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命题人:陈继辉 审题人:陈健敏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卡相应区域。
1.在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彩陶龙盘和大量的玉器,其中“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玉琮则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彩绘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具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表明( )
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发展快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C.以玉为代表的礼乐制产生 D.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2.宜侯夨(cè)簋(guǐ)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器内铭文记述了周康王改封夨于宜地为宜侯,赏赐其土田、山川以为封土,赏赐其前商王族、平民、奴隶等以为授民之事。以上记述可用于研究()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3.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用周礼改变旧俗,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表明( )
A.华夏认同的观念得到发展 B.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
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稳固
4.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 B.推行县制 C.奖励军功 D.奖励耕织
5.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法家主张世易事异,弃礼从法;道家则认为礼是束缚,无为而治:而墨家主张要简化礼仪,兼爱非攻。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
A.主张重塑有序社会 B.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C.赢得统治者的支持 D.思想的争辩与共鸣
6.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秦王嬴政的功绩 B.皇权世袭的特点 C.皇帝独尊的地位 D.中央集权的加强
7.据考证,秦王朝设置的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后改置之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实现了各地区均衡分布 B.体现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C.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 D.凸显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8.有学者指出: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该学者意在强调()
A.民心是国家兴衰的根本 B.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9.西汉初年,为吸取秦亡的教训,刘邦虽曾下令各郡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但现有官员仍无法满足中央集权统治的需求,因而他不得不以刘氏宗族代为统治各地。这可用来解释汉初实行()
A.休养生息政策 B.郡国并行制度 C.察举制选人才 D.盐铁官营制度
10.康有为认为:“孔学行于天下,自汉武始。”汉武帝“当享配文庙(通常指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的庙宇),以报其大功”。康有为作出这一倡议的依据是,汉武帝( )
A.尊崇儒术 B.改革币制 C.打击豪强 D.休养生息
11.西汉汉昭帝时期,青州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刺史隽不疑。刺史发觉,将其收捕归案。昭帝因此擢升不疑为京兆尹,并“赐钱百万”。据此可知,刺史制度有利于()
A.扩大中朝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选拔郡国人才 D.确保官员清廉
12.东汉时期,有一群人拥有特权,朝廷用人主要从他们当中选取,累世尊贵显达。另外他们还广占土地,隐庇人口,拥有私人武装,横行郡县,权势有时超过官府。材料可用来印证东汉时期()
A.外戚宦官相互勾结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D.边疆地区动荡不安
13.此书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此书”是指(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千金方》
14.《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
15.东晋建立前后约有100万中原人移民江南,他们多以村落或宗族为单位迁徙,在江南形成独立的聚落,并将新的聚居地冠以原籍州县之名。这一现象()
A.导致南方割据政权林立 B.加剧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C.促进江南社会经济发展 D.推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6.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B.儒佛道的“三教合归儒”
C.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况 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17.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试策,即以策(时务策)取士,通过一些有关国家政策的题目来考查考生对朝政问题的处理能力。由此可知,隋朝科举制()
A.使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期 B.注重实用性人才的选拔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18.大运河开通后,南北各地形成了一个以运河为中心的巨大水域网,这便极大促进了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兴修,许多荒废的土地被开垦为肥田沃土。材料表明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实现了国家的再次统一
C.促进了沿线农业的发展 D.加强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19.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A.守法精神 B.用人唯才 C.兼收并蓄 D.以民为本
20.唐初建立三省制以后,由于事权分立,相互之间时常推诿扯皮。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于门下省设置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此举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 B.避免决策失误 C.削弱丞相权力 D.减少财政开支
21.(唐玄宗)开元以来,逐渐出现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换将领的现象。后来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这一状况的出现()
A.有利于稳定边疆 B.缓和了民族矛盾 C.缓解了统治危机 D.削弱了中央集权
22.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逐渐放松人身控制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3.唐代一些诗人对当朝某书法家作品描绘道,“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半斜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狞如虎”。据此可知,该书法家最可能是( )
A.王羲之 B.怀素 C.柳公权 D.颜真卿
24.考古发现,唐代丝绸纹样呈现出一种与前朝不同的新面貌,外来元素开始更多地出现在丝绸上,比如骑士、狮子、大象、石榴、葡萄、宝相花纹等。这反映出唐代()
A.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B.和睦融洽的民族关系
C.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 D.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25.宋朝初期,宋太祖不仅在文臣中选取有军事才能者到边境任职,同时还重用和褒扬武将中“性仁厚”“清介廉谨”的曹彬等人,将其视为“儒将”典范。这反映出宋朝()
A.守内虚外的政策 B.富国强兵的愿望 C.官僚体系的完备 D.崇文抑武的方针
26.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
