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下表内容所反映的主题是( )
名称 距今年代
云南元谋人 约170万年
陕西蓝田人 约160万年
湖北郧县人 约100万年
A.我国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B.远古时期的人类已经能够制造使用工具
C.我国多地曾经生活着不同时期的古人类
D.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都使用打制石器
2.(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下表所示的内容均来自北京人遗址,这些内容( )
打制石器约10万件 动物化石100多种
A.说明了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B.有助于研究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C.体现了北京人会利用和保存火种
D.是对远古北京人生活的全面再现
3.(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下图所示是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据此推断山顶洞人( )
A.懂得用火 B.能集体围捕猎物
C.生活艰辛 D.掌握了钻孔技术
4.(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在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与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浙江浦江县的上山遗址都发现有约10000年前的农业遗迹,尤其是上山遗址发现了稻作遗存。以上材料表述的主要信息是( )
A.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B.原始农业发源于早期采集生活
C.我国农业约兴起于10000年前 D.原始农业的发展开启定居生活
5.(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仰韶文化发现多处墓地,且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这说明( )
A.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B.氏族成员之间有阶级分化
C.氏族成员之间出现了贫富分化 D.氏族成员过群体生活
6.(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下图所示的是半坡先民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其中的图案可以说明( )
A.半坡人使用黏土制作彩陶 B.半坡人已经从事渔猎活动
C.半坡人懂得鱼类有营养价值 D.半坡人的生活丰富而多彩
7.(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1921年10月,安特生与袁复礼等学者在河南地区正式开始考古工作,历时36天,发掘出土了大批精美陶器、石器和少量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一种距今约7000-5000年的史前文化类型由此被发现并命名。该文化是( )
A.龙山文化 B.半坡文化 C.仰韶文化 D.灵宝文化
8.(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多学科研究表明,大致在仰韶文化半坡阶段旱作农业经济成熟起来,形成了固定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家畜饲养模式,至距今5000年前后扩展到了东北地区的西辽河流域、长江中游地区、东南沿海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半坡文化时期诞生了最早的国家形态
B.仰韶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基础
C.仰韶文化时期氏族没有出现阶级分化
D.半坡阶段是仰韶文化成熟的关键时期
9.(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下图所示为山东博物馆馆藏的大汶口代表藏品。它表明大汶口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
A.制作陶器的技术精湛 B.最先掌握了漆器技术
C.懂得利用人工取火 D.居民已产生阶级观念
10.(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在此条件下( )
A.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 B.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C.人们掌握了牛耕技术 D.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11.(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下面是良渚古城城址布局的示意图,从中可以确定该遗址呈现的基本特点是( )
A.水系河流多 B.坐北朝南 C.功能区鲜明 D.实行禅让
12.(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以下一组文物出土于陶寺遗址。据此推断当时( )
A.百姓生活富裕 B.礼乐制度出现
C.音乐艺术出现 D.磨制技术进步
13.(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对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的考古发现,能够让我们认识到( )
A.人类文明全都诞生于大河流域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华夏族向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 D.黄河流域最适合古人类的生存
14.(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以下图片所示内容的结果是( )
A.蚩尤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B.蚩尤部落声望大增
C.华夏族最终形成
D.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15.(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这里的“他”指的是( )
A.蚩尤 B.尧 C.舜 D.禹
16.(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根据以下公元纪年法解读示意图,判断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应属于( )
A.公元前20世纪 B.公元前21世纪
C.公元20世纪 D.公元21世纪
17.(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为了防范蛮夷入侵,周王将三个最得力的辅臣召公、周公、太公分封在山戎、东夷、淮夷三个最大威胁的附近。材料表明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文化发展 B.推动民族交融
C.传播中原文化 D.巩固西周统治
18.(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
A.周王室势力衰微 B.周朝即将灭亡
C.分封制彻底瓦解 D.周朝政局稳定
19.(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 )
A.民族交融 B.社会变化 C.经济发展 D.制度革新
20.(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随着产品的增加,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说明春秋时期( )
A.农业持续繁荣 B.商业活动活跃
C.地方经济优越 D.农具发生变革
21.(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陶寺遗址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近年来在对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包括碳-14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
——摘编自《陶寺和石峁,看四千年前两大黄河文明遗址如何“相会”》
材料二(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制陶、制石、制骨等传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还产生了木工,彩绘髹饰,玉、石器镶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门类。
——摘编自《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
(1)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从哪些方面对陶寺遗址进行了叙述,并概括其具体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陶寺先民能够饲养家畜的基本前提,并概括这一时期陶寺先民的生活状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陶寺遗址的基本认识。
22.(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下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进行的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重点图片说明】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图一、图二所示历史内容或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对历史进行“复原”和“想象”时应注意的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跟踪】
材料二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且绵延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举世公认的。但(截至1996年)中国文明早期的夏商周三代却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可信年代是公元前841年,即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所记载的共和元年。
