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 历史 试卷
一、单选题(共35题,每题2分)
1. 元谋人的石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刮削器,虽然比较粗糙,但已进行过第二步加工,它已不是“第一把石刀”。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与人类化石伴生的最早的石器。这反映出元谋人( )
A. 磨制石器已具备一定水平 B. 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生活
C. 由食物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D. 已使用石制工具从事劳动
2. 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 早于世界其他文明B. 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C. 起源于夏商周时期D. 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3. 传说中,尧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为继承人,舜年老时推荐治水有功的禹为继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制度( )
A. 专制 B. 世袭 C. 皇帝 D. 禅让
4.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 B.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
C. 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 D. 历史结论无法确定
5. 周正将自己的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封到外服地区做诸侯,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担任首领的局面。这一做法( )
A. 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B. 消除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C.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 促进了神权与王权的融合
6.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据上述材料可知,周初分封对象不包括
A. 同姓亲族 B. 先代贵族
C. 功臣谋士 D. 犬戎首领
7. 相对于商朝的内外服制,西周制度是创新,以姬姓为主体,血缘亲属关系转化为诸侯政治关系,政治与血缘,宗族与国家,完美融合。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 西周制度是对内外服制的发展 B. 铁器牛耕提供经济基础
C. 西周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体现宗法分封制进步性
8. 战国时期,一系列的变革、变法都和持续的战争状态有关。为了不被打败,各国需要新的统治方式。君主们纷纷放弃使用世卿世禄的贵族,选拔有能力的士人做官员,官僚制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 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要求B.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C. 专制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D. 各国统治者都主张变法
9.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但孔子编撰《春秋》,仍按诸侯爵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
A. 强调文化差异 B. 维护等级秩序 C. 提升周王权威 D. 实录历史事实
10. 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的评价,下列学派与题干中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礼制、自强的价值观念
②关注人物,留下了无为、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
③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平、公正、法制的治国理念
④关注社会,留下了尚贤、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
A. 墨家、道家、法家、儒家B.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D.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
11. 睡虎地秦简《语书》中论及“良吏”的判定标准:其一,明法律令; 其二,人臣之忠。这种判定标准最能说明秦朝( )
A. 治理国家遵循以法治国B. 以品行作为选官标准
C. 官员评价服务专制统治D. 重视官员的法律素养
12. 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保持皇权在中央的专制地位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秦代设置了三公九卿来辅佐皇帝组成中央政府,其中“三公”包括( )。
A. 司徒、司马、司空 B.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 中书令、尚书令、侍中 D. 宰相、枢密使、三司使
13.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的三则史料,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A. 三公九卿制度 B. 皇帝制度 C. 内外朝制度 D. 禅让制度
14.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 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 )
A. “推恩令”的颁布 B.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 “科举制”的推行 D. 儒家学说受到重视
15.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 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 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 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16. 马克思认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繁荣民族的较高文明征服。”以下符合这一历史规律的事件是( )
A. 魏国李悝的改革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秦统一东方六国 D. 司马炎代魏称帝
17.《史记》中描述江南为“楚越之地……饭稻羹鱼”;《晋书》中记载江南“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 南朝《宋书》中则指出江南“皆播麦菽”的景象。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
A. 农业发展超过北方B. 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 农业商品化程度高 D. 饮食结构渐趋改变
18. 据下图中的地理信息判断,这张历史地图所属的历史阶段是
A. 西汉B. 唐朝 C. 南宋D. 明清
19. 在唐代长安的皇宫中,精美的唐三彩摆件随处可见; 在王公贵族的墓葬里,众多唐三彩俑庄重伫立; 此外,唐三彩还常常被作为珍贵礼物馈赠给外国使节。这说明唐三彩( )
A. 主要用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B. 仅在皇室和贵族中使用
C. 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 D. 是唐代艺术的最高成就
20. 唐贞观三年(629 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边疆民族政权。此后,吸收先进的封建文化,创立文字,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并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这可用以说明( )
A. 吐蕃政权推行汉化改革B. 唐朝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C. 中外文明间的友好交流 D. 唐朝对边疆地区实行一体化管理
21. 唐朝准备兴建某重大工程,在三省六部制下,从皇帝动议到付诸实施,正确的运行顺序是( )
A. 门下、中书、尚书、户部B. 中书、尚书、门下、户部
C. 中书、门下,尚书、工部D. 尚书、中书、门下、工部
22. 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
A. 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 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23. 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政策( )
A. 增加了税目,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B.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 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巩固子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
24. 龙门石窟莲花洞739龛有两尊女供养人造像,凿于公元646年。这二位女供养人上身穿交领衫,下穿高腰裙,手持莲花,神情专注,态度虔诚,刻书“张世祖及妻儿等奉为亡父母敬造尊像一”。这表明 ( )
A. 佛教思想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 B. 宣扬“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
