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威远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学期调研
七年级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材料说明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2.碳-14是碳元素的一种具放射性的同位素,可用在考古学中测定生物死亡年代,但它只能对那些5万年以内的生物体进行测定。因此,能被碳-14测定距今年代的是( )
A.蓝田人 B.元谋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3.距今约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并在不断交流和融合。这使得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的明显特征是( )
A.源远流长 B.成就辉煌 C.多元一体 D.单一纯粹
4.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 )
①定居生活 ②建造房屋 ③饲养家畜 ④制造陶器 ⑤使用打制石器 ⑥用耒耜耕地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⑥
5.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合集》中指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由此可见,梁启超先生的观点是( )
A.华夷有别,各有特色 B.国家统一,发展巩固 C.民族交融,形成华夏族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6.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与其他随葬品比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题干信息说明( )
A.阶级分化明显 B.已经产生文字 C.过着定居生活 D.商业较为发展
7.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如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D.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8.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后裔,该材料反映了夏、商、周三族( )
A.相近的血缘关系 B.共同的民族认同 C.供奉相同的祖先 D.相同的经济观念
9.下图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 )
A. 大禹治水 B. 盘庚迁殷 C. 国人暴动 D. 平王东迁
10. 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根据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
A.春秋时期争霸战争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秦统一六国 D.西周时期
1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 鲁国国君很傲慢 C. 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 D. 周王室地位衰落
12. 春秋以前,农业上主要采取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形式,春秋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促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铁农具与牛耕的出现 C.周天子权威迅速下降 D.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
13.观察下表中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的变化情况,可见这一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 )
A.统一的趋势
B.变革的趋势
C.争霸的趋势
D. 创新的趋势
14.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评论:“秦国之强,起于献公而成于孝公……”孝公使秦国强大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
A.倡导胡服骑射 B.并吞巴蜀地区 C.支持商鞅变法 D.修建了都江堰
15.“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大运河
16. 大单元主题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请根据如图,选择一个最合适探究的大单元主题( )
A.早期人类的发展与文明起源 B.早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7.孟子认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以下语句中能解释孟子观点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C.道路相同,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刑过不避大夫,赏罚不遗匹夫
18.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连线,错误的是( )
A.老子—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孟子—儒家—“仁政”治国 D.墨子—儒家—“兼爱”、“非攻”
19.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周青铜器士山盘,其铭文记载了贵族士山被周王封在汉水中游一带,负责管理当地的贡赋缴纳等事务。士山盘可以用来研究( )
A.早期国家产生 B.青铜器的诞生 C.礼乐制的产生 D.西周的分封制
20.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下列甲骨文的释义说明甲骨文
甲骨文 今字 今人释义
田 表明在广平的原野上有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
疆 表明方整的田块经过弓尺文量,标划出明确的疆界
畎 田间的水沟
A.反映了农业生产状况 B.采用多种造字方法 C.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D.是我国汉字的雏形
21.有人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D.各自为政,互相制约
22.百度搜索引擎里输入“秦朝”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等字眼,出现的网页中所涉及 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 商鞅、秦孝公 B. 李斯、秦二世 C. 陈胜、吴广 D. 项羽、刘邦
23.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该刑罚说明秦朝( )
A.禁止盗窃 B.刑法严苛 C.人口众多 D.经济发达
24.传统观点多认为秦朝速亡是其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地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
A.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 B.逐渐偏离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C.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D.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习总书记说,中国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请你来探寻。(16分)
活动一 【寻·百万年人类史】
(1)下图中我国境内生活距今70万——20万年古人类遗址位于 处;距今170万年的古人类遗址位于 处。(填写字母即可)(2分)
活动二 【探·一万年文化史】
(2)请写出图一、图二分别是什么建筑?分别属于哪一原始居民?(4分)
活动三 【觅·五千年文明史】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该制度选拔首领的主要标准是什么?(4分)
材料二: 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把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或古代先王圣贤的后裔等,分别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分封制下,诸侯应履行哪些义务 简述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作用(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七上
材料二 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材料三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材料四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逐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中春秋时期的社会现象从侧面印证了当时什么耕作技术的出现?同时又出现了哪一种材质的农具(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提及两种治国理念,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分别对应了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政治主张?(2分)各自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2分)
(4)依据材料四,“商君”是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改革有怎样的影响(4分)
27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奋六世之余烈一统中国;短短十余年攻守之势异也。风云变幻,一起探讨秦朝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秦朝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其中负责辅佐皇帝掌管行政的大臣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王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的历史意义。(4分)
(3)依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4分)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奏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对秦朝灭亡的认识。(4分)
(5)材料四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次起义的意义是什么?最终推翻秦朝的是谁?(6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C C C A A B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A C A B A D D A
21 22 23 24
B C B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16分)
(1)B(1分) A(1分)
(2)图一: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2分);图二: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人(2分)
(3)制度:禅让制。(2分)主要标准:贤德之人,品行高尚等。(2分)
(4)对象:王族、功臣或古代先王圣贤后裔等;(2分)
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2分)
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2分)
26.(14分)
(1)耕作技术:牛耕;农具:铁制农具。(4分)
(2)目的: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2分)
(3)学派:“依法治国”:法家;“以德治国”:儒家;(2分)
代表人物:法家韩非;儒家孔子。(2分)
(4)商君:商鞅;(2分)
历史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分)
27.(22分)
(1)制度:中央集权制度;行政大臣:丞相(4分)
(2)制度:郡县制。历史意义: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绝对控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分)
(3)措施: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4分)
(4)根本原因:秦的暴政(2分)
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2分)
事件:陈胜、吴广起义(2分)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推翻秦朝:刘邦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