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4八上·潼南期末)《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1857年5月9日)中说到:“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据此可知,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C.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
D.清政府骄傲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
C. 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 ,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
D.清政府骄傲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清政府骄傲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观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2024八上·潼南期末)下边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示意图,其中“转折”指的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永安建制 D.天京事变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 1851 年至 1864 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1851 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太平天运动爆发, 1853 年定都天京后,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之后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1856 年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爆发,即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因此其中“转折”指的是天京事变,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金田起义,金田起义是运动的开始,不符合题意;
B.定都天京,定都天京标志着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是发展阶段,不符合题意;
C.永安建制,永安建制标志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属于发展阶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3.(2024八上·潼南期末)“这场自强求富运动终究没有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20余年之后,清王朝的中兴之梦终于在一场殊死的搏斗中破灭了。”这揭示了洋务运动( )
A.爆发的原因 B.实施的目的 C.失败的根源 D.历史的地位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清王朝的中兴之梦却在一场殊死搏斗中破灭了”及所学可知,“殊死搏斗”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变革没有触及封建统治基础,C项正确;
洋务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
洋务运动实施的目的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排除D项。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4.(2024八上·潼南期末)如图是1898年7月《辅仁文社社刊》刊登的一幅时事漫画,图中“北方有黑熊盘踞,长江有狼狗撕咬,中南有蛤蟆伸手,东边有日光拉扯,胶东有毒蛇盘绕,东南有鸬鹚虎视”。该漫画主要反映了( )
A.中国的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D.中国分裂割据局面形成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方有黑熊盘踞,长江有狼狗撕咬,中南有蛤蟆伸手,东边有日光拉扯,胶东有毒蛇盘绕,东南有鸬鹚虎视”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中国的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材料强调的是民族矛盾日益突出,不是阶级矛盾,不符合题意;
C. 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不符合题意;
D. 中国分裂割据局面形成 ,材料强调的是列强的侵略,不是中国的分裂割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和文字,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理解该图片反映的史实回答。
5.(2024八上·潼南期末)蔡元培在一副挽联中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挽联所缅怀的历史人物是( )
A.邓世昌 B.邹容 C.孙中山 D.梁启超
【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可知,挽联哀悼的是孙中山先生,他先后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邓世昌,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不符合题意;
B.邹容,邹容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写作《革命军》,不符合题意;
D.梁启超,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领导戊戌变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理解题干信息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回答。
6.(2024八上·潼南期末)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下列史事最可能在第十三章13·2中查阅到的是( )
第十三章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3·1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3·2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A.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 B.美日侵略台湾
C.开放重庆等地为商埠 D.台湾建立行省
【答案】A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第十三章13.2的内容是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和所学知识可知,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军,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后攻占吐鲁番,挺进南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复喀什噶尔,1878年,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故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美日侵略台湾 ,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舰进攻台湾,不符合题意;
C. 开放重庆等地为商埠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开放重庆等地为商埠,不符合题意;
D. 台湾建立行省 ,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识记备选项出现的时间。
7.(2024八上·潼南期末)1911年10月11日布告称:“纵有冲天义愤,报复竞无所施。我今为民不忍,赫然首举义旗。”“首举义旗”指( )
A.广州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萍浏醴起义
【答案】C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起义成功后,起义军掌控了武汉三镇,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一系列起义和革命行动,最终导致了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有多次,均与材料中的时间1911年10月11日不符,不符合题意;
B.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00多名革命志士在广州举行的起义,起义最终失败,不符合题意;
D.萍浏醴起义,萍浏醴起义是1906年同盟会影响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的反清武装斗争,也与材料中的时间1911年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事件回答,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时间。
8.(2024八上·潼南期末)1919年,五四运动打出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这反映出这场运动是( )
A.反帝反封的爱国革命运动 B.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反对北洋政府的学生运动 D.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的爱国革命运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符合题意;
C. 反对北洋政府的学生运动 ,材料体现出“五四运动”既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又反对北洋政府的封建统治,不符合题意;
D.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9.(2024八上·潼南期末)据统计,1922年初到1923年春,中国全国发生大小罢工多达100余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是因为五四运动的进一步扩大
B.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得益于中共积极开展工人运动
D.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答案】C
【知识点】全国工人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是因为五四运动的进一步扩大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不符合题意;
B. 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不符合题意;
D.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1922年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回答。
10.(2024八上·潼南期末)1926年9月20日中央局报告中指出:“(此役)能迅速的荡平吴军,得力于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尤其是湖南农会的参战更勇烈。”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护国战争 B.二次革命 C.秋收起义 D.北伐战争
【答案】D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26年9月20日”和“得力于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多,尤其是湖南农会的参战更勇烈”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离不开蓬勃的农民革命运动,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护国战争,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符合题意;
