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测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4日 试卷满分:10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陕西郿县礼村出土的大盂鼎,鼎内有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册命贵族盂之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这说明西周
A.宗法血缘关系强化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内外服制初步形成
2.“存留养亲”司法制度最早见于北魏,《北魏律·名例》记载:“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也就是对于身犯死罪的罪犯,其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境地时,让罪犯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唐律疏议》对这一制度又做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历经宋元明清不断完善。“存留养亲”的规定
A.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冲突 B.深受古代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C.体现法律观念日臻理性化 D.奠定了近代中国法治的基础
3.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朝,土司的承袭须报朝廷批准,由吏部负责。仁宗延祐六年,中书省提议:“云南土官病故,子侄兄弟袭之,无则妻承夫职······宜从本俗,权职以行。”仁宗批准了该提议,同时明确了土司继承人的顺序。这一做法
A.促进了元朝的社会经济发展 B.确保了元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C.改变了云南的传统社会结构 D.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4.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北方人一名未取,所录51名全是南方人。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为平息北方士人的不满,朱元璋后增录61个北方人入仕。此后南北分榜取士的制度成为定制。由此可知,南北分榜
A.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 B.适应经济格局变化需要
C.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确保了统治秩序的稳定
5.从1912年到1916年,袁世凯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官惩戒的法规法令,成立了专门的文官惩戒委员会,依法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惩处。文官惩戒委员会的建立
A.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 B.解决了军阀割据问题
C.废除了封建官僚体系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6.1941年11月,参加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的选举参议院219名,除共产党员外,地方绅士和其他人士占五分之二;常驻议员9人,其中党外人士6人,党外进步人士担任乡长以上各级行政领导的有3592人。这反映出当时
A.“三三制”原则在党内首次提出 B.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C.国共合作开始深入到政治领域 D.边区基层政权组织的架构完善
7.下表为中国近代以来部分宪法性文件,这些宪法性文件
时间 法律名称 相关规定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 皇帝是权力主体,“国民”或“臣民”为权利义务主体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人民”作为宪法概念正式登场
1946年 《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都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使民众法治意识得到广泛提升
C.都是中国法制史上重要里程碑 D.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8.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没收地主的一切财产。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则规定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其出租的少量土地一般也予以保留;没收地主的土地,但对地主同样分一份土地,使其自食其力,在劳动中改造成新人。这一调整旨在
A.恢复以及发展国民经济 B.推动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C.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9.下表为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据此可知
A.建国初外交开创新局面 B.实现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C.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明显 D.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10.1981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两个离不开”的观点,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1990年,发展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些主张
A.意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
C.推动了经济变革和政治进步 D.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11.斯巴达的国王有两位,职位世袭,两个国王权力平等,彼此牵制;除国王外的28位长老院成员由年满60岁的贵族担任,一旦当选,终身任职;而公民大会由年满30岁的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有讨论权和表决权。由此可知,斯巴达
A.公民大会有实际最高权力 B.实现了权力的有效制衡
C.注重强化官员的廉政建设 D.包含了一定的民主因素
12.1135年,《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原稿在意大利北部被发现,由此拉开了西欧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序幕,各国学者研究、学习和采用罗马法,由此冲击了教会法,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和欧洲各国法律体系的统一。罗马法在西欧的复兴
A.结束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B.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C.是对罗马法的全盘接收 D.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3.日本《国家公务员法》中规定:“一切职员的任用,要根据法律及人事院规则,基于其人的考试成绩、工作成绩以及其他实际能力方能进行。”在日本政府的规划、统筹下,1979年,中央政府机关的50多万公务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的占90%,高、中等官员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生。据此可知,日本政府的这些做法
A.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综合素养 B.保证了行政管理的稳定持续
C.确保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 D.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现象
14.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法典第145条规定“向他方要约成立契约者,因要约而受约束”,非经当事人同意,要约不得修改或废除;第823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对他们负因此所生损害的义务”;第903条规定“物的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和第三人权利范围内,得自由处分其物”。这表明《德国民法典》
①保护私有财产 ②体现了资本主义兴起的特征
③承认契约地位 ④受罗马法和法国民法典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一战摧毁了近代国际政治体系,也摧毁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生存的基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和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国联盟约标志着现代国际法体系国联时期的开始。二战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才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当代国际法。这说明
A.国际法受国际政治发展的影响 B.国际法形成是强权政治的结果
C.集体安全是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D.世界各国的政治利益趋于一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封泥与文书】(14分)
材料一 封泥,又称泥封、艺泥,是盖有古代玺印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作为古代缄封公文书信、物品以防私拆的信验物。以下是出土的部分秦朝封泥
材料二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明王朝废除中书省,取消丞相制,将一切政务集中到皇帝个人手里。至清朝,设立军机处并创设“奏折”制度用以上报紧密之事,此时各级官员都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改变了原有的层级界限分明的文书流转制度。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秦代封泥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文书制度的演变历程。(8分)
17.【官员选拔】(14分)
