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4-2025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三)
历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西周时期,“德”字的主流内涵为贵族阶层要辅佐周天子,继续受到天子的恩德,为王朝建功立业,赓续本族的荣光。春秋时期,对“德”字内涵的解读出现变化,出现品德、恩德、感德、事物的属性等多元化含义。这一转变折射出春秋时期(  )
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儒家的德治思想受到推崇
C. 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D. 周天子统治权威荡然无存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分发由中央统一监造的度量衡标准器具,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单位进制(如下表)。
度制 1引=10丈=100尺=1 000寸=10 000分
量制 斛=10斗=100升=1 000合=2 000龠
衡制 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这一措施(  )
A. 表明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形成 B. 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C. 反映秦朝存在严重的统治危机 D.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3. 南朝初年,在南徙人口较密集的地区,侨郡县之多,数不胜数。以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为例,就设置了十五六个郡级政府和六十余个县级政府,同级政府林立,所隶民户的赋役不一。这种现象(  )
A. 损害了南渡士族的利益 B. 表明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C. 易造成社会治理的紊乱 D. 反映江南地区政权更迭频繁
4. 《晖福寺碑》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为“魏碑上品”,碑文主要记载了宕昌公王庆时为孝文帝与冯太后祈福的功德,其文娴熟运用儒家和佛道经典,描写佛寺营建生动传神,阐发了对统治者的热烈赞颂。右图为其拓本(局部)。该石刻体现了(  )
A. 北魏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B. 史料价值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 佛教逐渐吸收了儒道的思想
D. 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统治特点
5. 唐高祖时立法确定了计帐户籍制,“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贞观年间全国范围内的户籍编制基本完成。均田制授给均田农户的土地必须登录入各户计帐户籍之中,才是国家承认的合法土地占有,各户人口的情况(尤其是负担赋役的丁男和中男人口数)也要详细登录。可见,唐朝(  )
A. 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B. 解决了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C. 强化了对地方基层官员的考核 D. 建立了关联配套的制度体系
6. 宋以前,小学教育的内容以识字为主,宋代增加了诗赋文史、伦理政治等内容,并配有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北宋《京兆府小学规》有载:“每日抽签问所听经义三道,念书一二百字,学书十行,吟五七言古律诗一首,三日试赋一首(或四韵),看赋一道,看史传三五纸(内记故事三条)。”宋代小学学习内容的增加得益于(  )
A. 理学受到官方推崇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地方官学开始设立 D. 印刷技术的发展
7. 据清雍正六年刻本《敕修两浙盐法志》记载:安徽休宁人吴敏惠在杭州经商时,“建城东土桥新坝,费万金不赀,商民均利”;光绪五年刻本《婺源县志》记载:歙县人毕懋在浙江经商时,目睹洪水肆虐,对所来乞讨者“倍所予,不责其偿,日给数千人”。徽商的这些举动(  )
A. 有利于当地市镇社会发展 B. 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C. 反映市镇专业化程度提升 D. 表明民间组织成为救济主体
8. 1919年9月和平社剧目《新青年》首演前,编剧郑正秋发布了一则广告,下表中是广告节选。这反映出编者(  )
愿各界看了研究研究: (一) 要明白抱牌位做亲,是不是有害的; (二) 要明白无情爱的守寡,是不是靠不住的; (三) 要明白借自由维新的名词不守妇道,是不是改良家族制度的阻碍物; (四) 要明白瞎先生排八字的话,是要害人的; (五) 要明白小夫妻受不相和的痛苦,影响到上人与后代,狠有关系的。 诸君诸君,时势变了,莫把这个问题看轻了
A. 倡导利用优秀的文化遗产 B.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C. 追求戏剧的社会教化效果 D. 认为理性觉醒是革命前提
9. 1954年,周恩来在会见一些邻国领导人时表示,“中国对外交往的政策是国际和平合作,但我们不能容忍任何欺侮,如果有人要挑衅和欺侮,我们一定抵抗”,并强调中国人民“不拿自己的主权和利益作为代价来向战争集团乞求和平”。这反映的外交理念是(  )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 C. 真实亲诚 D. 以邻为伴
10. 右图为2010年发行的《中医药堂》一套邮票中的一枚。这套邮票选取了4个历史悠久的老字号药堂: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苏州雷允上、广东陈李济,分别展示了他们神秘独特的制药技艺和具有传统民俗特色的店铺建筑。这套邮票体现了我国(  )
A. 重视公共卫生的监管 B. 医药学领域质的飞跃
C. 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D. 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1. 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50—前486年)从国库中拨付专款,资助埃及、犹太、希腊和埃兰等族群的宗教活动和庙宇建设,允许他们继续信奉自己的神祇,还特意保护老对手希腊的宗教。这些措施(  )
A. 旨在借助宗教活动神化王权 B. 印证了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C. 对东南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
12. 中世纪,罗马教廷的官方用语拉丁语是全社会的唯一通用语言,各国自己的语言被视为粗俗的方言。1362年,英国王室颁布法令,规定英语为法庭用语;1539年,法国国王规定所有的法令和公告都必须使用法语。这一转变反映出(  )
