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天津市第五十四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2024年-2025年天津市第54中学高三历史期中试卷
学校:姓名:班级:
一、单选题(60分)
1.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各区域在环境基础、经济内容、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别,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这一论述()
A.说明区域间文明存在频繁交流
B.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C.意在说明黄河文明的独特地位
D.阐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2.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的彩陶风格影响所及,东到辽西和山东,南到江汉平原。而具有江浙地区崧泽文化特点的陶器群也广泛出现在北至山东,西抵洞庭湖东岸的广大地带。长江中游大溪文化风格的彩陶和刻纹白陶,出现在岭南直至珠江三角洲地带。这反映了此时期的中国()
A.形成多元一体发展趋势B.区域间的交往联系扩大
C.中原地区主导文化发展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3.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
4.《孟子·梁惠王》中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记载:“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这些思想()
A.表明当时已经出现统一的观念B.体现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得益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影响D.导致了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的解体
5.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中央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B.保证了民主决策
C.有利于皇帝专制D.防止了官员腐败
6.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
7.唐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身份出任节度使;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深得武则天信任,参决政务。这表明,唐朝()
A.儒家思想被动摇B.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强
C.政权具有包容性D.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
8.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9.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
10.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
A.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D.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
11.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2.明代后期和清代前中期长三角地区急递铺(传递军政信息的基层驿传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
A.邮驿体系日臻完善B.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
C.海外贸易不断拓展D.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
13.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
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
③诏日“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
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颌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
A.③①④②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
14.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15.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发展反映出()
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B.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
C.内地棉纺织业发达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6.19世纪80年代,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试图拟制一种把“中体缩小、把“西用扩大的变通方案,来解决他们既想引进“西体”、又不敢公开革新“中体”的困境。他们的这种心态根源于( )
A.洋务运动已陷入困境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早期维新思想不成熟D.封建守旧派激烈反对改良
17.关于中国同盟会,史学界第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将“它与那种以地域性封建性、松散性为特征的会党区别开来,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统一的政党”。第三种观点将它的成立作为“革命力量进一步集结的最重要标志”。这说明()
A.历史事件难以客观评价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C.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结论D.历史研究丰富历史认识
18.1919年,李大钊撰文指出“一九一四年以来世界大战的血、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血、一九一八年德、奥革命的血,好比作一场大洪水——诺阿以后最大的洪水——洗来洗去,洗出一个新纪元来。这个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和一九一四年以前的生活、文明、世界,大不相同,仿佛隔几世纪一样。”由此可见,当时()
A.中国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B.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新的变化
C.国际局势动荡引发中国思想界裂变
D.西方文明逐渐被中国知识界抛弃
19.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20.民国十九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进行了一场新军阀混战,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华北拥蒋,并在战后获得华北地盘,转而关注于华北事务;此战使国力之疲,已如风前之烛奢”。这最适合用以研究()
A.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B.“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可能性
C.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D.国民政府训政建立的条件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6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人类精神的觉醒是春秋战国历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国春秋时期士阶层已经兴起,孔子曾周游列国,孟子则“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战国各国君主一般都不拒绝纵横之士的游说,并且贵胃达官养士成风。这些都是可以引发人的潜力的外在环境。再则,尖锐复杂的斗争引起社会的激烈震荡,曾经为人们所信守的、似乎十分淳朴可爱的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变得荒谬和腐....社会变动中的巨大而深刻的矛盾渗入人的心中,打破了先前的精神的稳定平衡状态,变成了人不得不加以思考的内容。这又可以说是能够引发人的潜力的内在条件。
——摘编自刘家和《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公作”、“分地”的含义。概括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人类精神觉醒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近代以来,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各自的理想设计。在众多的思潮中,先进与落后并存、进步与反动并存、激进与保守并存,就是在各种思想的矛盾斗争中,艰难地走向近代的。
——据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等整理
提取材料中部分和整体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2024年-2025年天津市第54中学高三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题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A C B C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B D B B D C D B
二.材料题(40分)
21.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6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形成了“三”局面;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6分)
22.(16分)(1)含义:“公作指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
分地指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4分)
关系:铁器牛耕技术发展推动了政治的变革;各国政治变革又促进了经济进步;百家争鸣是经济社会变革在文化上的反映。(6分)
(2)原因:①士阶层兴起并受列国重用,引发人的潜力;2国家分裂动荡,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分封制、宗法制等)瓦解;③思想解放运动兴起;4铁器使用,社会经济发展。(任意三点6分
23(12分).示例
论题:中国近代思想激进与保守并存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
阐述:由于列强入侵的刺激,中国的政治、经济出现近代化趋势,从而催生了激进的变革和革命思想。与此同时,固有的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和伦理纲常仍然存在,从而构成了保守思想存在的土壤。因此,近代思想呈现出激进与保守并存的局面,如洋务运动时期的顽固派与洋务派,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与改良派。保守派往往反对剧烈的变革,主张维持现状或进行温和的改良;激进派则主张剧烈变革,甚至主张以暴力方式进行革命。保守思想对激进思想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但最终激进思想会冲破保守思想的束缚。由于思想的分歧,激进派与保守派之间往往发生激烈的论战,如体用之争、改良与革命之争。在论战中,两大派别相互辩驳吸收,客观上推动了思想的解放和各自思想理论的完善,共同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天津市第五十四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