多年来特别是重要考古遗址遗物的发现,为进行夏商周年代尺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碳-14测年技术、古代天文学、历法学、古文字学、青铜器研究等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年代尺研究提供了技术保证。因此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领导小组,历时4年之久终于成功完成夏商周年尺研究工作。
——摘编自刘宗结《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3)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文明呈现的具体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84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夏商周年代尺研究能够成功完成的因素。
23.(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春秋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期,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一目了然”探题目】
材料一 课文的题目是每课内容的高度概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动荡”“变化”的基本表现。
【“火眼金睛”析疑惑】
(2)结合材料一和相关知识,分析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的作用。
【“一览无余”解图片】
材料二
(3)材料二是针对本课某一子目内容提取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梳理图片再现的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以前,陕西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160万年”可知,我国多地曾经生活着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具有多元一体特点,C正确;
材料列举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并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A错误;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可以制造并且使用工具,但是和题干无关,B错误;
“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都使用打制石器”题干中也没有关于使用打制石器的描述,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旧石器时代。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图表信息然后分析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信息“打制石器约10万件”可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根据“动物化石100多种”可知,北京人生活的地方常有野生动物出没,这些都有助于研究北京人的生活状况,B正确;
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不能说明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A错误;
北京人遗址中的灰烬、烧石和烧骨等才可以反映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C错误;
图片信息只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的不部分情况,不是对远古北京人生活的全面再现,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结合所学分析图片中的工具的用途,然后与选项内容对比即可。
3.【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得,图片是山顶洞人通过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的骨针,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D正确;
骨针的制作与用火无关,山顶洞人可以人工取火,A错误;
能集体围捕猎物与骨针作用无关,B错误;
生活艰辛从骨针无从得出,骨针可以缝制衣物,生活水品提高,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山顶洞人。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骨针的制成技术,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材料“都发现有约10000年前的农业遗迹,尤其是上山遗址发现了稻作遗存”可知,距今约10000年前,我国出现原始农业,C正确;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但据材料无从得出在世界上的地位,A错误;
材料与采集无关,B错误;
材料未涉及定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遗址中的农业情况,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仰韶文化发现多处墓地,且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可知当时社会尚未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这表明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都体现了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A正确;
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墓葬,等级化差别明显,反映氏族成员之间有阶级分化,就会出现贫富分化,而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BC错误;
氏族成员过群体生活,是指氏族成员共同生活、共同生产、共同战斗,财产公有,并且有共同的语言、崇拜、葬地等,与题干信息不符,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仰韶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体现了什么,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6.【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的人面鱼纹图案记录了半坡人的狩猎情况,说明他们从事渔猎活动,B正确;
人面鱼纹陶盆记录了半坡人从事渔猎活动的情况,不能解读出半坡人使用黏土制作彩陶、鱼类营养价值以及生活丰富而多彩的信息,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半坡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人面鱼纹图案记录了半坡人的狩猎情况,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7.【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河南地区……一种距今约7000-5000年的史前文化类型”和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被命名。1921年10月,安特生与袁复礼等学者,历时36天,发掘出土了大批精美陶器、石器和少量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C正确;
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4400—3800年,A错误;
半坡文化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B错误;
灵宝文化遗址距今有6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北阳平遗址和西坡遗址等文化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中期,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仰韶文化。解题方法:依据题干的时间和地点,再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大致在仰韶文化半坡阶段旱作农业经济成熟起来,形成了固定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家畜饲养模式,至距今5000年前后扩展到了东北地区的西辽河流域、长江中游地区、东南沿海等”分析可知,仰韶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基础,B正确;
材料并未提及半坡文化时期诞生了最早的国家,A错误;
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阶级分化,C错误;
材料未涉及半坡阶段是仰韶文化成熟的关键时期,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仰韶文化。解题方法:依据题干内容再结合所学分析仰韶文化的影响,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9.【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和所学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的发展,人们能够制作精致的陶器,故题干图片表明大汶口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制作陶器的技术精湛,A正确;
题干内容只涉及大汶口文化,没有与其他时期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是否最先掌握漆器技术,排除B项;
题干图片反映的是大汶口文化中制陶技术的精湛,没有涉及人工取火,C错误;
大汶口文化晚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随葬品出现了极大的差别,说明当时居民已产生阶级观念,但题干图片不能反映这一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大汶口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图片陶器,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B正确;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定居生活的开始大约在距今约1万年前,A错误;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大约在5000多年前,还没有掌握牛耕技术,C错误;
