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 (答案)

西南大学附中高2025届高三上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答案】D
2.
【答案】B
3.
【答案】D
4.
【答案】B
5.
【答案】B
6.
【答案】C
7.
【答案】C
8.
【答案】B
9.
【答案】C
10.
【答案】D
11.
【答案】C
12.
【答案】A
13.
【答案】A
14.
【答案】B
15.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6题23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
【答案】(1)交通状况:交通条件不便,交通要道自然环境恶劣。
作用:直接作用:沟通云贵川,加强区域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与发展(经济交流)促进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推动民族融合(民族融合)。
间接作用: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政治维度)道路周边农耕化程度提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生态环境)。
(2)①贵州路况复杂,工程难度大,对资金需求高(贵州角度)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中国角度)③受美国资本主义侵略,引发爱国运动阻挠铁路修建(西方列强角度)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没有改变(根本原因)。
(3)改善了贵州的交通状况;推动黔桂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突显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推动全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为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
17.
【答案】(1)原因: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应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保证了城市的物资供应;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的发展,让议会圈地运动得以实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
(2)日本:缓解日本的粮食危机,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破坏原有的粮食自给能力,加深了对美国的粮食依赖。
美国:缓解美国国内大米过剩的问题,加强了对日本的经济控制。
世界:是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加剧了世界经贸往来的摩擦。
(3)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之本,是国家独立自主快速发展的基础;政府需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发展科学技术,增加粮食产量,增强粮食自给的能力;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粮食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18.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统一、阐述: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新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包含了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连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完善,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政治开明、风气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连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呈现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西南大学附中高2025届高三上11月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有学者认为,姬周建国以后“兴灭国,继绝世”,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资源。下列史料能够支持此论点的是()
A 丁未卜,王贞:余惟羌循 《甲骨文合集》
B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 《史记.管蔡世家》
C 令克侯于燕 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克罍、克盉铭文
D 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 河南固始县墓葬宋景公嫁妹铜簋铭文
A. A B. B C. C D. D
2. 秦汉时期,担任乡村基层组织的乡绅大多是“有闲阶级”,他们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践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我担当理念,而且因与当地乡民多是同族同宗,在调解矛盾时可以利用伦理手段代替不必要的行政或法律手段,减少乡里乡亲不必要的摩擦。据此可知乡绅( )
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力度 B. 有利于降低政府基层治理成本
C. 有利于提升国家行政管理效率 D. 确保了基层社会秩序平安稳定
3. 唐中后期牛李党争不断,在取士用人问题上也各有主张“(李党)陈夷行、郑覃请经术孤立者进用,(牛党)李珏与杨嗣复论地胄词彩者居先。”由此推断( )
A. 中枢机构的权力发生了明显异化 B. 李党较牛党更容易受到进士支持
C. 传统世家大族不能干预选举人才 D. 科举存废问题成为两党攻伐战场
4. 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但史料记载这一年的“口数”仅为4673万,每户平均口数仅为2.24。考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即每户5口左右,造成平均口数记载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是( )
A. 汉唐社会更为稳定人口众多 B. 宋朝人口调查标准变化
C. 汉唐基层管理严格统计真实 D. 宋朝中央集权体制强化
5. 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 )
A. 倭寇问题严重 B. 户籍制度缺乏弹性 C. 卫所管理混乱 D. 南北经济发展不均
6.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 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B.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遵循
C. 政府实行严格禁烟政策 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7. 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全面开展立法工作,颁布的土地法与劳动法有《保护佃农法》《严行禁止蓄婢令》《湖北临时工场条例》等。针对原为汉口、九江的租界区,武汉国民政府制定的涉外法有《九江特别区章程》《汉口取缔外国人办学条例》等。这说明当时( )
A. 国民政府执行民主革命纲领 B. 大革命目标发生了偏离
C. 新三民主义得到了一定落实 D. 国民革命的任务成功完成
8. 如表为1941—1945年晋绥边区实征粮食数及占总收入比例统计情况。这反映出晋绥边区( )
年份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实征粮数(米:大石) 207604 161587 220856 215313 358483
负担占总收入的比例(%) 24.6 17.4 19.6 19.4 21
A. 农民阶级的税负相对过重 B. 根据地扩大和经济发展
C. 打破了国民政府经济封锁 D. 土地改革激发劳动热情
9. 1972年10月15日,周恩来在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的《关于向罗、南、匈、波、捷、保等国提出科技合作项目的请示报告》上批示:“为何不派人去伦敦、巴黎、波恩、渥太华、东京去研究西欧、美、加、日本的机械工业情况,反而求其次?”周恩来意在强调( )
A. 中国需要重视对外交流 B. 经济建设自力更生
C. 拓宽对外科技交流渠道 D. 调整“一边倒”方针