A. 世俗权力的加强 B.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特征
C. 资本主义的扩展 D. 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形成
13. 17世纪,在墨西哥和利马等城市,中国瓷器被当作装饰品摆设在客厅和餐厅里,巴西修道院教堂钟楼上也饰有中国瓷器。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墨西哥银圆得到了广泛的流通,并一度成为我国通行的银币。这可以用于说明(  )
A. 全球联系加强改变世界格局
B. 殖民入侵改变美洲大陆人口结构
C. 商品流动推动不同文明互鉴
D. 朝贡贸易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影响
14. 英国海滨度假兴起,主要是王室和贵族等上流人士光顾。19世纪中期,海边已成为中产阶级特有的消闲活动地。到1911年,全国二分之一的人曾到海滨度假,每年有20%的人要到海滨过夜旅游。英国海滨休闲度假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蒸汽机轮船的发明 B. 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化
C. 工业社会不断发展 D. 现代时间意识的增强
15. 1939年,埃及作家塔哈·侯赛因发表《埃及文化的前途》一文,他强调古典文化对于埃及的必要性,认为应该把民族的历史、地理、宗教、古典文学等纳入教学内容中。即使是在埃及创办的外国学校,也不例外。塔哈·侯赛因的主张(  )
A. 根本意图是复兴古典文化
B. 旨在推动埃及的民族复兴
C. 反映走上独立道路的自豪
D. 明确提出了民族自决原则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5分,16题13分,17题13分、18题16分、19题 13分。
16.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河西地区,为匈奴骑兵从漠北南下的要冲。汉武帝即位后,就制定了争夺河西以“断匈奴右臂”的战略。公元前127年,汉朝夺取河南地,大大削弱了匈奴对汉朝政治上的牵制,消除了后顾之忧。匈奴虽然受到了重创,但实力尚存,仍屡屡犯边。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发动两次河西之战。霍去病等深入大漠,与匈奴展开激战,大获全胜,使匈奴兵力几乎消耗掉了三分之一。匈奴退出河西地区后,汉武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绝南羌、匈奴”,向河西地区徙民实边,进行屯垦,还下诏“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这样,王朝都城与匈奴控制区之间有了一个颇为宽阔的缓冲地带。
——摘编自高一萍《河西之战及其影响》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发动河西之战的原因。(6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河西之战对汉朝的积极影响。(7分)
17.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齐时,山东地区(今河南河北地区)经济繁荣,水平远超北周控制的关中。隋建立后,这一差距仍不可忽视。因此,隋朝特别重视经营这一地区,除屡屡减免赋税外,还采取诸多的措施。隋文帝登基后,旧长安城破旧不堪,于是“发山东丁”,营造新都城。为解决山东地区的户口隐瞒问题,他规定:“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并以此为依托,要求山东地区各州县大索貌阅,一番检索下来,新搜出四十四万多丁,一百六十四万多口。隋文帝还下令开凿广通渠,又沿黄河两岸设置大批仓库,大大提高了漕运效率,将河南河北的大量物资运抵长安,保障了关中地区的物资需要。
——摘编自钱久隆《经营与失控:隋朝对北齐旧地的经济政策研究》
(1) 据材料,指出隋文帝经营山东地区的举措。(6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隋文帝对山东地区的治理。(7分)
18.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德意志还是一个移民迁出地区。这一时期,德意志人口持续增长使越来越多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谷物和土豆的产量出现下降。工业化和来自英国的竞争使得德意志工匠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在符登堡州,仅仅1840—1847年就有约六分之一的织布工破产。彼时的各邦国之间相互征伐,人民饱受战争离乱之苦,渴望去一个安定的地区生活。然而19世纪90年代后,这一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德国的国民财富神话般地增长。1900—1910年的社会净产值增加额达到1870—1880年的近8倍。德国的移民迁入量骤升,逐渐取代了德国的移民迁出潮,成为德国国际移民趋势的主流。
——摘编自周培佩《试论19世纪末德国跨国移民趋势的逆转》等
材料二 20世纪40—50年代,联邦德国出现第一波外来移民高潮。这些外来人口基本上都是重回归故里的德国人。这些人能吃苦,劳动意愿强,成了“二战”后联邦德国重建的一股重要力量。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邦德国经济出现持续飞速发展,有意识地主动从外国引进劳工,来填补普通工人底层职位的空缺。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难民进入。仅1992年就有43.8万人在德国提出难民申请。难民数量的增加引发国内舆论对所谓“经济难民”滥用避难权的疑虑,针对难民的极右翼暴力事件时有发生。1992年8月发生在东部德国城市罗斯托克—利希滕哈根难民收容点的纵火事件是德国战后最严重的种族排外事件。
——摘编自王涌《“二战”后德国社会的现代性维度》等
(1) 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叶推动德意志人向海外移民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德国移民趋势逆转的原因。(7分)
(2) 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联邦)德国历次移民潮的特征。(4分)
(3)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德国移民潮的影响。(5分)
19.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中国的文明转型变奏中,武汉的城市空间形态变迁极具代表性。
晚清武汉地图
注:既济水电厂主营发电和城市供水。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从武汉城看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4-2025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