材料“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没有涉及手工业,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城市。解题方法:依据题干内容再结合所学分析早期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即可。
1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城址布局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明确标出了作坊区、外城、宫殿区、内城、仓储区以及王陵和贵族墓地等不同功能区域,显示出城市布局的合理规划和明确的功能分区,C正确;
良渚古城有发达的水系,但与材料无关,A错误;
坐北朝南不是良渚古城的基本特点,B错误;
实行禅让与良渚古城的遗址特征无直接关联,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良渚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良渚遗址得出结论,再与选项对比即可。
1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出土的土鼓、特磬和铜铃等文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音乐的重视,可以推断出音乐艺术的出现,C正确;
图片无法反映百姓生活富裕,A错误;
礼乐制度出现于西周时期,B错误;
土鼓、铜铃都与磨制技术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陶寺遗址。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的用途即可得出答案。
13.【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正确;
古希腊、古罗马等人类文明诞生于海洋,A错误;
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C错误;
良渚文化诞生于长江流域,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基本情况,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4.【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信息“炎黄部落、蚩尤”和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A正确;
图片信息中反映不出蚩尤部落声望大增,反映的是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的对抗,B错误;
华夏族最终形成是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形成部落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题干没有反映相关信息,C错误;
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与图片信息不符,不涉及原始农业的信息,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炎帝和黄帝。解题方法:依据题干提到的名字再结合所学分析,与选项对比即可。
15.【答案】D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向东流去,”和所学可知,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后,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年多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的爱戴,被尊称为 “大禹”。故题干中的“他”指的是禹,D正确;
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蚩尤与治水无关,A错误;
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尧和舜均未治水,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大禹治水。解题方法:结合选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事迹,看符合哪个人的个人成就即可得出答案。
16.【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年份换算成世纪是有一定规则的,世纪数为百位数的数字+1,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B正确、A错误;
题干中夏朝建立时间属于公元前,而非公元后,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夏朝的建立。解题方法;依据题干时间再结合所学进行时间换算即可。
17.【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18.【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19.【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结合所学可知,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A正确;
诸侯争霸会在客观上促进社会的变化,但题干信息体现的是民族融合,B错误;
题干信息强调春秋争霸过程中促进民族的融合,没有涉及经济情况,C错误;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导致了分封制的崩溃,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材料没有体现制度革新,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华夏认同。解题方法:依据题干内容,再结合所学分析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周边民族碰撞产生什么影响,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结论。
20.【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随着产品的增加,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的用于购买市场上的商品,这体现了商业活动活跃,B正确;
虽然农业的发展为商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材料中提到的是商品交换市场和金属货币的使用,更多地反映了商业活动的活跃,而不是农业本身的繁荣,A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地方经济的比较或优越性,而是强调了商品交换和货币使用的情况,C错误;
春秋时期确实有农具的变革,如铁农具的使用,但这些变革主要是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与商品交换市场和金属货币的使用关系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春秋时期经济发展。解题方法:结合自身已有的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知识对题干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1.【答案】(1)方面:遗址规模;考古手段;距今年代;等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具体特点:规模大、年代久远。
(2)基本前提:过着定居生活。
生活状况: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门类逐渐丰富起来。(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3)基本认识:从中能够了解到我国先民的基本生活状况;我国先民创造了独特的文明;等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方面:根据材料一“陶寺遗址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可知,陶寺遗址的遗址规模;根据材料一“在对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可知,对陶寺遗址的考古手段;根据材料一“碳-14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可知,陶寺遗址的距今年代;等等。具体特点:由以上材料分析可知,陶寺遗址的规模大、年代久远。
(2)基本前提:据材料二“(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制陶、制石、制骨等传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还产生了木工,彩绘髹饰,玉、石器镶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门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先民过着定居生活。生活状况:据材料二“(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先民从事畜牧业;据材料二“制陶、制石、制骨等传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还产生了木工,彩绘髹饰,玉、石器镶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门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先民从事农业、手工业,并且手工业门类丰富。
(3)基本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能够了解到我国先民的基本生活状况;我国先民创造了独特的文明等。
【点评】本题考点是陶寺遗址。解题方法:(1)方面: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东西约2000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对陶寺遗址的发掘中,……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包括碳-14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再结合所学从规模、考古手段、年代方面分析。特点:结合史料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描述概括特点即可。