C. 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 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
25.唐都长安,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有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和天竺人等。粟特人带来了深受中原人喜爱的音乐舞蹈:胡腾舞、柘枝舞、胡旋舞;波斯人带来了自己的信仰和宗教(祆教):来自天竺的瞿县悉达把印度的《九执历》翻译成中文。这些现象反映出唐朝( )
A. 对外政策较开明 B.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 民族成分复杂 D. 文化遥遥领先世界
26. 宋朝时,出现“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 B. 军队扩编,军费上升
C. 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 D. 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27.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北宋建隆年间,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宋太祖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 ( )
A. 加强中央集权B. 增加财政收入C. 避免官员贪污D. 分知州的权力
28.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以下能体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史实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B.孝文帝学习汉文化进行改革
C.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D.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交流
29. 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
A. 分而治之 B. 因俗而治 C. 民族分离 D. 军民合一
30.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西夏基本模仿北宋制度,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 )
A. 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 B. 已经被中原文明所完全同化
C. 交往交流交融并未中断 D. 维持了较为持久的和平局面
31.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任命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以上材料说明( )
A. 地方军事力量膨胀削弱中央集权 B. 忽必烈改革遭到蒙古权贵的激烈反抗
C.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全面发展D. 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
32.北宋士大夫们一改魏晋以来文人的颓靡之气,范仲淹“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种积极进取、关注社会的精神最有可能受到了以下哪一言论的影响 ( )
A.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B.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C.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3. 宋代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很多俗曲“其言至俚”“街巷鄙人多歌”,备受士大夫的青睐。苏东坡对“街谈市语”,“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这可用来说明宋代( )
A.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B. 士大夫与平民审美旨趣趋同
C.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风格 D. 理学世俗化推动文化的创新
34. 明太祖在《皇明祖训》中提到:“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据此分析,明太祖“罢丞相”意在( )
A. 削弱中央集权 B. 制约内阁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皇权
35.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主要强调了郑和下西洋( )
A. 为“一带一路”奠定了基础 B. 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
C. 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D. 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二、材料分析题(共15分)
36.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对边疆地区高度重视。在北方,秦始皇派遣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下令修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旧长城连接起来,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南下侵扰。同时,秦始皇还在北方边疆设置了九原郡等郡进行管理。
——摘编自林剑鸣《秦史稿》 秦朝在南方地区积极开拓。秦始皇发动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历经数年艰苦征战,最终将岭南地区纳入秦朝版图。秦朝在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并迁徙大量中原人口到岭南,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 秦朝对西南边疆也有所经营。秦始皇派遣常颏开通了五尺道,加强了秦朝与西南地区的联系,使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开始被纳入秦朝的统治范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边疆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朝边疆治理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 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 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3)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并说明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三、论述题(共15分)
34.【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举制作为历经了1300年悠久历史的一种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打破了门阀专制。科举考试制度消除了荐举制度选才缺乏客观标准的弊端。随着政权开放,科举考试参加者愈来愈多。科举考试的内容、程序和相关的规定日趋制度化、严密化。
——摘编自康金红《我国古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刍议》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的历史贡献”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1 . D 2 . B 3. D 4. C 5. C
6 . D 7 . D 8. A 9. B 10. B
11. C 12. B 13. B 14. D 15 . C
16. B 17. D 18. B 19. C 20. B
21. C 22. B 23. C 24. D 25. A
26. C 27. A 28. C 29. B 30. C
31. D 32. C 33. C 34. D 35. B
36 .(1)措施:设郡管理; 移民实边; 修筑长城; 开通五尺道。
(2)历史影响: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 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 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答出三点即可)
(3)三个环节: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全面推行郡县制。
积极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答出三点即可)
37. 示例:论题: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阐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选官标准来看,相比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官制,及以家世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强调考生的学识才能,选官标准更科学,从选官方式来看,世官制采用世袭方式,察举制采用推荐方式,科举制则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选官方式更公正。从选官权力来看,察举制选官权在地方,科举制选官权则集中到中央和皇帝手中,符合中央集权与皇权加强的趋势。从选官范围来看,九品中正制将选官范围局限在社会上层,而科举制则将选官范围扩大到社会中下层,范围更广。
结论:科举制实行公平竞争,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