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 B.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
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 D.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
27.司马光写道:“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见王安石变法( )
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获得司马光的大力支持
C.引起了社会各阶层不安 D.彻底改变宋代政治体制
28.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则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辽朝此举(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 B.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
C.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 D.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29.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这表明猛安谋克制()
A.加速了金朝统一全国的进程 B.消除了汉族与女真族的隔阂
C.沿袭了唐宋的地方管理制度 D.实现军事、生产与行政合一
3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据此可知,行省制度的实施()
A.使地方政府失去一切权力 B.有利于元朝管理广阔疆域
C.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导致中央对地方控制松弛
31.元初的许多杂剧内容主要体现人道意识、个体欲求,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斗争精神。但至元代后期,部分杂剧创作的思想发生了蜕变,以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及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作品明显增多。这一变化是由于( )
A.程朱理学的影响 B.阶级矛盾的缓和C.民族政策的调整 D.市民阶层的壮大
32.有学者认为,明朝的内阁“与皇帝的意志相一致时,它是皇权的一种补充。一旦它的作用有悖于皇帝的意志,就会变得一文不值”。这说明内阁( )
A.可直接领导六部 B.权力来源于皇帝 C.实际掌握决策权 D.职权范围不明确
33.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发展较快,如榨油业发达的石门镇,“居民尽逐绫绸之利”的盛泽镇及作为粮食集散地而闻名的平望镇。据此可知,江南市镇经济()
A.制约了当地农业发展 B.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
C.区域专业化经营明显 D.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
34.明朝思想家李贽蔑视权威和教条,反对用“德礼”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期待人们能够“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据此可知,他提倡()
A.格物致知 B.个性自由 C.隆礼重法 D.存天理,灭人欲
35.明朝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经过广东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这反映出明朝时期( )
A.朝贡贸易影响政府决策 B.中国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C.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D.国家主权观念非常淡薄
36.利玛窦在中国将近30年,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留下诸如“平面”“曲线”“几何”“三角形”等中文词汇。另一方面,他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过系统的钻研,把孔子及儒家学说介绍给欧洲,对启蒙思想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据此可知( )
A.文明互鉴推动华夏认同 B.中西文化呈现双向交流
C.国家实力影响文化传播 D.东西科技差距逐渐缩小
37.清朝官员李卫任云南盐驿道期间,雍正要求云南永北镇总兵马会伯上密折调查李卫。待李卫任浙江巡抚时,雍正又让他对新任黄岩镇总兵董一隆“细加察访,密奏以闻”。这说明奏折制度( )
A.强化了对官僚的监督 B.扭转了吏治腐败现象
C.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D.增强了国家治理实效
38.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如表所示清朝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D.统治危机初步显现
39.明清时期“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每当荔枝、龙眼成熟的季节,龙眼、荔枝堆积“若丘阜'”,“为栲箱者、打包者各数百家,舟子、车夫皆以荔枝、龙眼瞻口”。这反映了该地区(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C.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D.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40.清代朝廷屡施“海禁”,即使允许海外通商,也把它当作“朝贡贸易”。官方控制的外贸只是被动的待客上门交换,私人贸易成为非法的走私行为或限量限品种的有限交易。这反映出,清代海禁()
A.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B.旨在维护国内正常的商业贸易
C.以稳定农业为根本的出发点 D.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为后来隋唐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靺鞨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靺鞨、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以和为主”这一政策尺度。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7分)
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宋代矿冶和手工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煤炭在北宋中叶进入规模开采阶段,不仅缓解了当地居民生活用柴的困难,还广泛应用于熟铁生产等制造行业。江西铅山场、广东岭水场常聚冶工五六万至数十万,形成了冶金城镇等一系列生产性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宋代政府不仅允许,而且保护正常的土地买卖。随着土地买卖愈益盛行,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频繁。佃农与地主之间普遍订有书面的租佃契约,劳役地租显著减少。国家法律对佃农的迁移自由权做出明确规定,佃农不仅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还可以作为剩余劳动力向小商、小贩和雇工转化。同时,宋代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流社会由单纯的门第观念转变为门当户对的综合考虑,“不顾门户,直求资财”逐渐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经济社会新现象所带来的影响。(5分)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A C D C B D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A B C D B C D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C B A D B C A D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B C B D B A C C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1)原因:人口迁徙(或少数民族内迁/汉人南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汉化改革(或孝文帝改革);战争。(3分)
(2)特点:政策灵活;因地制宜;政策开明;以和为主。(4分)影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或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3分)
42(1)新现象:大量开采、使用煤炭;出现专业化的生产性城市;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门第观念淡化(或婚姻论财)。(5分)
(2)影响: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1分);增强了社会流动性(1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2分)推动商品经济发展。(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