(2)基本前提: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再结合所学从时间方面分析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借口得出答案。生活状况: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制陶、制石、制骨等传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石器镶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门类”再结合所学从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分析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我国先民的基本生活状况总结即可。
(1)方面:根据材料一“陶寺遗址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可知,陶寺遗址的遗址规模;根据材料一“在对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可知,对陶寺遗址的考古手段;根据材料一“碳-14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可知,陶寺遗址的距今年代;等等。具体特点:由以上材料分析可知,陶寺遗址的规模大、年代久远。
(2)基本前提:据材料二“(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制陶、制石、制骨等传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还产生了木工,彩绘髹饰,玉、石器镶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门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先民过着定居生活。生活状况:据材料二“(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先民从事畜牧业;据材料二“制陶、制石、制骨等传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还产生了木工,彩绘髹饰,玉、石器镶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门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先民从事农业、手工业,并且手工业门类丰富。
(3)基本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能够了解到我国先民的基本生活状况;我国先民创造了独特的文明;等等。
22.【答案】(1) 图一:二里头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
图二: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
(2) 基本要点:应注意结合多种史料,尽量与史实相符。(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3) 具体特征:绵延至今未曾中断;20世纪时夏商周三代还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重大事件:“国人暴动”。
(4) 因素:我国丰富的文明遗址;重要的遗址遗物的考古发现;先进的考古技术;综合相关学科的成果;国务院的重视和历史学家的努力;等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
(1)内容:图一:根据图一“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复原建筑模型图“,结合所学知识,二里头遗址是年代相当于夏王朝晚期的一座都城遗址,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图二:根据图二”牧野之战“想象图,结合所学知识,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
(2)基本要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进行“复原”和“想象”需要进行多方考证,应注意结合多种史料,尽量与史实相符。
(3)具体特征:根据材料“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且绵延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举世公认的”可以得出中国文明呈现的具体特征包括绵延至今未曾中断;根据材料“但(截至1996年)中国文明早期的夏商周三代却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可以得出中国文明呈现的具体特征包括20世纪时夏商周三代还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出逃。
(4)因素:根据材料“多年来特别是重要考古遗址遗物的发现,为进行夏商周年代尺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得出因素有我国丰富的文明遗址;重要的遗址遗物的考古发现;根据材料“碳-14测年技术、古代天文学、历法学、古文字学、青铜器研究等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年代尺研究提供了技术保证”可以得出因素有先进的考古技术;综合相关学科的成果;根据材料“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领导小组,历时4年之久终于成功完成夏商周年尺研究工作”可以得出国务院的重视和历史学家的努力;等等。
【点评】本题考点是夏商周王朝的更替。解题方法:(1)内容:图一和图二:结合所学分析两幅画,进行概括即可。
(2)基本要点:结合所学分析对历史复原和想象,要注重史料,尽量与史实相符即可。
(3)特征: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且绵延至今未曾中断”“(截至1996年)中国文明早期的夏商周三代却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再结合所学从历史的延续、年代学标尺方面回答总结。事件:依据史料的时间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因素: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多年来特别是重要考古遗址遗物的发现……历时4年之久终于成功完成夏商周年尺研究工作”再结合所学从遗址、考古技术、学科成果、国家和历史学家的努力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23.【答案】(1) 基本表现: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的强大;民族关系的交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诸侯争霸。(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 作用:为自己的争霸行为提供了正当借口;有利于口号提出者扩大其政治影响力。
(3) 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 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 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与此同时各民族长期交往与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因此春秋时期“动荡”“变化”的基本表现是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的强大;民族关系的交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诸侯争霸。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在争霸过程中,常常打出“尊王攘夷”口号,其真实作用是为自己的争霸行为提供了正当借口;有利于口号提出者扩大其政治影响力。
(3)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 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 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由“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 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 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可知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由“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 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 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 为广泛的使用”,可知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因此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点评】本题考点是春秋争霸。解题方法:(1)表现:结合所学从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2)作用: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时期当时政治方面的变化,再分析“尊王攘夷”的作用即可。
(3)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 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 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 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 逐渐活跃起来……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 为广泛的使用”再结合所学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概括总结即可。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下表内容所反映的主题是( )
名称 距今年代
云南元谋人 约170万年
陕西蓝田人 约160万年
