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上)七年级期中检测
历史试卷
政治历史考试时间:80分钟 历史满分:50分
考生注意: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最新考古成果,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1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郧县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哪两个古人类之间的空隙( )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元谋人、山顶洞人 D.北京人、河姆渡人
2.考古发现为历史学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观察出土文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最适合用来研究早期农耕生活定居文明的出土文物是( )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玉蟾山出土的稻谷 D. 刻符的龟甲
3.我国流传着大量有关远古先民事迹的传说。如果拍摄一部反映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电视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 )
A.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并发明了文字 B.黄帝和炎帝共同视察大禹治水
C.年老的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 D.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4.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进行长期的交往和斗争,“诸夏”“夷狄”已几不可分而成为一族。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出现了( )
A.国家统一 B.诸侯争霸 C.民族交融 D.思想解放
5.下图为西周时期师寰簋的铭文。该铭文记载了周天子命令师寰率领王室军队和齐、莱等国军队,成功平定淮夷叛乱的史事。该铭文可直接用于研究( )
师寰簋铭文(局部)
A.武王伐纣 B.分封制 C.诸侯争霸 D.郡县制
6.《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旴彭彭……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最能佐证以上记载真实性的是( )
A.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 B.西周青铜器利簋的腹内铭文
C.小说《封神演义》的描述 D.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
7.如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8.《华阳国志》记载,四川地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主要得益于( )
A.都江堰的修建 B.长城的修建 C.秦统一六国 D.铁器牛耕的推广
9.《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
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10.琅琊刻石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所刻。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该文物( )
琅琊刻石(局部)
A.见证了秦灭六国的过程 B.体现了楷书艺术的成熟
C.记载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D.反映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11.陆贾在《新语》中写道:“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这句话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暴政与严刑峻法 B.分封制的实行 C.陈胜、吴广起义 D.疆域过于辽阔
12.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在思想方面树立了一个“精神皇帝”,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实力 B.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C.反击匈奴,巩固国家的统一 D.盐铁官营,统一物价
13.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 )
A.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B.颁布“推恩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休养生息,重视农业 D.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14.根据下表判断,“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汉文帝、汉景帝 光武帝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 ☆“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A.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兴修水利,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5.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
A.班超经营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汉武帝北击匈奴 D.平王东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6.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图A 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图B 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还有多处墓地。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图A中的①处是_________,它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_________(河流)中游地区;与图B有关的遗址位于陕西_________(地名)东部半坡村,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一个共同点,并指出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1分)
17.文物往往以独特的方式,诉说历史的真相,拨动我们心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A:刻有文字的甲骨 B:四羊方尊 C: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D:利簋及铭文 E:春秋时期的牛形尊 F: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1)请从年代、材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等方面为文物A完成一份文物介绍。(3分)
(2)请你根据示例,尝试拟定专题,并从中选择与之匹配的展品。(3分)
示例:专题:中国青铜技术,展品: B 、 D ;
专题一:社会等级制度,展品: C 、________;
专题二:________;展品: E ;________。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材料三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四 公元前138年,张骞前往西域途中被匈奴捉住。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张骞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地区 朝代 机构
新疆 东汉 设置B,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往来商旅
西汉 设立C,继续形式管理西域的职权
(1)请在材料一中的①、②处填写出相应的制度和人物。(2分)
(2)材料二中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出现了什么情况?(1分)
(3)根据材料三判断秦统一中国后,在地方推行哪一行政制度。(1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请写出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中A处的名称,汉代中央政府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填写B和C处的机构名称。作为学生张骞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15个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D C B B D A C C A B B D B
二、非选择题(3个题,共20分)
16.(1)①元谋人 黄河 西安(3分)
(2)共同点:都有城址,都有贵族墓地且随葬有玉器。(1分)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1分)
(3)主题名称: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考古探究。(1分)
17.(1)示例: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战争、祭祀、农牧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分)
(2)B或D 农业生产的发展 F(3分)
18.(1)禅让制 启(2分) (2)王室衰微,诸侯争霸(1分)
(3)郡县制(1分) (4)长安 西域都护府 西域长史府(3分)
示例:要学习张骞的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的精神。(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辽宁省本溪市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