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
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2.1500—1800年,世界人口数量激增,其主要原因是( )
A.欧洲国家进行三角贸易导致大量黑奴被贩往美洲
B.新航路开辟引起大量欧洲移民迁往美洲和大洋洲
C.新航路开辟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农作物品种交流
D.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的扩展导致生产力大大提高
3.物种交流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传入美洲的植物有( )
①玉米 ②可可 ③甘蔗 ④葡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的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其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D.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5.随着冷链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新鲜肉奶制品、蔬菜水果的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反映出( )
A.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B.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C.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6.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 )
A.出现财产私有现象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发明陶器制作技术 D.阶级社会已经产生
7.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墓穴中,有的墓穴随葬品很多,有的墓穴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说明了( )
A.社会财富的数量不断增加
B.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C.当时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D.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8.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贫富分化的加剧 B.出现了私有财产
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产生 D.世袭制的确立
10.上海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下列有关说法最准确的是 ( )
A.西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农业生产
B.反映了当时中国百姓的饮食已经完全西化
C.近代中国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了很多西餐厅
D.近代中国的农业开始按照西方标准进行生产
11.1908年,伊斯特遵循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原理,研究发现了玉米的杂交优势;经过若干年,琼斯解决杂交玉米的制种难题;又经过若干年,华莱士创建了先锋种子公司并使杂交玉米种子产业化。后人尊称他们为“杂交玉米之父”。这个荣誉称号代表的是一个科学家集体。这说明( )
A.科学研究不可能独立完成
B.科研成果是不断传承的结果
C.科研工作必须要团体作战
D.从科研到生产时间大大缩短
12.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类文明,也造就了不同的粮食作物品种。下列属于古代美洲主要粮食作物的是 ( )
A.水稻和粟 B.大麦和小麦
C.玉米和马铃薯 D.水稻和小麦
13.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有 ( )
①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②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③现代化的装备 ④生产集约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14.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有史学家称为“哥伦布交换”。下列对“哥伦布交换”评述错误的是 ( )
A.改变了当地居民的传统饮食 B.扩大了物种交换传播的范围
C.推动了人类移民浪潮的出现 D.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15.1492年11月15日,哥伦布在日记中写道:“在那里(古巴岛)有一片土地,种植着一种作物,结的果实有点像小麦,当地人称之为马西日。”哥伦布一人行赞赏它:“味道既好吃,又能烤食、又能炒食、又能磨面。”可见该“作物”是 ( )
A.玉米 B.可可 C.葡萄 D.烟草
16.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私有制、阶级、国家开始产生,其根本原因是( )。
A.贫富分化的出现
B.个体劳动的盛行
C.金属工具的使用
D.生产力的发展
17.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有人说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的倒退。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社会转型,历史进步 B.私有制产生的结果
C.政治专制,历史倒退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8.元朝王祯在《农书》中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注重农时 B.因地制宜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经验,对今天的食品安全道德治理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若合乎义,“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春秋时的管子认为,“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在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很早就有食品质量和数量保证的要求,即不允许出售假货次品,不可以缺斤少两。如果经商者手中有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是不许出售的,一旦出售假货次品,不仅违背道德,而且违背法令。
——摘编自蒲丽娟、王伟《经济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有关食品质量管理的要求。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规则,向祖先寻求智慧,不失为解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
材料一 《礼记》中有“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的说法,是指狩猎也应当遵从时节,对于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唐律》中还依据封建社会礼制而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对于将有毒食品给尊长食用意欲谋害尊长的,按谋杀罪论处;给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宋代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的行会一直承担着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在食品安全领域,法律的规定寥寥无几,而实践中食品安全案件却时有发生,这时候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然而,美国政府却依然以“守夜人”自居,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严重脱节。这一时期,美国大部分州都已制定有关规制食品掺假的法律。但由于各州食品法皆从各自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且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而同期的大多数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是普遍做法,这也要求联邦政府有所作为。