湖北郧县人 约100万年
A.我国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B.远古时期的人类已经能够制造使用工具
C.我国多地曾经生活着不同时期的古人类
D.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都使用打制石器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以前,陕西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160万年”可知,我国多地曾经生活着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具有多元一体特点,C正确;
材料列举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并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A错误;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可以制造并且使用工具,但是和题干无关,B错误;
“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都使用打制石器”题干中也没有关于使用打制石器的描述,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旧石器时代。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图表信息然后分析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2.(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下表所示的内容均来自北京人遗址,这些内容( )
打制石器约10万件 动物化石100多种
A.说明了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B.有助于研究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C.体现了北京人会利用和保存火种
D.是对远古北京人生活的全面再现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信息“打制石器约10万件”可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根据“动物化石100多种”可知,北京人生活的地方常有野生动物出没,这些都有助于研究北京人的生活状况,B正确;
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不能说明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A错误;
北京人遗址中的灰烬、烧石和烧骨等才可以反映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C错误;
图片信息只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的不部分情况,不是对远古北京人生活的全面再现,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结合所学分析图片中的工具的用途,然后与选项内容对比即可。
3.(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下图所示是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据此推断山顶洞人( )
A.懂得用火 B.能集体围捕猎物
C.生活艰辛 D.掌握了钻孔技术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得,图片是山顶洞人通过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的骨针,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D正确;
骨针的制作与用火无关,山顶洞人可以人工取火,A错误;
能集体围捕猎物与骨针作用无关,B错误;
生活艰辛从骨针无从得出,骨针可以缝制衣物,生活水品提高,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山顶洞人。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骨针的制成技术,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4.(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在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与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浙江浦江县的上山遗址都发现有约10000年前的农业遗迹,尤其是上山遗址发现了稻作遗存。以上材料表述的主要信息是( )
A.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B.原始农业发源于早期采集生活
C.我国农业约兴起于10000年前 D.原始农业的发展开启定居生活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材料“都发现有约10000年前的农业遗迹,尤其是上山遗址发现了稻作遗存”可知,距今约10000年前,我国出现原始农业,C正确;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但据材料无从得出在世界上的地位,A错误;
材料与采集无关,B错误;
材料未涉及定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遗址中的农业情况,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5.(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仰韶文化发现多处墓地,且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这说明( )
A.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B.氏族成员之间有阶级分化
C.氏族成员之间出现了贫富分化 D.氏族成员过群体生活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仰韶文化发现多处墓地,且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可知当时社会尚未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这表明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都体现了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A正确;
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墓葬,等级化差别明显,反映氏族成员之间有阶级分化,就会出现贫富分化,而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BC错误;
氏族成员过群体生活,是指氏族成员共同生活、共同生产、共同战斗,财产公有,并且有共同的语言、崇拜、葬地等,与题干信息不符,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仰韶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体现了什么,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6.(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下图所示的是半坡先民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其中的图案可以说明( )
A.半坡人使用黏土制作彩陶 B.半坡人已经从事渔猎活动
C.半坡人懂得鱼类有营养价值 D.半坡人的生活丰富而多彩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的人面鱼纹图案记录了半坡人的狩猎情况,说明他们从事渔猎活动,B正确;
人面鱼纹陶盆记录了半坡人从事渔猎活动的情况,不能解读出半坡人使用黏土制作彩陶、鱼类营养价值以及生活丰富而多彩的信息,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半坡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人面鱼纹图案记录了半坡人的狩猎情况,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7.(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1921年10月,安特生与袁复礼等学者在河南地区正式开始考古工作,历时36天,发掘出土了大批精美陶器、石器和少量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一种距今约7000-5000年的史前文化类型由此被发现并命名。该文化是( )
A.龙山文化 B.半坡文化 C.仰韶文化 D.灵宝文化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河南地区……一种距今约7000-5000年的史前文化类型”和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被命名。1921年10月,安特生与袁复礼等学者,历时36天,发掘出土了大批精美陶器、石器和少量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C正确;
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4400—3800年,A错误;
半坡文化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B错误;
灵宝文化遗址距今有6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北阳平遗址和西坡遗址等文化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中期,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仰韶文化。解题方法:依据题干的时间和地点,再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8.(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多学科研究表明,大致在仰韶文化半坡阶段旱作农业经济成熟起来,形成了固定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家畜饲养模式,至距今5000年前后扩展到了东北地区的西辽河流域、长江中游地区、东南沿海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半坡文化时期诞生了最早的国家形态
