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至2025年度高三年级冲刺模拟试卷二(含解析)

高三冲刺试卷二
一、单选题
1.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衰落 B.君主集权的趋势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世袭制度的崩溃
2.董仲舒一方面宣扬君权神授,指出君主只有奉行天道,才能获得在人间的合法统治权;另一方面也强调,天道就现实政治而言,就是仁、义、礼、智、信,即“五常之道”,君主要使自己的言行和施政符合“五常之道”。董仲舒的这一观点( )
A.试图实现儒家道德伦理的天道化 B.有效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C.成为汉武帝时大一统的理论基础 D.标志着儒学理论体系的成熟
3.《魏书·高祖纪下》记载当时皇帝下诏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史书记载的这件事应该发生在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图是魏晋至唐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这反映了该时期赋税变革的趋势是( )
A.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B.农民赋役负担逐渐减轻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D.政府税赋项目日益繁杂
5.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痛感事务丛聚繁杂,惟恐出现纰漏。“乃建四辅官,以四时为号,诏天下举贤才”。旋又置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至“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由此可见,明代内阁( )
A.其设立具有历史必然 B.弥补了废丞相带来的体制缺陷
C.使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D.取代丞相府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6.甲午战后,为偿还对日赔款,清政府与汇丰银行、德华银行签订《英德续借款合同》,规定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代征七处厘金抵偿部分债款。由此可知( )
A.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 B.清政府财政治理能力下降
C.关税自主权完全丧失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7.下表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对华商品贸易输出情况统计(单位:两;指数:1913年为100)。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侵华势力出现此消彼长 B.国际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中国贸易逆差得到扭转 D.中国经济发展环境趋于宽松
8.1956年4月,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张霖之指出:“中国机械制造业广大职工的任务,是逐步把中国机械工业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的、强大的机械工业。”这反映了当时国家( )
A.对工业化建设事业的重视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
C.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心 D.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
9.自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启用“新罗马”之后的千余年,拜占庭帝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和城市文化都建立在海上供给线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上。当阿莱克修斯一世(1081-1118年在位)出让其海上贸易特权后,拜占庭帝国便陷入衰落。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
A.具有海洋性的特征 B.继承了罗马法
C.展现了文明多样性 D.影响世界发展
10.亨利八世通过议会颁布法令掠夺教会财产,王室将大部分没收来的教会土地出售给手下的一些贵族及发了财的商人与地方士绅。乡绅获得大量土地后并没有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是自己管理经营,自己雇用雇工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并从中获取最大利益。这说明宗教改革( )
A.动摇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B.增强了英国的民族意识
C.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11.余秋雨在《行者无疆》里说:“这是‘一种较少腥风血雨,较少声色俱厉,只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过障碍走,怎么消耗少就怎么走,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这种社会行为方式已被历史证明是一条可圈可点的道路’。”这里的“道路”是指( )
A.近代英国的社会转型 B.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C.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 D.全球物种流动大交换
12.唐朝建国初期,李渊效法汉高祖,以“约法三章”为模板制定简约法律。624年,唐政权稳定后,李渊继承隋朝法典,增加了 53 个条款。637年,唐太宗重订法律,系统重修法典,废除一些酷刑。651年唐高宗修订法典,颁布法典疏议用来解析并辅助审判。725年唐玄宗颁布最完整的唐律,此后历代王朝以此为蓝本。这说明唐律( )
A.加强了基层教化的作用 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增加了儒法结合的内容 D.推动了中华法系的完善
13.19世纪中后期在向西开拓的进程中,美国依靠当时人类文明最强有力的运载工具——火车,并催生了众多“铁路城镇”,与此同时,还开凿了多条运河。由此推知美国( )
A.部分城市的环境恶化 B.西部工业化进程加快
C.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 D.经济结构日益合理化
14.阿姆斯特丹建城之初,整个城市依附于阿姆斯特尔运河,从14世纪到18世纪,阿姆斯特丹的运河体系随着城市扩张而不断完善(见如图),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运河—城市”空间体系。由此可见,阿姆斯特丹运河( )
A.修建技术世界领先 B.功能多样 C.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D.利弊参半
15.1923—1926年,《新青年》杂志共出季刊与不定期刊9期,发文113篇,其中译文41篇,占总数的36%。从翻译群体来看,留法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32%,留苏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52%。在这些译文当中,列宁著作译文9篇,斯大林译文4篇,其余译文主要涉及反映苏俄的具体情况以及列宁、斯大林思想和关注中国革命问题等方面。这说明《新青年》在当时( )
A.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B.推动了青年界学术问题的探讨
C.深刻反思新文化运动启蒙的不足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16.下表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种族差序表
身份 称谓 权利
第一代西班牙殖民者 半岛人 政治、经济、司法和教会的高级职位
美洲出生的西班牙人 克里奥尔人 出任其他重要职务
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后裔 梅斯蒂索人 低级官职和大部分普通职业
黑人与其他种族的后裔 穆拉托人、桑博人等 大部分作为奴隶成为交易的商品
据表可知,这一“种族差序”( )
A.反映美洲地区人种结构多元化趋向 B.实现了西班牙对拉美的完全控制
