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重要核心素养,根据“距今约170万年”“门齿化石”“粗糙的石器”“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判断描述的人类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下图为考古工作者在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化石。它们体现了山顶洞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会狩猎和捕鱼 C.过着群居生活 D.掌握钻孔技术
3.《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反映了远古人类居住条件的变化,而促使这一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磨制石器的发展 B.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C.家畜饲养的出现 D.陶器玉器的制作
4.下列有关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比较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B.都过着定居生活
C.都懂得使用天然气 D.两者都种植水稻
5.距今4000多年的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该遗址的高级墓葬内发现了大量礼器,与绝大多数基本没有随葬品的小型墓葬形成鲜明对比。对以上考古发现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B.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C.陶寺先民使用铁制生产工具 D.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
6.下列不属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的是( )
A.私有制的产生 B.阶级的产生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国家的产生
7.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学习时搜集了“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王位世袭制、中国国家的产生、镶嵌绿松石的铜牌照片”等资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8.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它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历史。下列史实与对应时间吻合的是( )
A.①处:启建立夏朝 B.②处:汤建立商朝
C.③处:武王伐纣,定都洛阳 D.④处:平王迁都,定都镐京
9.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其中一位诸侯他任用管仲为相,对内改革,对外征战,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他是(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10.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材料反映的是春秋争霸的( )
A.目的 B.过程 C.性质 D.影响
11.下列图片说明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水利技术进步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2.春秋后期,晋国大夫势力不断壮大,到公元前376年,三家大夫“灭晋后三分其地”“晋绝不祀”。这三家大夫是( )
A.秦、赵、魏 B.韩、赵、魏 C.秦、楚、韩 D.赵、楚、齐
13.战国时期战乱不休,在秦国和赵国之间曾发生过这一时期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赵国40万降卒被秦国白起坑杀,成语“纸上谈兵”也出自这一次战役,请问这一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马陵之战 C.桂陵之战 D.长平之战
14.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它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它是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的著名水利工程,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隋朝大运河 D.三峡工程
15.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方式是( )
A.诸侯争霸 B.各国的变法或改革
C.生产力的提高 D.牛耕的推广
16.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节选自中国古代某部典籍中的一句话,其后半句是:“仁在其中矣”。这部典籍应该是( )
A.《水经注》 B.《老子》 C.《墨经》 D.《论语》
17.“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18.墨子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在当前社会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改革”“法治”
19.下列传统节日中,哪个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
A.元宵节 B.中秋节 C.端午节 D.清明节
20.“讳疾忌医”源自于名医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蔡桓公是战国时期的国王,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就指出他患有皮肤病,需要立即治疗。蔡桓公却认为自己在开玩笑,没有生病。扁鹊随后又指出蔡桓公的病情已经发展到肌肉和肠胃,但蔡桓公仍然拒绝治疗。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告诉他病情已经到了骨髓,无法医治。材料表明扁鹊( )
A.运用了四诊法 B.创编出五禽戏 C.提出了治未病 D.撰写出千金方
21.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22.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它”指的是( )
A.《诗经》 B.《离骚》 C.《论语》 D.《墨子》
23.他是战国末期楚国人,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形式,纪念这位中国的著名诗人。他是( )
A.屈原 B.蔡伦 C.怀素 D.陆游
24.生活在都城咸阳的秦朝人,购买生活用品使用的货币是( )
A. B.
C. D.
25.“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提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焚书坑儒和( )
A.灭六国,统一中国 B.修筑长城
C.秦的暴政 D.秦末农民战争
二、材料题
26.历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总会寻找到它的蛛丝马迹,我们也可以通过遗址、遗存和史料去感受历史的气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至5是有关“北京人”的化石与遗存物(北京人遗址出土)图片
材料二:七年级某班学生小李发挥想象力,描述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①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吻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②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猎、砍砸鹿等猎物。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1936年首次发现。①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北面有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②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平民的墓地一般选址离王城较远,随葬物一般只有陶器。③考古发现了石刀、石犁、石镰等成套农具。茅山遗址发现了面积达5.5万平米的大型稻田区,古城内发现储藏量达数十万斤的炭化稻谷堆积。④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门类,总量达1万余件。
材料五: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请你从材料一的图片中为材料二的描述寻找证据。(只写图号即可)
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__、________;
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__、________;
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__。
(2)图6和图7是我国原始农耕居民的房屋复原想象图,请依据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这两个房屋的名称。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只写字母即可)
A.良渚古城遗址在19世纪初被首次发现
B.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4)请将材料四中的史实与结论进行对应,把表格空缺处填写完整。(只写序号即可)
史实 结论
① 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② 出现了阶级分化
具有成熟、规模化的稻作农业
手工业门类齐全,社会分工细化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是谁?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7.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的。制度创新会促进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A《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材料B(如右图)是在陕西临潼县出土的青铜器“利簋”,其腹内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哪一种推选首领的办法?指出这种制度的特点。
(2)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的“家”是指夏朝确立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3)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图片反映的是西周的什么制度?谈谈这种制度存在的弊端。
(4)材料A和材料B都是研究西周的重要史料,但史料类型不同。史料一般包括实物遗迹史料、文献史料、口述传说史料等几类,它是我们发现、解释历史的重要依据,而实物遗迹是第一手史料,是真实历史的直接证据。其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________,属于二手史料的是________。
28.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都采取过强有力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始皇为表示皇帝的独尊地位,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这些规定被历代王朝沿用。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郡。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材料中体现了此事件的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确立了什么制度?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一之后的文字名称及其作用。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地方长官是由谁任命的?这一制度有何深远影响?