B.二次革命,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并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号召南方各省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不符合题意;
C.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一定要注意时间,这是解题的关键。
11.(2024八上·潼南期末)有学者评价“长征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之所以称之为“分界线”是因为长征( )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扩大了革命根据地范围 D.确立了建党建军原则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长征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6年会宁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因此长征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是因为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1931年在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与长征无关,不符合题意;
C. 扩大了革命根据地范围 ,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扩大了革命根据地范围,不符合题意;
D. 确立了建党建军原则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理解长征的重大意义。
12.(2024八上·潼南期末)历史解释是在对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B.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D.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属于对遵义会议历史解释,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C.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D.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历史解释的含义,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3.(2024八上·潼南期末)一位日本士兵记录了1937年南京城陷落的情景:“他们(投降的中国士兵)成群结队,如同蚂蚁伏地而行”“我们居然就是对这样的人不停开枪射击”“好多还是十二三岁的孩子”。这一记录
A.掩盖了南京城陷落的历史真相 B.说明了中国政府完全放弃抵抗
C.成为日军侵华暴行的有力罪证 D.反映了日军极力炫耀战争成果
【答案】C
【知识点】南京大屠杀
【解析】【分析】材料“我们居然就是对这样的人不停开枪射击”“好多还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反映了日军屠杀失去抵抗的中国军队,它成为日军侵华暴行的有力罪证,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掩盖了南京城陷落的历史真相 ,材料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了1937年南京城陷落的情景,不符合题意;
B. 说明了中国政府完全放弃抵抗 ,材料提到投降的中国士兵的信息,但没有反映中国政府的抗日态度,不符合题意;
D. 反映了日军极力炫耀战争成果 ,材料没有极力炫耀日军战果,而是记录事件的真相,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种现象的意义回答。
14.(2024八上·潼南期末)邓小平在某次军事行动前强调:“跃进大别山,解放中原,这是中央的第一步棋;下一步棋,就是以中原为阵地,再来一个跃进,打过长江,解放全国。”“中央的第一步棋”的重要意义在于( )
A.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
D.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答案】A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邓小平、跃进大别山”和所学可知,“中央的第一步棋”是指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因此,“中央的第一步棋”的重要意义在于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与题干“跃进大别山”不符,不符合题意;
C.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 ,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与题干“跃进大别山”不符,不符合题意;
D. 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与题干“跃进大别山”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是跃进大别山,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跃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回答。
15.(2024八上·潼南期末)如图是一位八年级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搜集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出该探究学习的主题是( )
A.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 B.近代中国新式报纸的发展
C.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学生搜集的资料都与中国近代的报纸有关,说明主题应该是近代中国新式报纸的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 ,根据报纸一项内容并不能体现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C.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火车、轮船、飞机传入中国体现了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反映的是报纸的发展,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些属于报纸,再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6.(2024八上·潼南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错误”。未涉及的填未涉及。
①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都是从海上开始侵入中国。
②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势力没有遭到中国军民抵抗。
③两次鸦片战争都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2)据材料一、归纳两次鸦片战争“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地理位置分布的变化。
材料二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二万万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3)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关条约》哪一内容反映了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清廷只可签字画押而不能讨价还价。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违者皆斩”。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为了强化对清廷的军事控制,并便于对中国人民的直接镇压,还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也由各国派兵驻守。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摘编自宋小庆《世纪之变沧海桑田》
(4)材料三中的“条约”指哪一条约?据材料概括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理由。
(5)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近代哪一历史线索。
【答案】(1) 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2) 变化:由东南沿海一带扩大到中国整个沿海,并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3) 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 条约:《辛丑条约》。
理由: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强化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5) 线索: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1)①:根据图示,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都是从海上开始侵入中国。①表述正确;
②: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期间关天培、陈化成抗英牺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②的表述错误;
③鸦片战争后英国割占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③的表述正确;
(2)变化: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可得出,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扩大到中国整个沿海,并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3)内容:根据材料“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便利了日本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销售,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其他列强“利益均沾”也纷纷享受该特权,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影响: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知识可得出,甲午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条约: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辛丑条约》的内容;
理由:根据材料“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清廷只可签字画押而不能讨价还价。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违者皆斩’。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为了强化对清廷的军事控制,并便于对中国人民的直接镇压,还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概括得出,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强化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5)线索:综合材料信息,一系列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 (1) 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2) 变化:由东南沿海一带扩大到中国整个沿海,并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3) 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 条约:《辛丑条约》。
