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2024—2025学年上期十月月考高2024级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答案】D
2
【答案】D
3.
【答案】C
4.
【答案】C
5.
【答案】B
6.
【答案】C
7.
【答案】A
8.
【答案】B
9.
【答案】B
10.
【答案】D
11.
【答案】B
12.
【答案】A
13.
【答案】B
14.
【答案】A
15.
【答案】B
16.
【答案】C
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
17.
【答案】(1)原因: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原始民主的遗存保留较多,各国变法运动需要人才。社会结构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文化上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自由化。
(2)儒家:孔子,仁,礼,德,有教无类;孟子,提倡“仁政”。
荀子:隆礼重法。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工具管理国家;中央集权观;政治改革观。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18.
【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2)直接原因: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评述: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3)目的: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19.
【答案】(1)主要措施:政治上,开疆拓土,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思想文化方面: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基本特征: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版图范围大,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
(2)主要内容:击败匈奴,设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管理。
积极影响: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推动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消极影响:穷兵黩武,连年用兵,耗费国力,造成国库空虚,加剧社会矛盾、统治危机和民生困苦。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2024—2025学年上期十月月考高2024级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0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或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0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0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住置上。
0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0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Ⅰ卷选择题(48分)
一、单选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该遗址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 ② C. ③ D. ④
2. 早期中华文明,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前一个点需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即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后一个点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下列项中,对此叙述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 由于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成为了解和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特征的唯一路径
B. 对于研究早期中华文明而言,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其史料价值相当
C. 传世文献往往出于后人的追述和概括,史料价值不高
D. 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
3.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 公共墓地出现 B. 农业的产生 C. 贫富分化加剧 D. 文字的使用
4. 西周时期,只有大宗才有祭祀宗庙的特权,因而各级大宗受到同族子弟的尊崇,形成以血缘亲疏为界限的宗庙等级关系。与上述材料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井田制
5. 西周时,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是王室的地方代言人,代行周王的统治。在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的义务中,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这反映了( )
A. “天下为公” B.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C.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6. 孟子曾经论证:属于东夷之人的舜,属于西夷之人的周文王,二者出生地相隔千余里,生存年代相距千余年,但均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事功“得志行乎中国”。孟子的论证表明( )
A. 人性本善 B. “华夏”比戎狄蛮夷先进
C.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7. 东周桓王在位时,王室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败北,桓王中箭负伤,狼狈撤走。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
A. 传统礼乐秩序遭受冲击 B. 郑国成为霸主 C. 中央集权削弱 D. 宗法观念消亡
8. 《东坡志林(卷五)·游士失职之祸》:“春秋之季,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魏无忌、齐田文、’楚黄歇、秦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七万家于薛,齐之稷下,谈者亦及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养客无数。”与材料所述现象相关性符合的是( )
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 C. 王室衰微 D. 分裂混战
9.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治理国家应以礼仪道德为主,以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该思想家是()
A. 孟子 B. 荀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10.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图中空白处应填写( )
A. 士 B. 诸侯 C. 卿大夫 D. 丞相
11. 柳宗元对秦朝的某一制度给于高度评价:“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已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一制度应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皇帝制度 D. 郡国并行制
12.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实行改革,“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在制度上降低诸侯王的权限,由中央政府任命王国的官吏。这一改革(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激化了阶级矛盾 C. 导致了外戚宦官专权 D. 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13. 为了解决统治者巩固集中统一政权的需要,某学者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并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请问该学者是( )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李斯 D. 荀子
14. 掌握好历史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前提。如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②的特征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早期国家的建立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中央集权的强化
15. 汉朝时期,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中原地区是麦类最重要的产区。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治上实现大一统 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 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16. 唐人陆龟蒙在其所著《耒耜经》中记载:“辕有越,加箭,可驰张焉。”犁箭即犁柱,贯穿犁底和犁辕,犁箭从犁辕上的孔穿过和犁辕配合,如箭搭弓上,可上下弛张,调节犁铲入十的深度。材料所记载的是( )
A. 铁锄 B. 直辕犁 C. 曲辕犁 D. 芍陂
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官学”转变为“私学”,进而发展为各种学派。各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思想家称为“子”。先秦诸子以春秋末年的孔墨显学勃兴为开端。而诸子正式形成并竞相争鸣,则在战国年间。其时之所以出现文化多元发展的盛况,至少与三个因素有关:第一、春秋战国去古未远,保有较多原始民主的遗存;第二、周天子地位下降,列国各行其是,政治多元为文化多元提供了条件;第三、正因为政治及观念的新权威尚未树立,而原始民主遗风犹存,故当年的士子普遍富有批判精神,这种犀利的社会批判精神增强了诸子学说的锐利性。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明五千年》
材料二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了。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19. 陕西某中学为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组织了“寻找家乡文化之脉”的研学活动,参观了秦始皇帝陵与汉武帝茂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小灿同学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之后撰写的研学报告(节选)。
研学时间 2023年3月27日
研学地点 秦始皇帝陵
研学体会 今天参观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感受颇深,收获良多。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我认识到兵马俑这样的实物史料,一定程度印证了文献史料对历史的叙述。从历史知识角度,这次研学活动使我想到了课堂上学过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政治上,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拓边疆等;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等;交通上,修驰道、直道等;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思想等。从历史认识角度,大一统不仅在政治上表现为版图覆盖范围的扩大,也在于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国家组织力也更强。同时,大一统也指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
材料二 茂陵的研学活动引发了小莹同学对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思考,她再次阅读教材,参考相关文献,制作了如下思维导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大一统国家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开拓疆域的主要内容,分析其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