B.仰韶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基础
C.仰韶文化时期氏族没有出现阶级分化
D.半坡阶段是仰韶文化成熟的关键时期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大致在仰韶文化半坡阶段旱作农业经济成熟起来,形成了固定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家畜饲养模式,至距今5000年前后扩展到了东北地区的西辽河流域、长江中游地区、东南沿海等”分析可知,仰韶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基础,B正确;
材料并未提及半坡文化时期诞生了最早的国家,A错误;
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阶级分化,C错误;
材料未涉及半坡阶段是仰韶文化成熟的关键时期,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仰韶文化。解题方法:依据题干内容再结合所学分析仰韶文化的影响,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9.(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下图所示为山东博物馆馆藏的大汶口代表藏品。它表明大汶口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
A.制作陶器的技术精湛 B.最先掌握了漆器技术
C.懂得利用人工取火 D.居民已产生阶级观念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和所学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的发展,人们能够制作精致的陶器,故题干图片表明大汶口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制作陶器的技术精湛,A正确;
题干内容只涉及大汶口文化,没有与其他时期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是否最先掌握漆器技术,排除B项;
题干图片反映的是大汶口文化中制陶技术的精湛,没有涉及人工取火,C错误;
大汶口文化晚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随葬品出现了极大的差别,说明当时居民已产生阶级观念,但题干图片不能反映这一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大汶口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图片陶器,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10.(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在此条件下( )
A.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 B.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C.人们掌握了牛耕技术 D.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B正确;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定居生活的开始大约在距今约1万年前,A错误;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大约在5000多年前,还没有掌握牛耕技术,C错误;
材料“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没有涉及手工业,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城市。解题方法:依据题干内容再结合所学分析早期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即可。
11.(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下面是良渚古城城址布局的示意图,从中可以确定该遗址呈现的基本特点是( )
A.水系河流多 B.坐北朝南 C.功能区鲜明 D.实行禅让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城址布局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明确标出了作坊区、外城、宫殿区、内城、仓储区以及王陵和贵族墓地等不同功能区域,显示出城市布局的合理规划和明确的功能分区,C正确;
良渚古城有发达的水系,但与材料无关,A错误;
坐北朝南不是良渚古城的基本特点,B错误;
实行禅让与良渚古城的遗址特征无直接关联,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良渚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良渚遗址得出结论,再与选项对比即可。
12.(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以下一组文物出土于陶寺遗址。据此推断当时( )
A.百姓生活富裕 B.礼乐制度出现
C.音乐艺术出现 D.磨制技术进步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出土的土鼓、特磬和铜铃等文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音乐的重视,可以推断出音乐艺术的出现,C正确;
图片无法反映百姓生活富裕,A错误;
礼乐制度出现于西周时期,B错误;
土鼓、铜铃都与磨制技术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陶寺遗址。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的用途即可得出答案。
13.(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对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的考古发现,能够让我们认识到( )
A.人类文明全都诞生于大河流域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华夏族向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 D.黄河流域最适合古人类的生存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正确;
古希腊、古罗马等人类文明诞生于海洋,A错误;
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C错误;
良渚文化诞生于长江流域,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基本情况,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4.(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以下图片所示内容的结果是( )
A.蚩尤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B.蚩尤部落声望大增
C.华夏族最终形成
D.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信息“炎黄部落、蚩尤”和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A正确;
图片信息中反映不出蚩尤部落声望大增,反映的是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的对抗,B错误;
华夏族最终形成是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形成部落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题干没有反映相关信息,C错误;
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与图片信息不符,不涉及原始农业的信息,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炎帝和黄帝。解题方法:依据题干提到的名字再结合所学分析,与选项对比即可。
15.(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这里的“他”指的是( )
A.蚩尤 B.尧 C.舜 D.禹
【答案】D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向东流去,”和所学可知,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后,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年多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的爱戴,被尊称为 “大禹”。故题干中的“他”指的是禹,D正确;
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蚩尤与治水无关,A错误;
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尧和舜均未治水,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大禹治水。解题方法:结合选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事迹,看符合哪个人的个人成就即可得出答案。
16.(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根据以下公元纪年法解读示意图,判断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应属于( )
A.公元前20世纪 B.公元前21世纪
C.公元20世纪 D.公元21世纪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年份换算成世纪是有一定规则的,世纪数为百位数的数字+1,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B正确、A错误;
题干中夏朝建立时间属于公元前,而非公元后,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夏朝的建立。解题方法;依据题干时间再结合所学进行时间换算即可。
17.(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为了防范蛮夷入侵,周王将三个最得力的辅臣召公、周公、太公分封在山戎、东夷、淮夷三个最大威胁的附近。材料表明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文化发展 B.推动民族交融
C.传播中原文化 D.巩固西周统治
【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18.(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
