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综合训练题
八年级历史科
说明:
1.全卷共6页,用时80分钟,满分为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监测号、姓名、试室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为了寻找查禁鸦片的国际法律依据,林则徐请人翻译了《各国律例》,了解外国对走私与偷渡的处理办法,从而使查禁鸦片“人即正法,货尽入官”有理有据。由此可见林则徐的做法( )
A.适应了对外交涉需要 B.丰富了中国法学内容
C.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D.打击了国际贩毒集团
2.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的协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朝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这一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条约条款没有损害到中国的主权 B.《南京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
C.清政府推行灵活务实的外交原则 D.清朝统治者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3.下面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报道,其意图是( )
爆发前夕 对“亚罗号事件”进行了重点聚焦和舆论塑造
英军攻占广州之后 对清军的战败、清朝官员的被捕,塑造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
战争进入尾声时期 大量发表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报道文章和评论,公开呼吁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
A.跟踪报道还原事件真相 B.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
C.渲染对华战争的合理性 D.大搞噱头以吸引读者
4.用口诀记忆历史内容效率高而且印象深刻,如:“公使进北京,内地可游历:增开十口岸,军舰长江行。”该口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条约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C.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D.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5.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国的特殊产物。下图是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简图,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商口岸的不断开放反映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B.通商口岸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步开放的
C.重庆是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 D.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关税主权
6.如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其中②处应该是( )
A.金田起义 B.天京陷落 C.天京事变 D.定都天京
7.太平天国面对的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所不曾有的新情况”。这个“新情况”是指( )
A.尖锐的阶级矛盾 B.地主阶级武装的镇压
C.内讧导致力量削弱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
8.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说:“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始。”据此可知他特别强调( )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任用维新人士 D.创建新式海军
9.“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C.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10.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英法等列强先后觊觎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新疆、台湾建省的主要目的是( )
A.安抚边疆少数民族 B.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C.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D.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危机
11.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简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 B.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C.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2.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军战斗力不强 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13.《北洋海军军歌》:“宝祚延麻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风窗。”表达了北洋海军开放、包容的外交态度。晚清实力最强的北洋海军亡于( )
A.丰岛海战 B.威海卫战役 C.黄海海战 D.旅大战役
14.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15.康有为四次上述内容节选,如下表。康有为上书的共同心声是( )
时间 名称 主张
1895年4月 《上清帝第二书》 迁都、练兵,变通新法,拒外夷,保疆土……
1895年5月 《上清帝第三书》 乞及时变法,富国养民 同下情而图自强,而保疆土。
1895年6月 《上清帝第四书》 为交通善后,讲求体要,乞逵行乾断,以图自强。
1897年12月 《上清帝第五书》 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稍)存围祚。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设备 B.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C.变法自强,以救亡图存 D.学习西方天赋人权思想
16.“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17.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愿以自己的流血牺牲来唤醒民族觉醒。他在场上悲愤地朗诵了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战!”后慷慨就义,他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康广仁
18.戊戌政变后,因支持维新变法而被革职充军新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张荫桓,在路过直隶省城保定时,“两市观者万数,咸呼曰:‘看大奸臣!’”或有甚其词者,曰:“……何如杀却,岂不省事?”舆论纷纭异口同声。此现象说明( )
A.变法危害了广大百姓利益 B.总理衙门出卖了国家利益
C.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当时广大百姓痛恨变法者
19.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阶级基础 B.斗争方式 C.失败原因 D.斗争对象
20.《清议报》针对义和团运动发表时政评论:“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忍之无可忍,故留万死以一敌八……置生死于不顾乎”。材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
C.彰显农民大无畏爱国精神 D.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21.“赔偿白银四亿五,海关税务作担保。大沽炮台被拆除,京山铁路洋兵驻。东交民巷建使馆,日后不许把帝反。”诗句反映了( )
A.列强获得了中国的海关税收权 B.外国公使开始大规模进驻北京
C.列强实现了对中国的军事占领 D.清朝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22.下列栏目是某班同学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题目。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
剧本名称:________ 第一幕:武昌首义
第二幕:清朝告终
第三幕:民国建立
第四幕:约法颁布
A.师夷长技 B.国家统一 C.军阀割据 D.走向共和
23.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写道:“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A.成立兴中会 B.成立中国同盟会 C.发动广州起义 D.支持维新运动
24.革命党人除在新军中组织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外,还“不时在小关帝庙戏台上开各团体演讲大会,演讲词非常激烈,听者无不动容”,所以“武汉的民气,以及民众团体的力量,也都已暗中有所准备”。据此可知,武昌起义( )
A.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需要 B.具备多种形式的斗争手段
C.得到外国列强的大力支持 D.注重动员和争取民意支持
25.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到,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这表明孙中山( )
A.提倡发展社会主义 B.关注民生问题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D.主张民主共和
26.叶圣陶在1911年的日记中写到:“10月12日,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手……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由此推知辛亥革命( )
A.基础广泛 B.发展迅速 C.结束帝制 D.取得成功