理由: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强化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5) 线索: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紧贴地图来分析所给的表述回答,注意紧贴材料信息回答;
(2)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看出地理位置的变化进行分析,分析理解之后在进行归纳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经济侵略的变化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这些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些事件体现的主题回答。
17.(2024八上·潼南期末)追寻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走进英雄——体会责任担当】
(1)请从以上两位英雄人物中,任选一位,简要介绍其英雄事迹及贡献。
任务二 【绘制导图——梳理探索历程】
(2)以下表述是从上图示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了上图示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错误”。
①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
②图示A、B空白处的历史事件分别是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3)根据图示信息,概括这一探索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任务三 【阅读党史——感悟思想曙光】
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1920年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问题。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
1920年初,北京的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到人力车工人居住区调查他们悲惨的生活状况。邓中夏等到长辛店向工人作革命宣传。
1920年8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10月,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及北京党组织的联络推动下,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纷纷建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任务四 【歌声传唱——赓续红色基因】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没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5)结合《过雪山草地》歌词和所学知识,回答《过雪山草地》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歌曲讴歌的革命精神。
(6)结合《没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
【答案】(1) 林则徐:1939年6月,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杨靖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积极抗击日军。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二者任答其一)
(2) ①错误②正确。
(3) 特点: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 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5)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坚定革命信念,紧密团结,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毅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6)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国探索和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林则徐禁烟运动;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解析】【分析】(1)人物及事迹: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禁烟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领导了销毁大量鸦片的行动,这次虎门销烟不仅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更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的英勇行为极大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典范;
杨靖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他的英勇抵抗展示了中国人民坚决反抗日军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他因此成为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2)判断:关于图示的表述,①是错误的,因为维新变法要求改革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不是推翻清政府。而辛亥革命确实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②是正确的,新文化运动主张进行思想变革;
(3)特点:图示所展示的中国近代探索历程特点是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
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条件:从“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1920年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问题”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从“邓中夏等到长辛店向工人作革命宣传”可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和实践的基础。从“在上海及北京党组织的联络推动下,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纷纷建立”可知,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也为党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道路就有了明确的领导和方向,中国的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也得以加速推进;
(5)背景:根据所学知识,《过雪山草地》的创作背景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精神:这首歌曲创作于红军长征期间,描绘了红军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坚定革命信念,紧密团结在一起,以惊人的毅力和乐观主义精神,最终成功翻越雪山、穿越草地,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这种精神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6)认识:对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从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未能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这些运动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则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提供了可能;
其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最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国探索和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 (1) 林则徐:1939年6月,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杨靖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积极抗击日军。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二者任答其一)
(2) ①错误②正确。
(3) 特点: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 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5)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坚定革命信念,紧密团结,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毅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6)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国探索和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一位人物,介绍其事迹或贡献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紧贴示意图来分析表述,细心分析辨别,进行判断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这一阶段特征的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记忆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记忆回答;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体现的历史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其背景,理解材料信息体现的精神回答;
(6)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8.(2024八上·潼南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抗日战争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31年9月 九一八事变
1935年8月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7月 七七事变
1937年8月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年8月—1938年10月 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1937年9月 平型关大捷
1940年8月 八路军打响百团大战
