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26 届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B D C A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C B C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答案】(12分)
(1)变化趋势:由地方权重到限制地方权利;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所辖范围逐渐
缩小,数量却逐渐增多;各级地方行政机构逐步完备;地方管理模式在继承中
有所创新。(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共6分)
(2)结果:
唐:初期行之有效;后期地方权利膨胀,成为“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形成
藩镇割据分裂局面。(每点1分,共3分)
宋: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地方机构臃肿,冗官多;办事效率低下。(每
点1分,共3分)
18.【答案】(14分)
(1)特点: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重视土地革命;适时调整政策
(与时俱进);以保障革命胜利为目的;重视武装斗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每点2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共8分)
(2)评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殊的社会治理实践,实现了对根据地的有效
治理;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新
中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共6分)
19.【答案】(14分)
(1)内涵:强调民族认同;反对封建统治;追求国家统一。(每点1分,答出任
意2点即可)
高二 (历史)参考答案 第 1页(共 2页)
{#{QQABDYKEggiIABBAAQhCAQGQCkEQkhCCCYgGwFAIoAAASBFABCA=}#}
原因:宗教改革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每点2
分,共6分)
(2)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加速了全球治理
体系的变革;极端民族主义带来新的动荡。(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共6
分)
20.【答案】(12分)
评分标准:论题2分,论述8分,总结提升2分。
10—12分: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史实,
支持论题;史实分析准确,论述充分,结论合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分: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分析和
论述较为完整,表述清晰,文字通顺。
4—6分:能够拟出论题,指向较明确;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有一定的分析
和论证;但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不强,文字较通
顺。
0—3分: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所举史实与论题关系不清,或
无关系;结论错误,论述不够严谨,文字不通顺。
答案示例:
论题: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
阐述:秦国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一重大改革确保了国家长期稳定。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打破
了门阀世袭的传统,实现了人才选拔的社会流动,为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明朝时张居正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在赋税制度上进行创新,如“一条鞭法”,减
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以来,面对列强侵略与内部危机,
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辛亥革命更是废除了延续千年的帝制,尝
试建立现代国家制度,尽管成效有限,但却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门。
综上所述,制度革新体现了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新精神与变革力
量。这种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突破现状的精神气质,使得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
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历久弥新,持续发展。
高二 (历史)参考答案 第 2页(共 2页)
{#{QQABDYKEggiIABBAAQhCAQGQCkEQkhCCCYgGwFAIoAAASBFABCA=}#}2024~2025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26 届 高二(历史)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 100 分。
2.考试时间:75 分钟。
3.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历史上西周和西汉都曾经实行过分封,西周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区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西汉初年,则是先
分封异姓王而后分封同姓王到各地做诸侯。由此可见,两者的分封都( )
A.巩固了中央集权 B.维护了封建统治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强化了血缘关系
2.唐代两税法规定“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无定所的商人也要交税;还
规定交纳两税后“其租庸杂徭悉省”,纳税项目减少,省去原来“旬输月送”
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些规定( )
A.兼顾了公平与效率 B.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认同
C.增加赋税征收成本 D.加重了基层治理的负担
3.宋以后,出现了诸如用《三字经》、“三纲”“五常”“九族”“十义”等结合
数字以及不识字的人也能听得懂、记得住的谚语、格言,阐发儒家伦理的现象。
这反映出宋代( )
A.社会控制逐渐趋向宽松 B.理学的教化功能强化
C.统治阶层重视社会教化 D.文学艺术日益平民化
4.元朝地方设有两个行御史台,成宗大德元年(1297)正式定名为“陕西诸
道行御史台”和“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行台之下还设有按察司(后改为肃政
廉访司),一司辖一道,亦以地理便宜划分。这些机构的设置( )
A.使官员考核制度更趋严密 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体制
高二 (历史)试题 第 1页(共 8页)
{#{QQABDYKEggiIABBAAQhCAQGQCkEQkhCCCYgGwFAIoAAASBFABCA=}#}
C.促成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D.杜绝了官僚的腐败和低效
5.明代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明代乃以监察官员治
