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莆田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卷
高一 历史纲要上册
审核人:高一历史备课组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题,总计64分。
1. 据统计,中国大陆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城址共有150余处,分为八大区域,其中黄河中游17处,黄河下游24处,内蒙古中南部14处,内蒙古东南部至辽宁西部78处,青海高原4处,长江上游7处,长江中游9处,长江下游2处。这反映出 ( )
A. 早期各文化之间交流频繁 B. 辽河流域文明程度高于中原
C.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 D. 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 “天子之地方千里,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据此可以推断出( )
A. 西周王权高度集中 B. 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 西周诸侯势力强大 D. 西周分封制等级分明
3. 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这反映出 ( )
A. 兼并战争影响了稳定 B. 原有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 郑国成为新的霸主 D. 宗法制度完全走向崩溃
4.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萌生最初环境保护思想。下列先秦诸子论述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B.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C. 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D.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5. 春秋时期较之西周,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大大增加,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以至公田荒芜不治。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 铁犁牛耕出现 B. 井田制度瓦解
C. 公田管理松弛 D. 生产关系改变
6. 在战国时期,布币的流通范围从原先的“三晋”和“三川(即河、洛、伊三水流域)”地区,逐渐扩展到了燕国和秦国。它成为了北起辽宁辽阳(燕国的襄平)、南至河南(梁魏地区)、西达陕西(秦国)、东至山东西部边界(古代齐国的西界) 的主要货币。由此可以推断战国时期( )
A. 全国性统一大市场已经形成 B. 布币成为了全国统一流通的货币
C. 区域间的商贸联系得到加强 D. 金属铸币的技术水平达到了高峰
7.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广泛的地域内,包括陕西等原秦国领土以及山东邹城、江苏盱眙等六国旧地,发掘出了大量的秦朝度量衡标准器。这些发现几乎覆盖了秦朝当时的全部疆域。这一现象可用于支持以下关于秦朝的哪一观点( )
A. 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B. 印证了统一度量衡在秦朝得到落实
C. 统一度量衡推动了国家统一
D. 反映了商鞅变法在秦国的实施
8. 巴、蜀不仅位于秦故徼(边境) ,且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巴地,秦在设置郡守等职官的同时,任命巴地部族首领担任君长,并赋予其一定特权。而在蜀地,则废除了蜀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反映出秦朝( )
A. 地方治理比较灵活 B. 制度设计凸显秦国故地优先的原则
C. 基层治理的规范性 D. 郡县制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
9. 汉高祖出身不高,其臣子也多出自社会中下层,朝中基本是“布衣将相”,他们熟知民间疾苦,对“举措太众,刑罚太极”的后果深有体会。这客观上有利于汉初( )
A. 沿袭秦朝的各项制度 B. 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C.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D. 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10.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察举制 ( )
A. 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 在事实上无法选拔出有用之才
C. 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 D. 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11. 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锢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这说明东汉时期 ( )
A.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地方势力不断扩张 D. 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
12. 据《魏书·任城王澄传》记载,“高祖(北魏孝文帝)曰:‘营国之本,礼教为先。朕离京邑以来,礼教为日新以不 ’澄对曰:‘臣谓日新。’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穿小襦袄不符合汉族礼仪规范)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 ’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这反映出当时( )
A. 统治者积极推动社会改革 B. 鲜卑贵族特权有所加强
C. 北方民族习俗完全被改变 D. 北魏政权实行以法治国
13. 传统佛典认为,子女对待双亲只需做应做的事情即可,不必奉献一切。在中国,佛典则强调:“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此外,佛教还宣扬:“世俗帝王为出世的菩萨或者转轮王再世”。这反映出 ( )
A. 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 B. 佛教传播深受中国本土文化影响
C. 宗教具有封建迷信色彩 D. 佛教注重对传统礼乐制度的传播
14. 《隋书·食货》记载,开皇九年(589年) 平陈,十一年讨平江南叛乱,仓库里的布帛等物经过两次大赏赐,至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自开皇中期以后,“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由此可知,隋朝开皇年间( )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储粮技术先进
C. 民间备荒蔚然成风 D. 国家财政充裕
15. 史载,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进士考试的地方) ,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的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在此,唐太宗看重的是科举制有利于 ( )
A. 提高官员素质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削弱丞相权力 D. 提高行政效率
16.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也是宰相。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宰相制度的废除 B. 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 皇权的逐渐加强 D. 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大
17. 白居易的作品“禁省、寺观、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于是他的作品被印刷,在市上售卖。由于读书人增多,于是又有了字书、韵书等资料工具书的刻印。这些可用于说明( )
A. 社会需求推动印刷术的发展 B. 唐朝推行开放的文化政策
C. 世俗文学成为当时主流文化 D. 唐朝科举制达到成熟完备
18. 汉、唐统治者依据现实需要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下图是汉朝和唐朝所实行的两种经济政策的示意图,两者都( )
A.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减轻了农民的人身负担
C.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 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
19. 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的《自叙帖》是草书的典型代表,符合该书法字体特征的是( )
A.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B.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 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D.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
20. 唐代“传奇”的内容虽不免奇特,但其想象则是超拔的,空灵蕴藉; 不仅未染上凡近之气,反而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宋代“话本”逐渐取代“传奇”,散发着浓郁的民间趣味:活泼与浅陋并存。这一变化根源是当时( )