1945年4至6月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9月2日 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历史信息,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论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积极组织抗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经过各方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使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过程中,八路军先后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大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示例二观点:国共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论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敌后战场,先后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抗战,通过淞沪会战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通过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结论:国共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择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根据其共性归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如示例一选择事件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打响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确定观点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论述时,通过阐述这些事件的发生及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这些事件中的做法,语言连贯即可,如: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积极组织抗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经过各方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使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过程中,八路军先后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大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呼应论点: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如示例二选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事件,可确立观点为:国共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论述时,着重阐述这些事件中国共两党的团结行为及影响,如: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这种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抗战实力,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形成了全方位的抗战格局。例如,1937年的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等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大量日军兵力,为敌后战场的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兵力。
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呼应论点:综上所述,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合作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合作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抗战实力,还有力地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进程,为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示例一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论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积极组织抗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经过各方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使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过程中,八路军先后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大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示例二观点:国共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论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敌后战场,先后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抗战,通过淞沪会战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通过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结论:国共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择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根据其共性归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重庆市潼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4八上·潼南期末)《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1857年5月9日)中说到:“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据此可知,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C.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
D.清政府骄傲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2.(2024八上·潼南期末)下边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示意图,其中“转折”指的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永安建制 D.天京事变
3.(2024八上·潼南期末)“这场自强求富运动终究没有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20余年之后,清王朝的中兴之梦终于在一场殊死的搏斗中破灭了。”这揭示了洋务运动( )
A.爆发的原因 B.实施的目的 C.失败的根源 D.历史的地位
4.(2024八上·潼南期末)如图是1898年7月《辅仁文社社刊》刊登的一幅时事漫画,图中“北方有黑熊盘踞,长江有狼狗撕咬,中南有蛤蟆伸手,东边有日光拉扯,胶东有毒蛇盘绕,东南有鸬鹚虎视”。该漫画主要反映了( )
A.中国的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D.中国分裂割据局面形成
5.(2024八上·潼南期末)蔡元培在一副挽联中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挽联所缅怀的历史人物是( )
A.邓世昌 B.邹容 C.孙中山 D.梁启超
6.(2024八上·潼南期末)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下列史事最可能在第十三章13·2中查阅到的是( )
第十三章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3·1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3·2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A.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 B.美日侵略台湾
C.开放重庆等地为商埠 D.台湾建立行省
7.(2024八上·潼南期末)1911年10月11日布告称:“纵有冲天义愤,报复竞无所施。我今为民不忍,赫然首举义旗。”“首举义旗”指( )
A.广州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萍浏醴起义
8.(2024八上·潼南期末)1919年,五四运动打出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这反映出这场运动是( )
A.反帝反封的爱国革命运动 B.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反对北洋政府的学生运动 D.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9.(2024八上·潼南期末)据统计,1922年初到1923年春,中国全国发生大小罢工多达100余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是因为五四运动的进一步扩大
B.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得益于中共积极开展工人运动
D.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10.(2024八上·潼南期末)1926年9月20日中央局报告中指出:“(此役)能迅速的荡平吴军,得力于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尤其是湖南农会的参战更勇烈。”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护国战争 B.二次革命 C.秋收起义 D.北伐战争
11.(2024八上·潼南期末)有学者评价“长征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之所以称之为“分界线”是因为长征( )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扩大了革命根据地范围 D.确立了建党建军原则
12.(2024八上·潼南期末)历史解释是在对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B.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D.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3.(2024八上·潼南期末)一位日本士兵记录了1937年南京城陷落的情景:“他们(投降的中国士兵)成群结队,如同蚂蚁伏地而行”“我们居然就是对这样的人不停开枪射击”“好多还是十二三岁的孩子”。这一记录
A.掩盖了南京城陷落的历史真相 B.说明了中国政府完全放弃抵抗
C.成为日军侵华暴行的有力罪证 D.反映了日军极力炫耀战争成果
14.(2024八上·潼南期末)邓小平在某次军事行动前强调:“跃进大别山,解放中原,这是中央的第一步棋;下一步棋,就是以中原为阵地,再来一个跃进,打过长江,解放全国。”“中央的第一步棋”的重要意义在于( )
A.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
D.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15.(2024八上·潼南期末)如图是一位八年级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搜集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出该探究学习的主题是( )
A.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 B.近代中国新式报纸的发展
C.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6.(2024八上·潼南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错误”。未涉及的填未涉及。
①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都是从海上开始侵入中国。