天下”。下表所示为明代对科道官员选任的部分规定。据表可知,明代( )
时间 内容
明成祖曾谕,“御史当用清道介宜之士”,“宜用有学识达治
永乐年间
依者”
颁布《宠纲》,始立新进初仕者不与科道之籍,认为“新进
正统初年 小生,遽受斯职,未达政治之体而有可为之权……以好恶
为是非,甚至贪秽无籍”
著令:“今后初仕者,不许铨涂风宪(不得选任为科道监察
成化年间
官员)”
A.科道官员行政权力扩大 B.官员监察制度成熟完备
C.科举取士标准趋于严格 D.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强化
6.1905年,由张之洞领衔上奏的《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倡议,办新式
教育仍应“尊经学”,且“崇品行”,并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培养师范人才,对
科举制下传统读书人妥善安排出路,这表明当时( )
A.清廷科举制改革措施较完善 B.改良理论仍然占据舆论主流
C.教育转型局势复杂矛盾重重 D.受中体西用思想的持续影响
7.1942年,宿迁抗日民主政权“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建立区乡人民
代表会议制,积极筹备召开参议会,改选县政府”。1943年,该县根据“三三
制”原则,普遍实行民选。这些举措( )
A.促进了根据地的基层治理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制度 D.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8.1971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下图是当时
各方博弈的示意图。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高二 (历史)试题 第 2页(共 8页)
{#{QQABDYKEggiIABBAAQhCAQGQCkEQkhCCCYgGwFAIoAAASBFABCA=}#}
A.美国称霸世界野心失败 B.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C.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D.第三世界发挥决定性作用
9.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进一步承认了
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
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这一评选标准反映出( )
A.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B.第三产业的发展主导劳模标准修订
C.人们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D.改革开放丰富劳动内涵
10.公元前 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政治,成功改变了罗马统治的政治结构,
但在理论上,罗马帝国君主制的合法性需元老院和人民批准,皇帝既不是世袭
君主,也不是君权神授的国王,他只能以“人民的名义”立法和发布命令。这
一制度( )
A.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B.确立了元首的专制独裁统治
C.保留了罗马共和国的因素 D.使罗马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11.下表是中古西欧主要法律的汇总,这说明( )
法律类型 法律解读
教会法 是一种与宗教生活紧密相关的神权法
封建法 是关于封建领主和封臣之间关系以及依附土地占有关系的
法律体系
王室法 是一种王国普遍适用的普通法
庄园法 是调整封建庄园内部庄园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生
产关系的法律
城市法 是关于城市基本制度和市民生活的法律
商人法 是在 11世纪、12世纪的城市自治运动中形成的
A.法律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B.封建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C.法律促进世俗权力强化 D.教会法是其他法律的纲领
12.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伦理的核心就是:“上帝所能接受的唯一的生存
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其在尘世
所处的位置所赋予他的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这样的观念是基于( )
A.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 B.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高二 (历史)试题 第 3页(共 8页)
{#{QQABDYKEggiIABBAAQhCAQGQCkEQkhCCCYgGwFAIoAAASBFABCA=}#}
C.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3.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选举权一直仅限少数人,往往为贵族地主所掌控,
选民人数直到 1831年只有 48.8万人。可是,1833年以后选民人数骤增到 80.8
万人,从由占人口比例的约 2%增加到 3.3%。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议会改革推动工业革命 B.社会稳定促进选举权的扩大
C.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发展 D.政府扩大了贵族地主的权限
14.“这一货币制度具有所谓‘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自由输出输入’
三个特征,每个国家规定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确定本位币(金铸币)货币单位
名称与含金量,公民可持一定量黄金请求铸造或由国家银行换得金币”。这一
货币制度( )
A.标志着多元化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B.推动英国贸易快速发展和货币自由流通
C.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有利条件
D.使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
15.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 30年代,英国政府
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 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
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政府的推动 B.传统选官制度弊端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16.近代国际体系自发端以来,从西方渐次向东方推进,不断容纳新独立的国
家,从主权国家投射出近代国际体系,最终演化成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
其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项中,对该图解读合理的是( )
高二 (历史)试题 第 4页(共 8页)
{#{QQABDYKEggiIABBAAQhCAQGQCkEQkhCCCYgGwFAIoAAASBFABCA=}#}
A.维也纳体系开创了“大国一致”的国际体系的先例
B.尊重国家主权与独立是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
C.凡尔赛体系形成了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