A.周王室势力衰微 B.周朝即将灭亡
C.分封制彻底瓦解 D.周朝政局稳定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19.(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 )
A.民族交融 B.社会变化 C.经济发展 D.制度革新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结合所学可知,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A正确;
诸侯争霸会在客观上促进社会的变化,但题干信息体现的是民族融合,B错误;
题干信息强调春秋争霸过程中促进民族的融合,没有涉及经济情况,C错误;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导致了分封制的崩溃,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材料没有体现制度革新,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华夏认同。解题方法:依据题干内容,再结合所学分析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周边民族碰撞产生什么影响,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结论。
20.(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随着产品的增加,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说明春秋时期( )
A.农业持续繁荣 B.商业活动活跃
C.地方经济优越 D.农具发生变革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随着产品的增加,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的用于购买市场上的商品,这体现了商业活动活跃,B正确;
虽然农业的发展为商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材料中提到的是商品交换市场和金属货币的使用,更多地反映了商业活动的活跃,而不是农业本身的繁荣,A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地方经济的比较或优越性,而是强调了商品交换和货币使用的情况,C错误;
春秋时期确实有农具的变革,如铁农具的使用,但这些变革主要是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与商品交换市场和金属货币的使用关系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春秋时期经济发展。解题方法:结合自身已有的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知识对题干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1.(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陶寺遗址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近年来在对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包括碳-14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
——摘编自《陶寺和石峁,看四千年前两大黄河文明遗址如何“相会”》
材料二(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制陶、制石、制骨等传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还产生了木工,彩绘髹饰,玉、石器镶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门类。
——摘编自《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
(1)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从哪些方面对陶寺遗址进行了叙述,并概括其具体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陶寺先民能够饲养家畜的基本前提,并概括这一时期陶寺先民的生活状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陶寺遗址的基本认识。
【答案】(1)方面:遗址规模;考古手段;距今年代;等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具体特点:规模大、年代久远。
(2)基本前提:过着定居生活。
生活状况: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门类逐渐丰富起来。(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3)基本认识:从中能够了解到我国先民的基本生活状况;我国先民创造了独特的文明;等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方面:根据材料一“陶寺遗址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可知,陶寺遗址的遗址规模;根据材料一“在对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可知,对陶寺遗址的考古手段;根据材料一“碳-14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可知,陶寺遗址的距今年代;等等。具体特点:由以上材料分析可知,陶寺遗址的规模大、年代久远。
(2)基本前提:据材料二“(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制陶、制石、制骨等传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还产生了木工,彩绘髹饰,玉、石器镶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门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先民过着定居生活。生活状况:据材料二“(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先民从事畜牧业;据材料二“制陶、制石、制骨等传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还产生了木工,彩绘髹饰,玉、石器镶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门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先民从事农业、手工业,并且手工业门类丰富。
(3)基本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能够了解到我国先民的基本生活状况;我国先民创造了独特的文明等。
【点评】本题考点是陶寺遗址。解题方法:(1)方面: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东西约2000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对陶寺遗址的发掘中,……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包括碳-14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再结合所学从规模、考古手段、年代方面分析。特点:结合史料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描述概括特点即可。
(2)基本前提: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再结合所学从时间方面分析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借口得出答案。生活状况: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制陶、制石、制骨等传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石器镶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门类”再结合所学从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分析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我国先民的基本生活状况总结即可。
(1)方面:根据材料一“陶寺遗址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可知,陶寺遗址的遗址规模;根据材料一“在对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可知,对陶寺遗址的考古手段;根据材料一“碳-14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可知,陶寺遗址的距今年代;等等。具体特点:由以上材料分析可知,陶寺遗址的规模大、年代久远。
(2)基本前提:据材料二“(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制陶、制石、制骨等传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还产生了木工,彩绘髹饰,玉、石器镶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门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先民过着定居生活。生活状况:据材料二“(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先民从事畜牧业;据材料二“制陶、制石、制骨等传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还产生了木工,彩绘髹饰,玉、石器镶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门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先民从事农业、手工业,并且手工业门类丰富。
(3)基本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能够了解到我国先民的基本生活状况;我国先民创造了独特的文明;等等。
