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书名不仅凝练了全书内容,也是认识图书内容的重要参考。下表所示图书的书名反
映了作者对两晋历史的思考。
作者
书名
仇鹿鸣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马良怀
《魏晋风流》
田余庆
《东晋门闯政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任一著作,试阐述作者命名的理由。(要求:理由具体,
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高一历史第6页(共6页)】
25176A
建平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一7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4600~3700年的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金沙江流域中游地区。经考古发掘,在白羊村
遗址发现了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发掘出大量稻、粟和黍等植物遗存。这表明,白羊村遗
址时期,该地区
A.栽培作物定居生活
B.具备国家初始状态

C.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D.出现早期文明曙光
2.山东自古被称齐鲁大地,这源于周初分封时,周公旦被封在奄(商朝旧部,周初参与叛乱,被
灭),建立鲁国;姜尚被封在营丘(敌视周的东夷人故地),建立齐国。这表明周初分封是为了

A.扩大王畿
B.拱卫王室
C.奖赏功臣
D.笼络宗亲
3.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
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我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
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传统华夷观念被彻底打破
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
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
括全面的是
A.社会的大变革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统治者的支持
D.兼并战争的兴起
【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
25176A建平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地栽培大量作物,实现定居生活,故选A项;具备国家初始状态的标志是阶
级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出现,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等的产
生,排除D项。
2.B据题意可知,周初的封国中有些封国的分封是为了强化对于敌视周王室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由此可知主
要目的是拱卫王室,B项正确;材料说明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不能体现扩大周王室的统治区域,
排除A项;奖赏功臣中,周公旦不符合条件,排除C项;对姜尚的分封不属于笼络宗亲,排除D项。
3.C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到了战国后,人们不再仅仅以地域或血缘来界定“华夏”,而是更多地看重文化认同
和共同的历史传承,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增强,C项正确;王室的衰微,虽然与战国时
期的政治背景有关,但并未直接反映“华夏”一词含义的变化,排除A项;华夷观念并未被完全打破,而是随
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而有所调整,排除B项;各民族的区别已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4.A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使原有的社会政治
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A项正确;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但不是
最全面的,排除B项;“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并不意味着统治
者支持,排除C项;兼并战争的兴起是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但不是最全面的,排除D项。
5.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以嬴政一人之力远不能包揽全国所有政务,为提高行政效率,保
证行政质量,他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处理全国政务,A项正确;军功爵制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
项;户籍制度属于地方管理措施,排除C项;郡县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6.B题干所述为秦朝焚书的举措,这是为了维护和加强皇权专制,以防止反对秦朝统治的思想出现,B项正
确;焚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事业发展,而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排除A项;焚书举措是针对全国的臣民,想
要达到的目的是加强皇权,不是强化地区管理,排除C项;焚书事关臣民对秦朝统治的态度,与民族融合没有
关联,排除D项。
7.D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功臣列侯及其后代才能担任丞相,这一现象容易导致相权坐大。汉武帝时,任用平
民为丞相,这些丞相对皇帝唯唯诺诺,表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发生变化,即皇权得到强化,D项正确;汉武帝
打破了丞相只能由功臣列侯及其后代担任的传统,选用平民出身的人,削弱了相权,并非将竞争机制引入选
官,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未提及中朝,排除B项:材料只是丞相来源发生变化,无法
体现士族群体对政治整体影响力的变化,排除C项。
8.C汉宣帝时,匈奴单于臣服于汉朝,边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汉匈关系进入相对和平时期,C项正确。
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而材料强调与匈奴的关系,排除A项;“匈奴的威胁从根本上消除”的表述
过于绝对,排除B项;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交流属于中外交往,而匈奴属于民族关系,排除D项。
9.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年,刘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
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①②④
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
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
10.A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初年,世家大族的力量很强大,出现了士族专权的局面,A项正确;魏晋时期的选官
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此时土族力量较强,不是衰落,排除C项;材料强调
的是士族专权,非选官制度,排除D项。
11.C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人南迁使得南方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
的开发,C项正确;八王之乱爆发时西晋尚未灭亡,时间上与材料不相符,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
在229年,西晋尚未建立,排除B项;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北人南迁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
12.D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残酷,国家分裂,导致“清静无为”式的魏晋玄学的产生,D项正确。春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5176A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