②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势力没有遭到中国军民抵抗。
③两次鸦片战争都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2)据材料一、归纳两次鸦片战争“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地理位置分布的变化。
材料二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二万万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3)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关条约》哪一内容反映了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清廷只可签字画押而不能讨价还价。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违者皆斩”。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为了强化对清廷的军事控制,并便于对中国人民的直接镇压,还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也由各国派兵驻守。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摘编自宋小庆《世纪之变沧海桑田》
(4)材料三中的“条约”指哪一条约?据材料概括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理由。
(5)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近代哪一历史线索。
17.(2024八上·潼南期末)追寻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走进英雄——体会责任担当】
(1)请从以上两位英雄人物中,任选一位,简要介绍其英雄事迹及贡献。
任务二 【绘制导图——梳理探索历程】
(2)以下表述是从上图示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了上图示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错误”。
①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
②图示A、B空白处的历史事件分别是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3)根据图示信息,概括这一探索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任务三 【阅读党史——感悟思想曙光】
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1920年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问题。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
1920年初,北京的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到人力车工人居住区调查他们悲惨的生活状况。邓中夏等到长辛店向工人作革命宣传。
1920年8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10月,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及北京党组织的联络推动下,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纷纷建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任务四 【歌声传唱——赓续红色基因】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没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5)结合《过雪山草地》歌词和所学知识,回答《过雪山草地》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歌曲讴歌的革命精神。
(6)结合《没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
18.(2024八上·潼南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抗日战争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31年9月 九一八事变
1935年8月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7月 七七事变
1937年8月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年8月—1938年10月 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1937年9月 平型关大捷
1940年8月 八路军打响百团大战
1945年4至6月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9月2日 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历史信息,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
C. 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 ,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
D.清政府骄傲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清政府骄傲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观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 1851 年至 1864 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1851 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太平天运动爆发, 1853 年定都天京后,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之后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1856 年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爆发,即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因此其中“转折”指的是天京事变,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金田起义,金田起义是运动的开始,不符合题意;
B.定都天京,定都天京标志着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是发展阶段,不符合题意;
C.永安建制,永安建制标志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属于发展阶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3.【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清王朝的中兴之梦却在一场殊死搏斗中破灭了”及所学可知,“殊死搏斗”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变革没有触及封建统治基础,C项正确;
洋务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
洋务运动实施的目的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排除D项。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4.【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方有黑熊盘踞,长江有狼狗撕咬,中南有蛤蟆伸手,东边有日光拉扯,胶东有毒蛇盘绕,东南有鸬鹚虎视”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中国的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材料强调的是民族矛盾日益突出,不是阶级矛盾,不符合题意;
C. 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不符合题意;
D. 中国分裂割据局面形成 ,材料强调的是列强的侵略,不是中国的分裂割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和文字,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理解该图片反映的史实回答。
5.【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可知,挽联哀悼的是孙中山先生,他先后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邓世昌,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不符合题意;
B.邹容,邹容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写作《革命军》,不符合题意;
D.梁启超,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领导戊戌变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理解题干信息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回答。
6.【答案】A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第十三章13.2的内容是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和所学知识可知,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军,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后攻占吐鲁番,挺进南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复喀什噶尔,1878年,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故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美日侵略台湾 ,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舰进攻台湾,不符合题意;
C. 开放重庆等地为商埠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开放重庆等地为商埠,不符合题意;
D. 台湾建立行省 ,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识记备选项出现的时间。
7.【答案】C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起义成功后,起义军掌控了武汉三镇,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一系列起义和革命行动,最终导致了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有多次,均与材料中的时间1911年10月11日不符,不符合题意;
B.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00多名革命志士在广州举行的起义,起义最终失败,不符合题意;
D.萍浏醴起义,萍浏醴起义是1906年同盟会影响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的反清武装斗争,也与材料中的时间1911年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事件回答,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时间。
8.【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的爱国革命运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符合题意;
C. 反对北洋政府的学生运动 ,材料体现出“五四运动”既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又反对北洋政府的封建统治,不符合题意;
D.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9.【答案】C