(5)综合对上述所有问题的思考,谈谈秦朝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A符合题意;蓝田人距今约115万年到70万年,排除B;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排除C;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排除D。故选:A。
2.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骨针和项链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具有爱美意识,D项正确;燧石说明懂得人工取火,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兽骨、鱼骨化石可说明会狩猎和捕鱼,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原始人类的遗址可说明过着群居生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B
解析: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说明两者都过着定居生活,B项正确;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排除A项;河姆渡原始居民懂得使用天然漆(天然漆树主要生长在南方地区),排除C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主食是大米,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的主食是粟,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距今4000多年的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该遗址的高级墓葬内发现了大量礼器,与绝大多数基本没有随葬品的小型慕葬形成鲜明对比”说明生活在陶寺遗址的远古居民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出现,阶级分化明显。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陶寺先民使用铁制生产工具,排除ABC。故选:D。
6.答案:C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题干“不属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和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不是重要标志,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王位世袭制、中国国家的产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启继承王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A符合题意;BCD项朝代建立在爱夏朝之后,与“王位世袭制、中国国家的产生”不符,排除。故选:A。
8.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B项正确;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而非启,排除A项;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定都镐京,而非洛阳,排除C项;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不是镐京,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了强大的军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故B正确;ACD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第一个霸主,排除。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春秋争霸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争霸的影响,而非目的、过程和性质,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1.答案:C
解析:图片分别是铁制农具和牛尊,说明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2.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故B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战国末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进行决战,在长平之战中,赵军主帅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不听部下劝告,陷入秦军重围,赵国40万降卒被秦国白起坑杀,赵军全军覆灭。D符合题意。故选:D。
14.答案:B
解析:都江堰修筑前,岷江水患不断,成都平原旱涝无常。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一水利工程是都江堰,B项正确;灵渠修筑于秦朝,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与“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无关,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与“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无关,排除C项;三峡工程是新中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与“它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不符,排除D项。故选:B。
15.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或改革,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故选:B。
16.答案:D
解析:A.《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学著作,排除A。B.《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著作,排除B。C.《墨经》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排除C。D.根据题干“仁在其中矣”可知,“仁”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论语》记录孔子思想的书籍,D项正确。故选:D。
17.答案:C
解析:从“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可知,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不足,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说到孔子对学生进行“德”的教育,排除A项;“有教无类”体现的是孔子主张的教育公平的理念,这与题干中孔子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无关,排除B项;“当仁不让于师”指的是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要推让,这同样与题干中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政以德”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治国思想;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主张;战国时期法家的韩非强调依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二十四节气是指农历的二十四个时节及相应气候,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补充历法。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选项ABC不属于二十四节气,不符合题意。选项D属于二十四节气,符合题意。故选:D。
20.答案:A
解析:据题干“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就指出他患有皮肤病,需要立即治疗”可知,这说明扁鹊运用了四诊法,诊断出蔡桓公患有皮肤病。故A符合题意;华佗创编出五禽戏,排除B;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孙思邈撰写出《千金方》,排除D。故选:A。
21.答案:B
解析: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正确。
22.答案:A
解析:根据“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等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诗经》,故A项正确。
2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屈原。根据题干信息“战国末期楚国人”“楚辞”“划龙舟”“吃粽子”可知是指屈原,为弘扬其爱国精神,后人通过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来纪念他,A项正确;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B项;怀素是唐朝的书法家,排除C项;陆游是南宋时期的诗人,排除D项。
24.答案:C
解析:据题干“生活在都城咸阳的秦朝人,购买生活用品使用的货币”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为秦的半两钱,它的形状是圆形方孔的,C项正确;A项是楚国的货币铜贝,排除A项;B项是燕国的刀币,排除B项;D项是韩国的布币,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D
解析:A:题干未体现灭六国,统一中国,A项不符合题意;B:题干未体现修筑长城,B项不符合题意;C:秦的暴政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根据题干“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6.答案:(1)图1;图2;图4;图5;图3
(2)房屋: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
(3)B
(4)序号:从上到下分别为③、④;
(5)人物:黄帝、炎帝。
特点:华夏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发展形成。
解析:
27.答案:(1)推选方法:禅让制。特点:选举贤德之人为部落首领,即首领的继承是通过民主推选的方式产生,而非家族内部世袭。它体现了古代社会早期部落联盟首领选拔的民主性和公平性。
(2)制度:世袭制。本质问题:夏朝时期政治制度由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3)制度:分封制;弊端: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增强,逐渐脱离了中央的控制,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导致了战争的频发和中央集权的削弱,加剧了贵族之间的等级差异和矛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B;A
解析:
28.答案:(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2)皇帝制度;
(3)文字名称:小篆;
作用: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制度:郡县制;谁任命:朝廷;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历史地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