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用2B铅笔和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
A.旨在平衡阶级关系 B.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C.导致诸侯权力过大 D.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
2.据《晋书》记载:“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威,犹有乡论余风。”然而,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奇特现象。这反映了
A.乡民议政一时成为风潮 B.九品中正制弊端显露
C.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D.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
3.北魏太和九年(485年)颁布的《地令》共15条。其中第3条后款有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6条“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些规定
A.适应了农耕经济发展需要 B.反映出国家治理存在反复性
C.体现出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 D.表明均田制正逐步被废弃
4.唐初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至太宗时,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全面修订《贞观律》,“定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比隋律减大辟九十二条,减流入徙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这一现象表明唐朝法律
A.旨在维护儒家伦理 B.体现了宽仁慎刑的思想
C.礼法结合注重尊君 D.重视维护司法公平公正
5.洪武十年(1377年),明朝派往三佛齐(爪哇属国之一)的使者被诱骗至爪哇后遇害。不久,明太祖令爪哇使者带回国书,称:“今使者来,本欲拘留,以其父母妻子之恋,夷夏则一,朕推此心,特令归国。尔二王当省己自修,端秉诚敬……”由此可知,明太祖
A.重视维系睦邻友好关系 B.严重缺乏国家安全意识
C.对倭寇的威胁深为忌惮 D.欲将爪哇纳入朝贡体系
6.下图是一份民国时期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正上方印有青天白日徽,其正文自右向左竖写,内容如下:“张泽民,年叁拾叁岁,男性,江西省武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据图可知,当时
A.北洋政府铨叙局颁发此证 B.甄别审查的措施非常严格
C.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规范 D.民国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7.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如陕甘宁边区司法机关审理的贪污案件,由1940年的644起下降为1941年下半年的153起,边区政府成为全国廉洁政治的模范。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开始树立廉政的良好风尚 B.构建了较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
C.摆脱了国民党的政治影响 D.注重提高边区管理及执政水平
8.依据《选举法》的规定,我国于1953年抽调25万余名干部奔赴基层参加选举指导工作。当年夏,受到农村灾情影响,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推迟基层选举时间的决定》,要求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原则上推迟到1954年3月底前完成。上述史料可用于探究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建 B.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实践
C.社会主义干部制度的完善 D.政治协商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9.如图是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大会席位的投票情况。据此可推知,我国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赢得更多认可 B.全方位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
C.“求同存异”外交方针获得普遍赞誉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出新路
10.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创建文明城市”及军民共建文明村镇、文明街道等活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媒体报道了模范共产党员蒋筑英、罗健夫、活雷锋朱伯儒和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人的事迹。这些做法旨在
A.重塑社会核心价值观 B.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C.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1.1166年,英王亨利二世颁布《克拉伦敦敕令》,确立了陪审制在刑事调查审理中的核心地位,随后陪审制又被推广到民事诉讼的调查审理中。13世纪,英格兰不少庄园法庭采用了陪审制,用陪审团取代全体法庭参与人来进行事实调查和争议裁决。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英国
A.庄园法庭的秩序得到一定的保障 B.封建庄园的内部等级森严
C.庄园农民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D.王权国家的规模初具雏形
12.美国学者在研究近代欧洲国家间关系的处理方式时发现,17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各国统治者因追逐个人“荣耀”而发动的战争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下表是在AITFL数据库中搜索法语单词“gloire”(荣耀)和“guerre”(战争),两个词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的次数和频率。据此推断
年份 次数 频率(每万字出现率)
1600—1699年 240 0.11%
1700—1799年 177 0.04%
1800—1899年 142 0.02%
A.国际法原则被普遍认可 B.民族国家日益形成
C.欧洲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D.专制王权已被推翻
13.《拿破仑法典》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第1710条规定,“凡劳动力雇佣者可与出卖劳力者商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约定支付报酬的契约”。据此可知《拿破仑法典》
A.偏向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B.注重保护雇佣者的私有财产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体现了大陆法系的基本特征
14.1883年,美国《文官改革法》规定,禁止以政治理由解雇政府工作人员,不强迫政府雇员参加政治活动和提供政治捐款,使他们对两党保持中立。1927年,英国《劳资争议与工会法》规定,文官协会不得以政治为目的与任何政党或工会组织建立联系,公务人员不可加入具有政治目的的团体或活动。西方国家的这些规定
A.推动了文官的政治化趋向 B.旨在保证政治运行的稳定性
C.破坏了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D.迎合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