D.维护当今世界秩序的前提是尊重西方国际体系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唐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所谓“道”的划分,道之下是州统县的地
方行政制度,唐太宗贞观初年,把全国分为十道,这时道只是一种监察巡视的
区域,巡视道的官员都属临时派遣的性质,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 734
年),又分全国为十五道,各置常设的“采访处置史”管理,后来地方官吏的权
利日益增大,节度使往往兼领道的长官,掌握军政大权,道也成为军事割据区
或行政区,于是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摘编自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在各级地方官的设置上,宋朝基本上是针对节度使的权力开刀的。宋统一
后,起初是依照唐制分全国为十道,997 年改全国为十五路(类似现在的省),
后不断增加,直至二十六路。在路之下,宋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州、县两级,
与州平级并存的还有府、军、监等机构。在路、州增设“监司”、“通判”等职,
有力地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但也造成宋朝冗官多的弊病。
——摘编自周宝珠、陈振主编《中国历史·宋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唐到宋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趋势。(6分)
高二 (历史)试题 第 5页(共 8页)
{#{QQABDYKEggiIABBAAQhCAQGQCkEQkhCCCYgGwFAIoAAASBFABCA=}#}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两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产生的
不同结果。(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根据地乡
村治理的领导力量。工农红军撤到边界各县之后,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发动组
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在此基础上,边界各县、区、乡各
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得以建立。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土地革命就不会有人
民的支持,特别是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后,毛泽东对土地革命的开展给予高
度重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也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
治理问题,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对农村治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调
整根据地的治理政策,但调整变化的中心非常明确,就是始终围绕着如何保障
革命的胜利而实施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变迁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
(6分)
高二 (历史)试题 第 6页(共 8页)
{#{QQABDYKEggiIABBAAQhCAQGQCkEQkhCCCYgGwFAIoAAASBFABCA=}#}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部分)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
产生阶段 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宗教共同体地
位下降,民族共同体地位上升。
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
及。人们产生的“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
形成阶段
有的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这一认识,体现了人
们对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忠诚。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民族主义形成后继续发展。这
个阶段民族主义的主要功能还是对内的,建立统一民主
发展阶段
的民族国家任务十分迫切。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意味
着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割据,具有进步作用。
——据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整理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亚非国家异军突起,并逐步在国际事务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是民族主义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出现了一系列以本民族为基础
的思想意识,如阿拉伯主义、泛非主义等,各种民族主义的联合也应运而生。
但同时,亚非国家也被民族主义冲突及所造成的动荡所困扰。二战后世界发生
的 150 多起战争中,大多发生在民族主义国家之间,如印巴战争、中东战争、
两伊战争等,这些战争除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之外,主要是由民族主义问题所
造成的。
——摘编自黄山《论民族主义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原因。(8
分)
高二 (历史)试题 第 7页(共 8页)
{#{QQABDYKEggiIABBAAQhCAQGQCkEQkhCCCYgGwFAIoAAASBFABCA=}#}
(2)指出民族主义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源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中华
民族向来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周易》中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
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语,
都饱含着创新精神。公元 554 年成书的《魏书》首现“创新”一词,书中记载
“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几千年来,创新精神活跃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
期,体现在中华文明各个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在
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因而能够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
个绵延 5000 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何星亮《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中国历史某一方面的创新与变革加
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高二 (历史)试题 第 8页(共 8页)
{#{QQABDYKEggiIABBAAQhCAQGQCkEQkhCCCYgGwFAIoAAASB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