伴随铁路的延伸和统一大市场联系的日渐紧密,州际贸易日渐频繁,食品商业秩序越来越难以维持,这严重威胁到许多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出于安全考虑,他们纷纷要求国家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制定一部全国性的食品法。在美国社会的转型期间,洛厄尔的《论政府》、威尔逊的《国家论》等著作相继问世,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开始践行国家干预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联邦层面的食品立法呼声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18世纪以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是自给自足的,19世纪中期则依据工资水平来决定所吃食物,而且食物需要使用工资来购买,这说明当时英国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被摧毁,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于16世纪前后,不是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
2.C
解析:
1500—1800年,世界人口数量激增,其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农作物品种交流,C正确;三角贸易导致大量黑奴被贩往美洲,促使非洲人口减少,A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移民并没有大量迁往美洲,B错误;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提高,但没有促使人口的激增,D错误。
3.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骡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故①②错误,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4.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加强,美洲饮食传入,胡椒由贵族餐桌走向普通民众,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反映了在当时的欧洲,食物的使用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区分,故D项正确。
5.A
解析:
“冷链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属于生产,“人们对新鲜肉奶制品、蔬菜水果的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是消费,因此材料说明的是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故答案选A。B、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6.A
解析:
大汶口文化墓葬品差距明显,说明社会贫富分化,出现了财产私有现象,故选A项;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不会出现此类现象,且此时的大汶口文化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B项;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大汶口文化时期早就发明了陶器,排除C项;材料中不涉及阶级社会,排除D项。
7.B
解析:
根据材料“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墓穴中,有的墓穴随葬品很多,有的墓穴却一无所有”可知,这种现象说明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故选B项。
8.D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根本原因”。大汶口晚期原始居民的墓葬里的随葬品多少不一、档次不同,差距很大,这说明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等级观念,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9.C
解析:
材料中“茫茫禹迹,画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为鲧建立了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的产生,故C项正确。
10.A
解析:
材料中三地改植蔬菜的原因都与租界和西餐有关,故反映了西方饮食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故A正确;结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史实,可知中国广大农村没有改变传统生活,“完全西化”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上海地区,无法得出近代各通商口岸出现很多西餐厅,故C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出上海部分地区种植与西餐有关的农作物,不能反映出中国农业开始按西方标准生产,故D错误。
11.B
解析:
从题干中可看出,杂交玉米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成果从研制到生产经历了若干人的传承与努力,故B项正确。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从题干中无法看出从科研到生产的时间是否大大缩短,故D项错误。
12.C
解析:
水稻和粟是古代中国的粮食作物,小麦和大麦是西亚和希腊的主要粮食作物,故A、B、D三项均不正确。美洲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马铃薯和甘薯,故C项正确。
13.C
14.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寻找黄金,进行殖民扩张,因此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说法错误,D项符合题意。
15.A
解析:
本题考查美洲的农作物。由“果实有点像小麦……又能烤食、又能炒食、又能磨面”可知是一种粮食作物。玉米原产于美洲,是新航路开辟后扩散到世界各地的粮食作物,且可烤食、可炒食、可磨面,A项符合题意;烟草和可可是经济作物,不能烤食、炒食、磨面,故排除B、D两项;葡萄属于水果,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故C项不符合题意
16.D
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D项的表现或结果,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
17.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经济基础;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故可知A、B、D不符合题意,排除;C符合题意,所以选C。
18.D
解析:
由材料“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可见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项;A、B、C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19.要求:遵守“义”这一道德准则,以义取利;坚持诚实守信;注重买卖公平,反对缺斤少两;反对假货次品,保证食品安全。
20.(1)特征:体现了顺天应时、敬天法地的法制观念;在监管规范中体现了“礼”的思想;成文法与民间法相结合,且民间法起重要作用;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
影响: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丰富和完善了古代律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历史背景:受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食品立法调节方面处于滞后状态;以州食品法为核心的法律规制存在巨大差异;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生产分工日益全国化;其他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的示范;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兴起。
(3)认识:要加强并完善立法规范;应强化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管理的职能;必须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