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2024年秋季教育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 6页,满分60分)
★ 祝考试顺利 ★
第二部分 历 史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8.如图是2024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页的一幅图。这幅图反映了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A.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C.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
19.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历史研究学者习惯把史料分为第一手资料(指历史事实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指史学家经研究编写的各种文献资料等)。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我国境内的古人类会使用火,会烧烤食物,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B.《韩非子》中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20.如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2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这些稻谷可能属于
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
22.西周时期,天子封给诸侯土地和臣民,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与此现象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23.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A.礼崩乐坏 B.赋税沉重 C.政治腐败 D.王室衰微
24.“孝公即位之后,用了商鞅,定了变法之令,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于是秦国的国势,就骤然强盛起来了。”由此可见秦国国势的强盛源于
A.建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奖励耕战 D.废除特权
25.《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26.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图1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2战国形势图
图3秦朝形势图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B.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D.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
丞相王绾:今陛下一统天下,疆域辽阔,请分封诸子以拱卫王室。
廷尉李斯:武王分封子弟甚众,诸侯互相攻击,而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始皇嬴政:廷尉所言甚是。
)27.下面是七年级同学编写的历史剧本《朝会》。该剧本中始皇认同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
28.《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高祖曰:“此三者(张良、萧何和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A.目的 B.影响 C.过程 D.原因
29.下表反映出汉初实行的政策是
措施1 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措施2 将因战乱、饥荒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措施3 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A.休养生息 B.郡国并行 C.编户齐民 D.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30.【华夏族的形成】(9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他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指出华夏族形成的特点。(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3分)
31.【战国时代特征】(9分)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图一:铁制农具 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
)
材料二: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据材料一所提供的的信息,说出代表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2分)
(2)将材料二图片中三处“□”中数字所对应的诸侯国名称补充完整。(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2分)
32.【秦朝道路】(8分)
材料一:秦朝修建了驰道、直道。以咸阳为中心,有东方大道至临淄,西北大道至临洮,秦楚大道至江陵,川陕大道至巴蜀,江南新道至桂林,北方大道至河北碣石,及出今停化至九原的直道等。秦朝驰道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路面宽幅70米;路基要高出两侧地面,以利排水;每隔10米种一株青松,以为行道树。
——整编自肖东发《古代交通地方志》
材料二:秦朝制定车同轨法令,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使车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统一标准,更换迅速方便。也使全国各地的道路在几年之内压成宽度一样的硬地车道,不仅行走平稳,能够显著减少畜力消耗和车轴磨损,还能够减少商品和旅客运输过程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帝国军队有能力带着物资快速到达全国任何郡县。
——整编自肖东发《古代交通地方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道路建设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道路建设的意义。(4分)
33.【大一统】(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第四、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
——摘编自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秦、汉、明、清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四个朝代中任选一个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2024年秋季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18.C 19.A 20.B 21.A 22.B 23.D 24.C 25.C 26.D 27.B 28.D 29.A
二、非选择题
13.(1)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特点:多民族长期杂居、交往融合而成。(6分)
(2)制度:禅让制。借鉴意义:用人要发扬民主,重用贤人;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拔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3分)
14.(1)技术:铁犁(或者铁农具、冶铁技术)和牛耕。(2分)
(2)填空:燕国、秦国、楚国。(3分)
(3)事件:商鞅变法。作用: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答出两 点即可)(2分)
(4)特征:生产力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15.特点:以咸阳为中心与各地相连,形成交通网;路面宽阔,路基高于路面,注重绿化 (2)意义:巩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16.评分标准 观点2分,论述8分(含结论)
水平等级 材料运用与论述 给分
4 观点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紧扣自己的观点,运用所学历史史实加以论述,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8分
3 观点明确,能够围绕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基本做到史论结合,条理基本清楚。 5-6分
2 观点不够明确,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3-4分
1 没有凝练出观点,或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 1-2分
空白卷 0分
示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 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天下一统” 秦朝统一后,政治上,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那县制,实现了“政治一统”。思想上,“焚书坑儒” 确立了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实现了“思想一统”。民族关系上,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 城,又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并设郡管理,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实现了“民族一统”
综上,秦朝实现了天下一统、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