22.(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下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进行的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重点图片说明】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图一、图二所示历史内容或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对历史进行“复原”和“想象”时应注意的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跟踪】
材料二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且绵延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举世公认的。但(截至1996年)中国文明早期的夏商周三代却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可信年代是公元前841年,即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所记载的共和元年。
多年来特别是重要考古遗址遗物的发现,为进行夏商周年代尺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碳-14测年技术、古代天文学、历法学、古文字学、青铜器研究等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年代尺研究提供了技术保证。因此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领导小组,历时4年之久终于成功完成夏商周年尺研究工作。
——摘编自刘宗结《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3)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文明呈现的具体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84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夏商周年代尺研究能够成功完成的因素。
【答案】(1) 图一:二里头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
图二: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
(2) 基本要点:应注意结合多种史料,尽量与史实相符。(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3) 具体特征:绵延至今未曾中断;20世纪时夏商周三代还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重大事件:“国人暴动”。
(4) 因素:我国丰富的文明遗址;重要的遗址遗物的考古发现;先进的考古技术;综合相关学科的成果;国务院的重视和历史学家的努力;等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
(1)内容:图一:根据图一“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复原建筑模型图“,结合所学知识,二里头遗址是年代相当于夏王朝晚期的一座都城遗址,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图二:根据图二”牧野之战“想象图,结合所学知识,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
(2)基本要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进行“复原”和“想象”需要进行多方考证,应注意结合多种史料,尽量与史实相符。
(3)具体特征:根据材料“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且绵延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举世公认的”可以得出中国文明呈现的具体特征包括绵延至今未曾中断;根据材料“但(截至1996年)中国文明早期的夏商周三代却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可以得出中国文明呈现的具体特征包括20世纪时夏商周三代还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出逃。
(4)因素:根据材料“多年来特别是重要考古遗址遗物的发现,为进行夏商周年代尺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得出因素有我国丰富的文明遗址;重要的遗址遗物的考古发现;根据材料“碳-14测年技术、古代天文学、历法学、古文字学、青铜器研究等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年代尺研究提供了技术保证”可以得出因素有先进的考古技术;综合相关学科的成果;根据材料“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领导小组,历时4年之久终于成功完成夏商周年尺研究工作”可以得出国务院的重视和历史学家的努力;等等。
【点评】本题考点是夏商周王朝的更替。解题方法:(1)内容:图一和图二:结合所学分析两幅画,进行概括即可。
(2)基本要点:结合所学分析对历史复原和想象,要注重史料,尽量与史实相符即可。
(3)特征: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且绵延至今未曾中断”“(截至1996年)中国文明早期的夏商周三代却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再结合所学从历史的延续、年代学标尺方面回答总结。事件:依据史料的时间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因素: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多年来特别是重要考古遗址遗物的发现……历时4年之久终于成功完成夏商周年尺研究工作”再结合所学从遗址、考古技术、学科成果、国家和历史学家的努力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23.(2024七上·高碑店月考)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春秋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期,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一目了然”探题目】
材料一 课文的题目是每课内容的高度概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动荡”“变化”的基本表现。
【“火眼金睛”析疑惑】
(2)结合材料一和相关知识,分析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的作用。
【“一览无余”解图片】
材料二
(3)材料二是针对本课某一子目内容提取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梳理图片再现的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答案】(1) 基本表现: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的强大;民族关系的交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诸侯争霸。(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 作用:为自己的争霸行为提供了正当借口;有利于口号提出者扩大其政治影响力。
(3) 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 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 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与此同时各民族长期交往与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因此春秋时期“动荡”“变化”的基本表现是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的强大;民族关系的交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诸侯争霸。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在争霸过程中,常常打出“尊王攘夷”口号,其真实作用是为自己的争霸行为提供了正当借口;有利于口号提出者扩大其政治影响力。
(3)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 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 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由“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 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 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可知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由“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 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 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 为广泛的使用”,可知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因此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点评】本题考点是春秋争霸。解题方法:(1)表现:结合所学从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2)作用: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时期当时政治方面的变化,再分析“尊王攘夷”的作用即可。
(3)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 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 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 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 逐渐活跃起来……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 为广泛的使用”再结合所学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概括总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