材料一 清末文官选拔制度之变革,始于清末科举制度变革,在决定停废科举前,清廷就已经开始仿照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以着手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新式文官选拔制度。清末时期,新式文官选拔制度以学堂选官制度、留学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司法官考选制度等。在构建新式文官选拔制度时,清廷也刻意保留了部分传统文官选拔制度规范,如保留了捐纳、贡生、荫生等传统文官选拔制度规范。其中经由学堂毕业考试成为最主要的入仕之途,以试法取士,并给与相应出身,但是学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注重经史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材料二 二战后,受到新科技革命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激荡和影响,两官分途原则逐渐呈现出一个相互交融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试图打破“政治中立”的藩篱,有的甚至已经突破了这一原则的界限,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随着政府所处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的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了文官永业原则,签订短期或临时合同的公职雇员日益增长,公共部门使用临时性、兼职或季节性雇员的数量明显增加。西方国家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摘编自《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文官选拔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西方文官制度的变化。(8分)
18.【民族国家】(15分)
材料一 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经历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国家获得新的民族认同两个阶段。在路易十三时代,当法国的民族国家构建开始并进入了关键时期,法国的国力大大的增强,其可以运用自己的力量主动去维护欧洲的均势格局。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央集权和封建王权不断加强的过程,路易十四时期,绝对君主制最终形成,法国新的民族共同体正式形成。法国大革命时期,通过民族与国家融合的方式,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就协调了起来,以新的民族共同体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的民族国家取代了王朝国家。
-摘编自李兵、张子华《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及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法国要做法国,法国是法国,法国要有它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精神、自己的行动和政策,“法国能够为世界作出特殊的贡献,法国并不是由另一个国家拖着走的国家······”法国正在努力从事联合欧洲的工作,我们要使西欧变成一个整体,使世界上不再只存在这两个敌对的巨人(指美苏),而是还存在着一支强大的力量,一个发挥明智影响的伟大中心,这是只有欧洲才能充当的······把以前我国进行的殖民地转变为合作,即我们同他们(殖民地国家)的关系改变为有成效的,尽可能友爱的合作关系······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美国主导的北约军事化组织。1967年,欧洲3个共同体(钢铁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合并成“欧洲共同体”,这是戴高乐的“法国战略”的重要体现。
-赵慧杰《法国外交中的中东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民族国家构建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法国战略”的内容,并简析其成因。(9分)
19.【国家治理】(12分)
材料:国家治理问题是当代世界最重要、最核心的命题之一,国家治理体系的能力建设则是铸就现代化强大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的能力或者说政治能力同国家治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简言之,政治体制的能力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法与政党政治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内在相通,都要明确权利与权力各自的边界并协调存在于不同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国家治理能力的根本提升有赖于深化改革,对构成国家治理制度能力各要素的体制与功能机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努力打造一个民主的、法治的、公正的、廉洁的、高效的国家治理能力体系。
-摘编自魏治勋《“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
根据材料,围绕“国家治理”,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B D B A B C A C D D B A C A
16.(1)封泥属于一手史料(实物史料)。(2分)
是秦朝行政管理和保密制度的直接证据,为研究秦朝的政治制度、职官体系、行政地理以及文字提供直接的史料;(2分)
为理解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细节。(2分)
(2)演变历程:秦朝文书制度开始形成(形成统一的文书话语体系);隋唐时期文书制度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明朝文书行政权集中于皇帝个人;清朝创设“奏折”制度,各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上奏。8分)
17.(1)特点:借鉴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新式选拔机制与传统选拔机制并存;以学堂选官制度为核心;学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近代科学知识;(任意3点6分,如果学生答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可酌情给1分)
(2)变化:由两官分途到政务官和事务官逐渐相互交融;由政治中立到明显的政治化趋向;由文官永业到以雇佣为主;由考试任用制到淡化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8分,必须体现变化过程,否则减半给分)
18.(1)推动了法国国力的增强;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封建王权;构建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影响了欧洲的均势格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任意3点6分)
(2)内容:恢复法国在全球事务中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实行欧洲联合,建立独立于美苏之外的西欧集团;支持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与自决,与其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6分)原因:二战后西欧衰落;两极格局形成;应对美苏压力;殖民主义传统的影响;戴高乐的外交努力。(1点2分,2点3分)
19【答案】(论题2分,理论阐述2分,史实6分,总结2分)示例一:
适合国情的制度利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政治体制的能力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因此自古至今,世界各国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89年建立起君主立宪资产阶级代议制后,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后来率先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政治基础,英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成为欧洲第一大国;
德国统一前,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推动了德国经济迅速发展,为进行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苏联斯大林时期创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苏联20世纪30年代曾发挥巨大作用,使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化国家,并为苏联在二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到二战后,苏联模式逐渐僵化,没有随着苏联社会条件的变化而进行根本性改革,最终束缚了生产力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要符合国情,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示例二:
政治制度的创新推动了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源泉,政治制度的创新可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隋唐时期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高度发展,被誉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巅峰之作。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将国家权力分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部分,一定程度制约了权力的滥用。同时,六部各司其职,以确保国家各项事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创立于隋唐,发展完善于宋代,注重公平、择优选才的科举制度使优秀人才进入官僚体系,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这一制度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接触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使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并源远流长、不断向前发展。
示例三:深化改革推动了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