【知识点】全国工人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是因为五四运动的进一步扩大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不符合题意;
B. 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不符合题意;
D.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1922年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回答。
10.【答案】D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26年9月20日”和“得力于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多,尤其是湖南农会的参战更勇烈”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离不开蓬勃的农民革命运动,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护国战争,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符合题意;
B.二次革命,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并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号召南方各省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不符合题意;
C.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一定要注意时间,这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长征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6年会宁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因此长征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是因为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1931年在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与长征无关,不符合题意;
C. 扩大了革命根据地范围 ,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扩大了革命根据地范围,不符合题意;
D. 确立了建党建军原则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理解长征的重大意义。
12.【答案】B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属于对遵义会议历史解释,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C.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D.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历史解释的含义,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3.【答案】C
【知识点】南京大屠杀
【解析】【分析】材料“我们居然就是对这样的人不停开枪射击”“好多还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反映了日军屠杀失去抵抗的中国军队,它成为日军侵华暴行的有力罪证,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掩盖了南京城陷落的历史真相 ,材料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了1937年南京城陷落的情景,不符合题意;
B. 说明了中国政府完全放弃抵抗 ,材料提到投降的中国士兵的信息,但没有反映中国政府的抗日态度,不符合题意;
D. 反映了日军极力炫耀战争成果 ,材料没有极力炫耀日军战果,而是记录事件的真相,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种现象的意义回答。
14.【答案】A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邓小平、跃进大别山”和所学可知,“中央的第一步棋”是指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因此,“中央的第一步棋”的重要意义在于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与题干“跃进大别山”不符,不符合题意;
C.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 ,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与题干“跃进大别山”不符,不符合题意;
D. 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与题干“跃进大别山”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是跃进大别山,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跃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回答。
15.【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学生搜集的资料都与中国近代的报纸有关,说明主题应该是近代中国新式报纸的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 ,根据报纸一项内容并不能体现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C.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火车、轮船、飞机传入中国体现了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反映的是报纸的发展,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些属于报纸,再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6.【答案】(1) 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2) 变化:由东南沿海一带扩大到中国整个沿海,并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3) 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 条约:《辛丑条约》。
理由: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强化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5) 线索: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1)①:根据图示,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都是从海上开始侵入中国。①表述正确;
②: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期间关天培、陈化成抗英牺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②的表述错误;
③鸦片战争后英国割占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③的表述正确;
(2)变化: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可得出,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扩大到中国整个沿海,并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3)内容:根据材料“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便利了日本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销售,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其他列强“利益均沾”也纷纷享受该特权,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影响: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知识可得出,甲午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条约: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辛丑条约》的内容;
理由:根据材料“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清廷只可签字画押而不能讨价还价。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违者皆斩’。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为了强化对清廷的军事控制,并便于对中国人民的直接镇压,还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概括得出,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强化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5)线索:综合材料信息,一系列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 (1) 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2) 变化:由东南沿海一带扩大到中国整个沿海,并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3) 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 条约:《辛丑条约》。
理由: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强化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5) 线索: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紧贴地图来分析所给的表述回答,注意紧贴材料信息回答;
(2)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看出地理位置的变化进行分析,分析理解之后在进行归纳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经济侵略的变化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这些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些事件体现的主题回答。
17.【答案】(1) 林则徐:1939年6月,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杨靖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积极抗击日军。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二者任答其一)
(2) ①错误②正确。
(3) 特点: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 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5)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坚定革命信念,紧密团结,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毅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6)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国探索和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林则徐禁烟运动;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解析】【分析】(1)人物及事迹: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禁烟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领导了销毁大量鸦片的行动,这次虎门销烟不仅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更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的英勇行为极大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典范;