C.旨在维护考迪罗体制和大地产制度 D.是引发巴西独立运动的主要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紫忙的海峡之一。新加坡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新加坡福建会馆曾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南祥大学,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建会馆还曾资助四百万元重修了天福宫,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剑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浙成为紫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城市基础设施排名世界第一。
——摘编自龚伟达《新加坡的中国移民:角色定位与社会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提炼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新加坡的文化定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初,随着汉口镇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武汉与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武汉棉业贸易格局在外力冲击下开始重塑。早期工业化的推进使武汉地区棉业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发生了系列变革。
材料二 1920年—1932年中国进口各国棉花情况表
年份国别 印度 美国 日本 其他 总计
担 % 担 % 担 % 担 % 担
1920 418964 60.9 34049 4.9 161978 23.5 73505 10.7 688496
1922 1370069 73.7 155319 8.4 302895 16.3 29587 1.6 1857870
1924 669267 54.3 107180 8.7 426541 34.6 28487 2.3 1231475
1926 1529033 54.7 506424 18.1 733964 26.3 26197 0.9 2795618
1928 981673 50.8 489230 25.3 447735 23.2 14652 0.8 1933290
1930 1941681 55.8 1143874 32.9 350591 10.1 45078 1.3 3481224
1932 426014 11.5 3102351 83.4 88934 2.4 102230 2.7 371952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武汉地区传统、近代棉业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变这种现象的合理对策。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材料一:清政府将代表内地经制州县基层组织的保甲、汛塘等移植至改流后的地区,并且设立国家军队,施行儒家教化,责令习读《圣谕广训》等儒家经典书籍,逐步培养他们的忠君观念和君臣尊卑思想,以实现王朝国家权力所不及地区与内地早日实现一体化。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进并派驻内地流官对基层深入治理,加之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与内地治理模式差异较大,或因地方势力过于强大,清政府通常做法是“土流参治”,虽以流官治理为主,但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长久以来生产生活所延续下来的行为方式,甚至会吸纳当地曾经的土司头人协同治理。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材料二: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的发展及其理论渊源》
材料三: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是在延续“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方式之下,民众面对的是乡绅,而不是代表国家权力的县一级政府。基层社会的乡绅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主体,充当了政府官员和当地百姓之间的中介人。政府“治理”角色的缺位,基层乡绅“治理”角色的出现,成为近代中国“自治”观念传入的社会背景。当士绅这一群体离开庙堂回归基层社会的时候,就成为基层社会中集民望、学识、威望和能力于一身的领导者,成为道义上和实际上的基层社会的治理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乡绅逐渐在农村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家族组织,政府给予乡绅及其家族组织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并利用这些基层组织获取资源、履行维持秩序和劝课农桑等重要职责。
——摘编自刘凤雪《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材料四: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采取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确立乡和行政村为乡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和行政村不设置内设机构,只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明确乡镇为基层政权。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1956年和1958年是农村党员发展的两个高峰期,探索出“支部建在村庄”、“支部建在生产单位”等经验,组织农民参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国家建设。
——摘编自董帅兵《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实践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加强“改土归流”地区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乡绅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探索乡村治理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直到12世纪前后,中世纪的艺术还未涉及儿童,也没有表现他们的意愿……15、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很多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世俗画,儿童逐渐被发现。17世纪以后,现代家庭观念在欧洲出现,孩子被看作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父母亲自抚育孩子、重视培养亲子关系、关注子女教育成为当时英国的新风气。18世纪,卢梭在“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儿童,尊重儿童”口号,其教育学著作《爱弥儿》打开了科学研究儿童的大门。
——摘编自[法]菲力浦·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
材料二:图1、图2是近现代两部电影中的场景。图1是电影《雾都孤儿》(1922年)剧照,同名小说1838年出版,图片所示为奥利弗等童工在拆麻绳;图2是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卷头发》(1935年)剧照,图片所示为美国孤儿院的午餐时刻。
图1 电影《雾都孤儿》剧照 图2电影《卷头发》剧照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儿童”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第3页 共6页 ◎ 第4页 共6页