A.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动 B. 市民阶层的逐渐崛起
C. 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融 D. 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21. 宋代本身的统治体制,在中国列朝之内缺乏先例,乃是“叠床架屋”、缺乏有机结构的官僚系统。 “叠床架屋”反映了宋朝政府运作推崇( )
A. 强干弱枝 B. 崇文抑武
C. 内重外轻 D. 事权分立
22.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宋代“财也收了”的措施是设( )
A. 转运使 B. 通判 C. 参知政事 D. 枢密使
23. 两宋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古时期森严的良贱制度也逐渐被打破。宋仁宗时赋予了私人奴婢编户齐民的法律地位,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官奴婢制度消亡。仁宗朝,政府规定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这本质上反映了( )
A.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 B. 社会秩序总体较为稳定
C. 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 官员的执政水平比较高
24. 宋代泉州,市舶司官员、地方官员以及皇室成员经常为商舶举行祈风祭海仪式。这可用于说明宋代 ( )
A. 造船技术较为落后 B.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 民间信仰成为主流 D.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25.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下表反映了唐一五代、宋书院的数量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朝代 全国(所) 北方 (所) 南方(所)
唐—五代 47 8 39
宋 713 31 682
A. 重文轻武之风 B. 经济重心南移
C. 印刷技术发展 D. 理学大力推动
26. 南宋时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带着大米到农村集市上交易香烛、油盐、椒姜等,当地米店则将买来的大米运到临安府等地出售,并购买货物返回农村集市卖出。这反映了当时( )
A. 纸币使用的普及 B. 自然经济的解体
C. 城市生活的丰富 D. 基层市场的发展
27. 面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辽代统治者推行的政治制度是( )
A. 南北面官制 B. 猛安谋克制
C. 四等人制 D. 土司制度
28. 元朝时,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修正了南北朝修史的弊病,力图用相似的篇幅设置来记录三朝历史发展进程,负责编纂的史官也来自不同民族。这反映出元朝( )
A. “大一统”政治意识得到强化 B. 边疆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C. 实行不同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 D. 民族交融缓和了社会矛盾
29.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 )
A. 南北经济的差距继续扩大 B. 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
C. 因俗而治的模式收效明显 D. 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消失
30. 元代行省“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并享有部分紧急事务的临时处置权。但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各级官员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 在军事上也是“非奉旨毋擅调军”。由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 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 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D. 兼具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属性
31. 元朝发行中统钞时,以银作钞本,可以随时兑换白银; 如遇市面上流通的钞票太多,政府马上抛出白银收回中统钞,以调节和控制纸币的正常流通。据此可知, 元代 ( )
A. 实行以白银为本位的货币制度 B. 成功杜绝了通货膨胀现象
C. 政府直接促进商品贸易的发展 D. 金属货币退出了历史舞台
32. 元代郭守敬在《授时历》中,断然采用以万分为日法的制度,改变了古代的天文数据以分数形式来表示难以立即比较数值大小,在历法计算中又须作繁杂的通分运算的状况,使天文数据的表达方式走上了简洁合理的道路。据此可知,郭守敬( )
A. 具有科学革新精神 B. 测定的数据领先世界
C. 发明了万分为日法 D. 是农学的集大成者
二、非选择题。(33题18分, 34题8分, 35题10分, 共计36分)
33.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 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6分)
(2)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三个主要环节方面所推行的制度以及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12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自唐代起,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了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与阿拉伯地区的纺织、冶铁、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通过商人、教士、工匠以及使节传入中原,有力地促进了中原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汉语、汉字、汉典书籍、中原乐舞传入西域的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魔术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原的欢迎与接受。
——摘编自杨海中《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在中原的传播及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条件。 (8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官僚队伍是君主专制与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选什么素质的人、怎样选人,直接关系到官僚队伍的建设问题。从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都是因时而变下的产物,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日趋成熟的表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莆田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题参考答案
1-5: CDBAA 6-10: CBACD 11-15: AABDB 16-20: CACBD
21-25: DACDB 26-30: DAABD 31-32: AA
33. (1) 制度:分封制; 宗法制。 (每点1分,两点2分,或宗法分封制亦可)特点:等级森严; 依靠血缘伦理。 (每点2分,两点4分)
(2) 三个环节: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全面推行郡县制。(每点2分,三点6分)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每点3分,任答两点6分)
34.有利条件:政治相对稳定; 经济繁荣; 交通较为便利; 开放的外交政策; 文化自信与包容; 宗教交流; 科技进步。 (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
35.【答案】
示例: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公正和规范。(2分)
论述: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必然会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被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汉朝的察举制,开始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了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只看门第家世,进一步强化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一直延续到唐朝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导致门阀掌握实际权力,直至隋文帝时此制才被废除。而隋唐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它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和政治的清明。 (6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可宏观可微观)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