15.二战结束以来,实行“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各国货币按比价盯住美元,汇率波动上下限为1%。当汇率极不合理时,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调整汇率,幅度在10%以内。这一汇率制度
A.促进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形成 B.构建了公平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
C.有利于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 D.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6题16分、17、18题各12分、第19题15分,共计55分。
1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刘邦入关后宣布废除秦的苛刑酷法,又命萧何在秦律的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外又增户、兴、厩三篇,形成《九章律》;到武帝时,补充了《越宫律》和《朝律》等。汉律重视维护家庭伦理秩序,对于老人、儿童采取优待政策,亲属之间可以互相隐瞒犯罪行为而不向官府揭发,家族中的地位卑下一方告发地位尊高的一方,不但不会被受理而且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汉律中有大量关于惩处官吏不法行为的条文,在案件侦破、裁判中,官吏存在包庇、审判不公行为的最高可处以死刑,同时处罚受贿和行贿行为并且按照赃款数额比照盗窃罪处罚。汉代继承了秦朝乞鞠制度对案件进行再审以保障处理结果的公正,乞鞠的基本流程包括:罪犯提出复审、复审官吏书面查阅原审案件、开庭审理核实证据、作出复审判决、确为错案进行善后处理。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张晟基《张家山汉简蕴含古代刑事治理智慧》
材料二 西罗马帝国在蛮族日耳曼人的不断侵蚀下,于476年宣布了灭亡。罗马人同日耳曼人社会生活条件存有巨大差异:一是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另一则是刚从氏族社会解体的自然经济社会。因此,面对罗马人相对发达的精神层面——文化,尤其较发达的罗马私法则不可思议,领略不了罗马法及其精神。同时由于不断的战争、瘟疫摧残着西欧,致使田地荒芜,商品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海上繁荣的贸易消失,城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从此西欧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时期,罗马法也隐没不彰,步入了沉寂。
——摘编自苏彦新《罗马法在中世纪西欧大陆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在中世纪前期衰落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汉代和古代罗马法律发展与实践过程中体现的治理智慧。(3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8年,清政府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首开部分社会成员通过选举机构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渠道。武昌起义前,国内公开出现的现代性党会团体共有668个,此外尚有秘密的党会团体100多个。到1913年底,国内新兴的公开党会团体682个。民国初年,我国长江、沿海航线和京汉、津浦等铁路干线已建成;各大中城市之间,均已建立了比较现代化的电报和邮政系统。当时全国报纸总数达500家,发行总数共4200万份。时人评论“中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的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在此背景下,中国近代政党活动之勃兴时代也就到来了。
——摘编自叶美兰《民国初年竞争性政党政治活动的悲剧性实践》
材料二 在晋察冀边区创建时期,政权建设一般利用旧政权形式,以国民政府的名义,建立各级统一战线性质的临时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边区政权建设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的轨道。1940年8月13日,北方分局颁布晋察冀边区施政纲领宣布:“彻底完成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各级民意机关及政府机构。在民意机关和政府人员中,争取并保证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其他抗日党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占三分之二”……边区政府还根据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实际需要,根据各行政区环境特点分别确定政权建设思路,如在游击区,就以建立并实际运作各级政权为施政要旨。1943年2月4日,《晋察冀边区选举条例》的颁布标志着边区代议制民意机关的建设正规化的实现。
——摘编自王明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边区政权建设的特点及意义。(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欧洲“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已经存在,此时,国家主权的概念尚未出现,但民族国家已在孕育和形成之中。到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出现了向民族国家过渡的大趋势,其标志则是专制王权的建立。从现代化的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而最先从西欧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在其他地区传播开来,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形成的巨大推动力从根本上唤醒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意识,从而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普遍形成。
——摘编自刘成《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意义》
材料二 二战结束以来,由于殖民地独立后的人员“返流”,为战后重建招收“客工”,接收各类难民和欧洲共同体内人员自由流动等原因,欧洲各国的移民数量不断增加。欧洲原本相对单一的民族国家因此出现了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治理形态上的变化在欧洲国家也体现得非常充分。欧盟已经建成统一市场和关税同盟,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通过《申根协定》取消国境限制;在政治、外交、财政、社会等领域中,欧盟国家的合作也日益紧密。这样,原来属于民族国家控制的主权事务,很多都要在欧盟层面上进行合作与协调。
——摘编自田德文《国家转型视角下的欧洲民族国家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以后欧洲民族国家变化的影响。(6分)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虽然自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社会转型,但是在整个晚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缺乏现代意识,缺乏足够的领导改革和促进社会全面转型的能力,致使社会各个结构的变化并不是互相协调和配套发展的,政治体制转型的滞后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事实证明,清朝统治者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在这种局面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突破了社会转型中最坚固的环节:政治制度改革,促使政治结构迅速完成了转换过程。自此,中国进入政府主导下的主动现代化时期,从而使社会转型所需要的新结构得到发展与壮大,社会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
——摘编自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