第1页 共6页 ◎ 第2页 共6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朝至春秋战国(中国)。根据“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可得出姬姓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反映出此时周王室衰微,原先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走向了衰落,A项正确;从姬姓诸侯国数量下降看不出君主的集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宗法和分封制走向衰落,排除C项;世袭制度仍然延续,并没有崩溃,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把儒家道德伦理中的仁、义、礼、智、信看作是天道在现实社会中的规则和要求,反映董仲舒试图实现儒家道德伦理的天道化,A项正确;我国封建社会的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董仲舒的观点不可能有效制约君主的专制权力,排除B项;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成为汉武帝时大一统的理论基础,而不是材料所体现的君权神授、天道思想,排除C项;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标志着儒学理论体系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拓跋氏……宜改姓元氏”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措施,改皇族拓跋氏为元氏,这一措施实行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地图中②是洛阳,B项正确;①是长安,排除A项;③是北京,排除C项;④是杭州,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至唐(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租调制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租庸调制,农民可以纳绢代役,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C项正确;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赋税项目的变化,不能体现农民赋役负担减轻,排除B项;材料中赋税改革中赋税项目大体还是田租、户税和役,没有体现项目日益繁杂,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痛感事务丛聚繁杂,惟恐出现纰漏,于是“侍左右,备顾问”,到明成祖时,让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表明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协助皇帝参与机务,其设立有一定的必然性,A项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结构,排除B项;使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的是废除丞相制度,排除C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结构,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与外国银行签订借款合同,规定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代征厘金抵偿部分债款,会导致清政府财政控制能力下降,所以可知,清政府财政治理能力下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矛盾,不能得出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关税自主权丧失开始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材料不能证明关税自主权完全丧失,排除C项;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材料只是借款不能证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1913—191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对华商品贸易输出情况统计表”可知,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对华商品贸易输出总值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说明此时中国经济发展环境趋于宽松,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侵华势力出现此消彼长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际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表述有误,此时国际贸易格局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数据信息,无法得出中国贸易逆差得到扭转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张霖之认为中国的机械制造的目标是把中国机械工业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的、强大的机械工业,这说明当时国家非常重视工业化建设,A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及机械制造,并没有其它行业,因此无法凸显重工业的优先性,排除B项;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排除C项;材料仅仅提及机械制造业,并非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世界。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和城市文化都建立在海上供给线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上”“出让其海上贸易特权后,拜占庭帝国便陷入衰落”可知,拜占庭帝国的兴盛和衰落都与海洋有密切关系,体现了拜占庭帝国具有海洋性的特征,A项正确;拜占庭帝国也被称为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法,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其他文明,与文明多样性无关,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对世界的影响材料并未说明,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宗教改革时期的英国。根据材料“乡绅获得大量土地后并没有将土地租给农民……雇用雇工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可知,乡绅的这种经营方式传统性较弱,商业性较强,孕育了相当程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萌芽,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宗教改革没有动摇人们的宗教信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国的民族意识,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英国宗教改革对土地经营方式的影响,与资产阶级文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较少腥风血雨,较少声色俱厉,只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过障碍走,怎么消耗少就怎么走,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及所学可知,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中体现了渐进平和的特点,因此题干所述“道路”是指近代英国的社会转型,A项正确;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存在激烈斗争的特征,排除B项;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存在各民族相互战争的情况,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全球物种的流动及大交换,存在激烈斗争和冲突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朝(中国)。唐朝建国初期,李渊效法汉高祖,以“约法三章”为模板制定简约法律。624年,唐政权稳定后,李渊继承隋朝法典,增加了53个条款。637年,唐太宗重订法律,系统重修法典,废除一些酷刑。651年唐高宗修订法典,颁布法典疏议用来解析并辅助审判。725年唐玄宗颁布最完整的唐律,历代王朝以此为蓝本。这说明唐律推动了中华法系的完善,D项正确;唐律对于基层社会的影响在材料中并未提到,排除A项;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表述绝对,排除B项;儒法结合应当体现在法律条文中,材料没有列举法律条文,因此无法得出增加了儒法结合内容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后期在向西开拓的进程中,美国依靠当时人类文明最强有力的运载工具——火车,并催生了众多“铁路城镇”,与此同时,还开凿了多条运河。由此可知,美国人依靠铁路交通的发展,极大推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加速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生态环境问题,排除A项;未有东西部经济发展数据,无法得出东西部均衡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美国经济结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到18世纪(荷兰)。