。新中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采取革命式外交话语,表达对帝国主义的批判和斗争态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这些方针体现了革命式外交话语的特点,即强调与帝国主义的决裂和斗争,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同时,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新中国积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共同对抗帝国主义阵营。这种外交话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它为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12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主要讲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余年来的外交话语经历了革命式、参与式以及引领式的动态演变过程。题目要求根据材料,结合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可以根据要求选择一个外交话语权,如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革命式外交话语占据主导。围绕所选择的时段进行论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因、外因等方面阐述此时段话语权呈现特点的原因,然后再列举史实说明此时外交话语权的主要表现,最后总结,这种外交话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它为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19.【参考答案】
(1)发展历程漫长;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具有适应性;影响深远。(8分,任答4点)
(2)英国法的形成和发展
①1215年《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3分)
②1689年《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3分)
英国法系的特点:英国法系称为普通法系,也称为“英美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地位突出。······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3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罗马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可得,发展历程漫长;由材料一“罗马法体系庞大,涵盖了人法、物法、诉讼法等诸多方面”得出,体系庞大;内容广泛;由材料一“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逐渐形成,以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法律冲突问题”和“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出,具有适应性;影响深远。
(2)参照所给材料,结合英国法制发展的史实,从法律名称、内容及意义,英美法系的特点等进行回答。 可拟写如下:英国法的形成和发展:①1215年《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②1689年《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英国法系的特点:英国法系称为普通法系,也称为“英美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地位突出。······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