10. 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广场,形制自由,遍布各类公共建筑,乃是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帝国时期的罗马广场,以庙宇为主体,轴线对称,有的呈多层纵深布局,公共建筑被驱逐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神庙和凯旋门。广场形制的演变折射出古罗马( )
A. 社会性质的剧变 B. 国家政体的倒退 C. 背离古希腊传统 D. 政治形势的变化
11. 15世纪以后,英国毛纺织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丝织业兴盛,种桑养蚕利润丰厚,导致了“桑争稻田”的局面。据此推知,这两种现象都( )
A. 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B. 推动社会形态演变
C. 影响了食物供给状况 D. 刺激了农村人口增长
12.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讨论时国王仍会莅临现场,国王缺席则将一把权杖放置其中。当遇到难以达成一致的议案时,议长会决定是否把权杖“请”出去,一旦权杖离开,议员们讨论时便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互相责骂嘲讽、起哄喝倒彩。英国议会中的权杖主要体现了()
A. 政治传统在新体制中的影响 B. 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效率低下
C. 责任内阁同国王的关系密切 D. 英国代议制政体局限性明显
13. 18世纪80年代,英法两国进行贸易谈判。在谈判中,法方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法国葡萄酒的关税,而英方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玻璃、陶瓷器、金属器和羊毛制品的关税。最后双方签署了条约,达成了各自目标。这一条约( )
A. 维护了英国的技术优势 B. 保护了法国的中小型工业
C. 违背了自由贸易的精神 D. 加速了英法资本原始积累
14. 下面是《吞下苦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 二战后马歇尔计划实施情况 B. 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C. 华盛顿体系下欧美列强的矛盾 D. 美国最终攫取了世界霸主地位
15. 1959年,美国在苏联莫斯科索科尔尼基公园举办国家博览会,其中最吸引人的展品是美国商业机械公司设计制造的控制随机存取法(RAMAC)电脑,它能够回答涉及各个领域的4000多个预设问题,例如:
问题:“美国梦到底是什么?” 电脑的问答:“美国梦是美国人的根本信仰,这些信仰是指美国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这样的国家:所有人都能够通过自我奋斗,让自己和家人过上美好的生活。”
这表明()
A. 美国长期拥有料技领先的优势 B. 美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 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日趋缓和 D. 意识形态的较量是冷战的重要内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6题23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南边疆联系内地的交通线主要是汉唐以来经过今川西南的“清溪关道”、经过今滇东北的“石门道”,这两条驿道途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通行非常不易。元代,为实现对西南地区的控制,蒙元在云贵地区不遗余力地开发交通。至明代,奢香夫人按照朱元璋关于开修四川通往云南的敕令,开山凿道,形成“龙场九驿”,后人作诗赞曰:“至今承平二百载,牂牁僰道犹同风。”此后,大量卫所在云贵等地设立,中原地区人民以军事移民方式来到云贵地区。云贵与湖广、四川、云南等地连通,丝、麻、布、茶、油等在路上流通,玉米、甘薯等农作物在沿线被大量种植,也使得生物多样性和植被覆盖率降低。
——摘编自安介生《明清云贵地区的交通建设及其原因探析》
材料二 早在1878年,薛福成便建议在贵州修建铁路,直到1905年经云贵总督奏准立案,成立公司着手修建。但因路况复杂,工程难度极大,徒耗费路股银二百余万两,1917年遂停止修建。当时留学生禀请黔自筹办铁路,“惟民贫地瘠,尤甚于滇,款更无从筹措”,于是放弃。1919年2月,贵州省长刘显世提议修筑渝柳铁路,与美国支持的“华侨实业公司”签订借款合同,但以沿线矿业、森林等资源为抵押,招致各界反对,引起群众运动,最终不了了之。到建国前夕,贵州铁路仅167公里,后又因抗战仅存的铁路也被拆毁。
——张士伟《近代<承筑贵州铁路草约>及借款合同中各方的博弈及利害分析》
材料三 为了打通贵阳通往华北、华中等地的第一条铁路通道,国家铁道部在1955年征调5000多名干部、工人赶赴修建,贵州组织8000民工配合。铁二局迁往贵阳受到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1958年10月黔桂铁路通车,铁路在试运行的第一个月里,运输各种生产生活物资10万余吨。黔桂铁路的通车,结束了贵州省是全国铁路“空白省”的落后历史。
——胡远明《贵州第一条铁路的修建与通车典礼》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代以前云贵地区的交通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奢香夫人修建道路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贵州铁路修建为何充满曲折。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黔桂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前中期,曼彻斯特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粮食供应出现问题。为了保障曼彻斯特的物资供应,至1850年英国政府为曼彻斯特修建了5条运河和6条铁路。曼彻斯特本地的居民成立反谷物法联盟,要求自由贸易,最终加速通过了1815年《谷物法》的废除。欧洲大陆的局势变动使英国议会圈地运动开展。议会圈地是指根据议会颁布的法令而实行的私人圈地活动,被圈占的土地既可以是农场也可以是牧场。议会圈地运动的开展,使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据有关统计,英国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增长225%,大麦增长68%,燕麦增长65%。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二 1945年日本粮食产量锐减,是1905年以来粮食产量最低的一年。占领日本的美国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如实行粮食强征和管控、扩大对日本的粮食的投放和销售等。日本有识之士指出,“失去了麦子,就是失去了旱地的谷物、失去了水田复种和恢复生态循环的轮作”。1973年全球粮食危机期间,日本对美国的谷物和豆类的依存系数高达67%。日本政府制定粮食自给战略方针,尤其是对本国的大米实施保护政策,在美国大米库存过多的情况下,又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指责日本违反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到2017年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仍然徘徊在39%左右。
——摘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历史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后美国对日本粮食措施的后果。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面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其思想基础和内在逻辑。“连续性”是“不变”,“创新性”是“变”,统一性是“一”,“包容性”是“多”。连续性与统一性、创新性与包容性是相辅相成的,有连续性才有统一性,有包容性才有创新性。和平性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总体特性。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又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明,从而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推进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处理好“不变”与“变”、“一”与“多”的辩证关系,诠释好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编自汪家琪翟奎凤《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哲学基础和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突出特征”之间的关联,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 (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