据本题材料可知,阿姆斯特丹运河与阿姆斯特丹城市建设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并且阿姆斯特丹的运河体系随着城市扩张而不断完善,说明阿姆斯特丹运河影响城市空间结构,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阿姆斯特丹运河修建技术和功能多样的内容,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阿姆斯特丹运河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提及阿姆斯特丹运河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从材料“在这些译文当中,列宁著作译文9篇,斯大林译文4篇,其余译文主要涉及反映苏俄的具体情况以及列宁、斯大林思想和关注中国革命问题等方面”可知,1923—1926年,《新青年》的季刊和不定期刊中,关于列宁和苏联情况的译文最多,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项正确;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是遵义会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留苏群体译文及介绍苏俄情况的文章在《新青年》杂志中数量增加,无法体现《新青年》对学术问题的“探讨”,排除B项;材料介绍的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情况,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能得知新文化运动启蒙不足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6世纪(美洲)。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美洲地区有西班牙人、美洲本土出生的西班牙人、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后裔、黑人与其他种族的后裔,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人种结构逐渐多元,A项正确;当时的巴西属于葡萄牙的殖民地,西班牙并未完全控制拉美,排除B项;考迪罗体制是在拉美独立运动时期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巴西独立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拉美地区其它国家独立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特点:规模大;流动方向相对集中;南移人口依附于士族豪强成为隐匿人口。
影响: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关键词:江南地区经济)壮大了南方士族势力:促进了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2)动因:太平洋铁路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华工赴美有交通路线优势;华工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等)。
贡献: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唐人街,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丰富了美国多元文化。
(3)有利条件:地理优势(交通优势);民族独立;重视教育;华人贡献。
特点:重视传承和发扬传统儒家文化,同时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特点:据材料一“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可得出,规模大;“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可得出,流动方向相对集中;“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可得出,南移人口依附于士族豪强成为隐匿人口。
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当时北方相对先进,所以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南移人口依附于士族豪强成为隐匿人口等原因,促使南方士族势力的壮大;北人南迁还促进了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19世纪60-90年代的美国。动因:据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可得出,太平洋铁路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可得出,华工赴美有交通路线优势;“ 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可得出,华工的优秀品质。
贡献: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工的输入,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华人聚居的唐人街,同时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丰富了美国多元文化。
(3)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19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有利条件:据材料三“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紫忙的海峡之一”可得出,地理优势(交通优势);“新加坡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可得出,民族独立;“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剑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可得出,新加坡取得巨大的成就也有华人贡献。
特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既重视传承和发扬传统儒家文化,又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的文化定位。
18.(1)传统棉业特征:属于小农经济范畴;专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简;市场规模小、范围小。近代棉业特征:专业植棉、产棉,纺织已经发生分离;机器生产较为普遍;市场扩大,发展深受国际市场影响。
(2)原因: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棉花;中国无完整的关税自主权,无法有效保护本国棉花市场;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中国棉花种植、加工等方面技术落后致使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等。对策:政府要重视棉花产业的发展,提高棉花的国际抗风险能力;改进棉花种植、加工技术;争取关税自主权,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传统棉业特征:据材料一图1并结合所学可知,属于小农经济范畴;专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简;市场规模小、范围小。近代棉业特征:据材料一“早期工业化的推进使武汉地区棉业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发生了系列变革”和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专业植棉、产棉,纺织已经发生分离;机器生产较为普遍;据材料一“武汉与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武汉棉业贸易格局在外力冲击下开始重塑”并结合所学可知,市场扩大,发展深受国际市场影响。
(2)本题是背景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0年—1932年(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920年—1932年中国进口各国棉花情况表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棉花;据所学从关税自主权、民族工业和技术等角度分析可知,近代中国无完整的关税自主权,无法有效保护本国棉花市场;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中国棉花种植、加工等方面技术落后致使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等。第二小问对策,可以从政府政策、科技和对外政策等角度去思考,具体为:政府要重视棉花产业的发展,提高棉花的国际抗风险能力;改进棉花种植、加工技术;争取关税自主权,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19.(1)移植内地经制州县基层组织;设立国家军队;推行儒家教化;因地制宜,土流参治。