杨靖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他的英勇抵抗展示了中国人民坚决反抗日军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他因此成为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2)判断:关于图示的表述,①是错误的,因为维新变法要求改革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不是推翻清政府。而辛亥革命确实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②是正确的,新文化运动主张进行思想变革;
(3)特点:图示所展示的中国近代探索历程特点是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
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条件:从“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1920年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问题”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从“邓中夏等到长辛店向工人作革命宣传”可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和实践的基础。从“在上海及北京党组织的联络推动下,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纷纷建立”可知,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也为党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道路就有了明确的领导和方向,中国的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也得以加速推进;
(5)背景:根据所学知识,《过雪山草地》的创作背景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精神:这首歌曲创作于红军长征期间,描绘了红军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坚定革命信念,紧密团结在一起,以惊人的毅力和乐观主义精神,最终成功翻越雪山、穿越草地,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这种精神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6)认识:对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从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未能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这些运动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则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提供了可能;
其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最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国探索和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 (1) 林则徐:1939年6月,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杨靖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积极抗击日军。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二者任答其一)
(2) ①错误②正确。
(3) 特点: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 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5)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坚定革命信念,紧密团结,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毅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6)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国探索和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一位人物,介绍其事迹或贡献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紧贴示意图来分析表述,细心分析辨别,进行判断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这一阶段特征的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记忆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记忆回答;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体现的历史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其背景,理解材料信息体现的精神回答;
(6)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8.【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论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积极组织抗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经过各方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使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过程中,八路军先后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大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示例二观点:国共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论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敌后战场,先后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抗战,通过淞沪会战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通过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结论:国共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择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根据其共性归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如示例一选择事件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打响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确定观点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论述时,通过阐述这些事件的发生及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这些事件中的做法,语言连贯即可,如: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积极组织抗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经过各方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使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过程中,八路军先后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大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呼应论点: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如示例二选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事件,可确立观点为:国共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论述时,着重阐述这些事件中国共两党的团结行为及影响,如: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这种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抗战实力,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形成了全方位的抗战格局。例如,1937年的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等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大量日军兵力,为敌后战场的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兵力。
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呼应论点:综上所述,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合作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合作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抗战实力,还有力地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进程,为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示例一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论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积极组织抗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经过各方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使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过程中,八路军先后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大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示例二观点:国共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论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敌后战场,先后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抗战,通过淞沪会战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通过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结论:国共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择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根据其共性归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重庆市潼南区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