27.某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段话旨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 B.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C.改变了社会风俗文化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28.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规定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D.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29.老舍《茶馆》中人物李三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了,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我还留着小辫儿,万一哪天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反映了( )
A.大众对于改良持消极态度 B.民主发展的道路曲折坎坷
C.改良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 D.帝制废除后天下战乱不休
30.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护国战争爆发 ②发动二次革命 ③袁世凯取消帝制 ④中华民国建立( )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二、综合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1855—1934年)
材料二: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
材料三: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纪年方法,如:“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连续的年份,李希圣著《庚子国难记》写的就是上述庚子年发生的事……其中“联军司令瓦德西甚至说,如果清朝再不提出令各国满意的决定,联军就要进攻陕西,去捉拿真正的祸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战争”指哪一场战争?结合所学分析你是否同意马士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2)材料二中提及了哪些屈辱的事件?(至少列举2例)(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推断,这里说的“庚子国难”具体是指什么事件?此事件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条约?(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开始,清政府在30余年的时间里,举办了外国语、军事、技术实业等类型的洋务学堂约30所,教学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教学方法和形式均不同于传统封建学校。与此同时,清政府还组织实施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留学教育计划,其中不少留学生成为清末民初活跃在诸多领域的风云人物。洋务教育将魏源等人“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使中国教育由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封闭型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开放型转变。
材料二: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晚清维新变法运动中,在酝酿筹办期间,广采他国,特别是日本的教育制度,勾勒出近代中国的国家教育蓝图,并以政权力量推行各项教育措施。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开启了中国近代大学之门,其开风气之先,树立了全国学堂之表率。
材料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新式教育推广状况。
年代 小学堂 中等以上学堂 女学堂 教会学校
1900年以前 3 7 1 7
1900-1905年 34 13 3 3
1906-1911年 120 16 14 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学校教育改革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成功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上海新式教育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学堂发展的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早年活动大事表年表
时间 主要事迹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材料二: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初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齐立华兴会于湖南。……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文领导惠州起义,不克。同年,锡麟、秋瑾举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材料四: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初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只存在了几个月即告夭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之中。在封建军阀专制统治下,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愈陷愈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为救亡图存所采取的方式。(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6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综合训练题
八年级历史科参考答案
1.A 2.D 3.C 4.A 5.A 6.D 7.B 8.B 9.A 10.D
11.B 12.D 13.B 14.B 15.C 16.D 17.A 18.C 19.A 20.C
21.D 22.D 23.A 24.D 25.B 26.B 27.A 28.A 29.B 30.D
31.(1)材料一中的“战争”指鸦片战争。不同意马士的观点。理由: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是正义的反侵略斗争,不是导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材料二中提及的屈辱事件有:割让香港岛(通过《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庚子国难”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此事件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32.(1)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学校教育改革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洋务学堂的设立,教授“西文”“西艺”,让中国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这为培养适应近代化需要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其次,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封建学校的陈规旧制,推动了教育方式的变革。再者,大规模的留学教育计划,使不少留学生学成归来,成为各领域的风云人物,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最后,洋务教育促使中国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京师大学堂创办成功的原因包括:
一是处于晚清维新变法运动的时期背景,顺应了改革潮流。
二是在筹备期间广泛借鉴其他国家,特别是日本的教育制度,吸取了有益经验。
三是以政权力量来推行各项教育措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3)上海新式教育的发展状况:小学堂、中等以上学堂、女学堂、教会学校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
上海学堂发展的原因:
一方面,上海是近代中国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经济相对发达,为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上海接触西方文化较早,思想较为开放,对新式教育的接受度较高。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教育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的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要积极借鉴他国的有益教育经验;政府的支持对教育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33.(1)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行医,此时他可能希望通过医术来帮助民众。1894年6月,他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说明此时他还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希望通过改良来改变中国的状况。但是改良主张未被采纳,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这表明他的思想从改良转向革命。
(2)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为救亡图存采取了以下方式:
首先,著书立说,如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宣传革命思想,激发民众的革命热情。
其次,成立革命组织,如光复会、华兴会、中国同盟会等,团结革命力量。
再者,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报刊上进行宣传,如在《民报》上阐发“三民主义”。
此外,还发动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尽管这些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但为后来的武昌起义积累了经验。
(3)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
积极方面: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激励着后来者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消极方面:辛亥革命的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初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夭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但总体而言,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