(2)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地方自治权限不断发展;行政人员执行地方政府工作;居民成为自治主体;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3)传统治理模式的延续;政府治理角色的缺位;士绅的社会地位和威望;家族组织的形成;政府的支持与利用。
(4)通过颁布条例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有效地清除了乡村中的反动势力;通过政务院颁布的相关通则和第一届全国人大的相关法律文件,正式明确了乡镇为基层政权,确立了乡和行政村为乡村的行政区域;发展农村党员,组织农民参与建设。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清朝时期的中国。由材料一中“清政府将代表内地经制州县基层组织的保甲、汛塘等移植至改流后的地区”可知,移植内地经制州县基层组织;由“并且设立国家军队,施行儒家教化,责令习读《圣谕广训》等儒家经典书籍”可知,设立国家军队;推行儒家教化;由“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进并派驻内地流官对基层深入治理,加之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与内地治理模式差异较大,或因地方势力过于强大,清政府通常做法是‘土流参治’”可知,因地制宜,土流参治。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英国。由材料二中“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可知,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由“都铎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可知,地方自治权限不断发展;由“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可知,行政人员执行地方政府工作;由“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可知,居民成为自治主体;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3)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由材料三中“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是在延续‘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方式之下”可知,传统治理模式的延续;由“政府‘治理’角色的缺位,基层乡绅‘治理’角色的出现,成为近代中国‘自治’观念传入的社会背景”可知,政府治理角色的缺位;由“当士绅这一群体离开庙堂回归基层社会的时候,就成为基层社会中集民望、学识、威望和能力于一身的领导者,成为道义上和实际上的基层社会的治理主体”可知,士绅的社会地位和威望;由“乡绅逐渐在农村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家族组织,政府给予乡绅及其家族组织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可知,家族组织的形成;政府的支持与利用。
(4)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由材料四中“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采取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镇压反革命运动”及所学可知,通过颁布条例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有效地清除了乡村中的反动势力;由“1950年,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确立乡和行政村为乡村的行政区域”可知,通过政务院颁布的相关通则和第一届全国人大的相关法律文件,正式明确了乡镇为基层政权,确立了乡和行政村为乡村的行政区域;由“1956年和1958年是农村党员发展的两个高峰期......组织农民参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国家建设”可知,发展农村党员,组织农民参与建设。
20.论题:近代以来儿童地位发生变化。
阐释:15、16世纪,儿童的地位逐渐发生变化,艺术作品中开始出现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世俗画。到17世纪,儿童被看作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儿童的天性被尊重,儿童的权利也日益得到重视。这一时期儿童地位提高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人文精神不断发展,人日益得到重视,人的尊严得到肯定,家庭观念也不断革新,儿童的地位随之提高。
到19世纪,一方面,义务教育制度开始推行,儿童受教育程度提高;另一方面,大量儿童沦为童工,遭到资本家的压榨,生活境遇十分悲惨。因为随着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产力获得巨大提升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下,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工人生活日益贫困。
到20世纪初,儿童的生活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建立。儿童的权利得到保障。地位得到提高。(回答出两部分即可)
结论:儿童地位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重视儿童,重视教育,就是重视人类的未来。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近代欧洲。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到12世纪前后,中世纪的艺术还未涉及儿童,也没有表现他们的意愿……15、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很多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世俗画,儿童逐渐被发现。17世纪以后,现代家庭观念在欧洲出现,孩子被看作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教育学著作《爱弥儿》打开了科学研究儿童的大门”、“图片所示为奥利弗等童工在拆麻绳”、“图片所示为美国孤儿院的午餐时刻”等信息可知,材料展现的是近代以来儿童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5、16世纪,儿童的地位逐渐发生变化,艺术作品中开始出现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世俗画。到17世纪,儿童被看作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儿童的天性被尊重,儿童的权利也日益得到重视。这一时期儿童地位提高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人文精神不断发展,人日益得到重视,人的尊严得到肯定,家庭观念也不断革新,儿童的地位随之提高。到19世纪,一方面,义务教育制度开始推行,儿童受教育程度提高;另一方面,大量儿童沦为童工,遭到资本家的压榨,生活境遇十分悲惨。因为随着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产力获得巨大提升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下,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工人生活日益贫困。到20世纪初,儿童的生活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建立。儿童的权利得到保障。地位得到提高。结合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工业革命等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儿童地位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重视儿童,重视教育,就是重视人类的未来。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至2025年度高三年级冲刺模拟试卷二(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