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教学质量监测(二)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离骚》记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屈原
A.怀才不遇的哀怨 B.对生活穷困的不满
C.爱国忧民的情怀 D.对国君昏庸的悲愤
2.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A.远古时期的审美情趣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甲骨文能够生动折射出其所处时代的丰富内涵。从下面两个甲骨文文字的释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商周时期的
甲骨文 释义
被解释为“鬲”字。“鬲”上端有盖子,中间能装食材,下部有三 足,是一种炊具
被解释为“家”字。其外部是一个搭起来的棚子的造型,内部是一 头猪的象形,表示畜养生猪的稳定居所。
A.社会生活 B.饮食文化 C.房屋结构 D.家畜饲养
4.《周礼》中将“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并将掌管天子饮食的食医列为首位。 古代食物类本草著作中,也记载了大量的“药食两用”的药材,并对相关原理、功效、 禁忌及用法等进行详述.这表明中国
A.传统医药学领先世界 B.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
C.中医学重视经验积累 D.天人合一理念影响深远
5.秦直道是秦朝通往北方边境的交通干道,它与万里长城相互配合,使以步兵为主的秦军得以抵抗强悍的匈奴铁骑。由此可见,秦朝修筑直道
A.保护了过往商旅的安全 B.加强了思想控制
C.满足了对外扩张的需要 D,保卫了国家安全
6.下表为不同时期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可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出处 评价
秦代《会稽刻石》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汉代《过秦论》 秦王怀贫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以暴虐为 天下始
近代《战国史》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秦始皇只是顺应了历史潮流
A.取决于评价者的个人喜好 B.可以根据现实需要而评价
C.受时代背景和立场的影响 D.无法形成科学客观的定论
7.公元前213年,李斯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 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方销毁。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其意图是
A.加强思想统治 B.落实法家治国理念C.打击儒家地位 D.维护秦文化的先进
8.史实指的是历史事件的真实状况,是客观存在的;史论是在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物的分析和研究,得出具有主观性的评论和判断,以下关于“大泽乡起义的表述”属于史论的是
A.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 B.发生在公元前209年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D.攻占陈县,陈胜称王
9.《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汉文帝霸陵中,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陶俑,还有陶器、 铁器小件.这 表明
A.考古发现比史料记载更加可靠 B.汉文帝喜欢陶器,不喜欢金银器
C.司马迁见证了汉文帝日常生活 D.汉文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浮华
10.《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和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郡县制 B.统一货币 C.休养生息 D.北击匈奴
11.毛泽东诗词《沁园春 雪》中写道: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提到了 “秦皇汉武”,能将二者归纳到一起的主题是
A.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2.汉朝规定,每年祭祀高祖庙时,诸侯需奉献黄金资助。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 106个诸侯的爵位。汉武帝的做法主要是为了 '
A.彰显祭祀神圣 B.夺取诸侯黄金 C.打击地方豪强 D.加强中央集权
第II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3. (14分)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围绕“秦统一中国”主题,展开探究,请你参与。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 及至(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边境),却(击退)匈奴七百余里。
——贾谊《过泰论》
材料三 王(嬴政)日:“去‘泰’,著(留下)‘皇’,采(用)上古‘帝’位号,号 曰‘皇帝’”……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秦始皇)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则安宁之术也。置(设置)诸侯不便。”(秦)始皇日:“……廷尉(李斯)议是(说得正确)。”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战国时期)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途)界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统一)之。
——【南唐】徐锴《说文系传》
材料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说明秦朝疆域的大致范围。(4分)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模式包括的基本制度。(6分)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4分)
14.(10分)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为中华文明写下灿烂的一页,更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辉煌的篇章。
材料一西陵氏(传说中的嫘祖,黄帝的妻子)劝蚕稼,亲蚕始于此。
—(宋)刘怒《资治通鉴外纪》
材料二
出土自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存的“半个蚕茧”(距今约5600-6000年)。
(1)关于丝绸起源,指出上述哪则材料具有更高的价值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三 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长沙国丞相家族墓地)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据统计墓中共有500多件织精秀美的丝织衣物,为我们了解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 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湖湘文物图鉴》
(2)依据材料三,可以得出哪两则比较可信的推测( )(4分)
A.丝织品已逐渐融入西汉贵族的日常生活
B.西汉的丧葬观念与秦朝相比有较大改变
C.长沙国是西汉综合实力最强的诸侯封国
D.西汉时期的丝织品制作工艺的水平较高
材料四赛里斯(古罗马人对中国的称呼)人……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彩夺目,由地球东端运之西端,故极其辛苦。
--普林尼(公元一世纪时期古罗马学者)《博物志》
(3)材料四中的“赛里斯”拉丁文“Seres”原意是“有关丝的”,请推测古罗马人以“赛里斯”称呼中国的原因。(2分)
15.(12分)学习历史不仅要认识古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还要学会对其分析和提出自 己的观点,更要尝试借鉴古人的智慧提升自己、建设国家。
材料 汉武帝治国大事记(部分)
①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教授《诗》《书》《礼》《易》《春秋》。次年,罢黜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
②公元前127年,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③公元前124年,创建大学,设置博士弟子50人,培养儒生官僚。
④公元前121年,设置武威、张掖、酒泉三郡。
⑤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⑥公元前118年,下令将盐业和冶铁业垄断为国有,由中央大农令进行统一管理。
⑦公元前113年,下令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由中央上林三官统一铸造。
⑧公元前106年,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学习示例,从材料中选择相关联的两个事件(2分),提炼观点(2分)并加以说明(6 分)。(示例除外)
【示例】选择事件:⑥⑦
观点:汉武帝果断措施加强对经济的管理
说明:汉武帝将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还把铸币权收归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 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2)体味汉武帝的治国智慧,请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一条建议。(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12CBABD CAADC BD
13.(14 分)
(1)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1点1分,共4分)
(2)中央是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是郡县制。(1点2分,共6分)
(3)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 征百越,开凿灵渠;等。(任答4点给4分,1点1分)
14.(10 分)
(1)材料二(2分);理由:材料二是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任答1点2分)。
(2) AD (选对1个2分,共4分,选错漏选不扣分)
(3)原因:中国盛产蚕丝,中国人能用丝织成十分精美漂亮的物品,西方人十分喜爱,视 丝绸为珍宝;古罗马人对遥远的中国几乎一无所知,因此,他们可能通过丝绸贸易来 了解中国,从而用“赛里斯”来称呼中国。(2分,言之成理即可)
15.(12 分)
(1)选择事件:②⑧ (选择两个相关联的2分,不相关联的0分)
观点:汉武帝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2分,其他角度,和事件对应并言之成理即可) 说明: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 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 和势力越来越小(事件一 2分);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 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事件二2 组,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评价2分) 选择或观点错误而说明正 确的酌情给1-3分。
(2)建议:重视经济建设/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国防建设/重视发展教育文化事业(2分,符 合材料主旨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