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问卷七年级历史
(本试卷共6页,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中国目前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和化石,有200多万年前的巫山猿人、建始直立人,17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35万年前的南京人,30万年前的和县人,十几万年前的长阳智人,2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这些古人类遗址和化石( )
A.是研究中国人类起源的依据 B.为新石器时代研究提供帮助
C.反映的都是旧石器时代生活 D.都是黄河流域发现的古人类
2.下列图片能印证( )
A.原始居民制陶技术高超 B.我国远古时期的社会发展
C.我国农作物栽培的技术 D.黄河流域的历史遗存丰富
3.距今约 4300-4000年的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考古发现了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集中分布的大型墓葬、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等。据此可推知( )
A.陶寺先民处于旧石器时代 B.陶寺遗址初具早期国家特征
C.奴隶制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D.陶寺文化受河姆渡文化影响
从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到江淮地区的凌家滩遗址,再到中原地区的河洛古国遗址,在距4.今约5500-5000年各地均出现了以城址、祭坛、王陵等为标志的古国。材料表明中华文明( )
A.体系完备,一脉相承 B.自发形成,发展独立
C.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D.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5.《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 )
A.皇帝制 B.民主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6.山西夏县流传着“先蚕娘娘”的传说。相传黄帝之妻嫘祖在桑树下烧水,蚕茧落入锅里,嫘祖用树枝捞茧,捞起了洁白透明的长丝线,她就此发明了缫丝织绸。截至2022年,考古学者在该县发现了多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蚕茧和石雕蚕蛹。据此可知( )
A.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B.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C.传说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D.考古发掘也需要依赖于传说印证
7.“考古学者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和大型墓葬,这一时期中国已经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大量文物的出土也印证了这里曾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这一切都向世界说明中国有国家的历史开始了。”材料中“国家”的是( )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8.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一件青铜利算,又名“武王征商算”。其腹内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甲子日早晨),岁鼎(本星正当中天),”该青铜器( )
A.说明西周是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 B.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相关历史信息
C.提供了研究战国时期的珍贵史料 D.印证西周推行分封制以巩固疆士
9.夏桀不修德行,伤害百姓,被商汤起兵讨伐,夏朝灭亡;商纣王对外征伐,残害人民,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灭亡商朝;周幽王时社会矛盾激化,西周被大戎族所灭。由此可以归纳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王朝末期战争不断 B.分封导致地方膨胀
C.王朝末期不得民心 D.王位世袭存在弊端
10.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体现。下图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使各方“权利分配处于平衡状态",在平息战乱的同时扩展了周朝的疆土。由此可见,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割据称雄,争夺霸主 B.奖励军功,授爵赐土
C.讨伐商纣,建立政权 D.稳定统治,巩固疆土
11,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民族交融加深
12.春秋初期,诸侯国中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这一变化说明( )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民族认同观念发展
C.各国地位趋于平等 D.周王的威信被削弱
13,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14.《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纸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这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春秋争霸 B.牧野之战 C.国人暴动 D.涿鹿之战
15.商鞅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通过把秦国绑到战车上,商鞅把诸侯眼中的“夷狄之邦”改造成了诸侯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国”。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商鞅变法( )
A.确立县制 B.禁止私斗 C.奖励耕战 D.编制户口
16、都江堰在修筑时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地形、水势,采取无坝分水,耀江排沙,继而自然涨溉,譬如鱼嘴、飞沙、宝瓶口等均是顺应水势,而非逆水阻水,更非拦坝蓄水之类的做法,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些说明都江堰修筑的重要原则是(
A.连接南北 B.就地取材 C.堵疏结合 D.因地制宜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17.可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1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中“为政以德”的提出者是( )
A.老子 B. 孔子 C.韩非 D.荀子
19.说起中医的传承,首批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认为:“传承什么,怎么传 首先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是必须的。中医世代传承都离不开经典传承,传承经典的核心就是《黄帝内经》。”这主要是因为《黄帝内经》( )
A.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C.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 D.对疾病有更多的认知
20.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充分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成为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的是
A.《诗经》 B.《论语》 C.《离骚》 D.《孟子》
21.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落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强化经济管理 B.实行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止外戚专权
22.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铜权外侧刻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该铭文可以佐证( )
A.西周的建立 B.诸侯争霸 C.战国七雄 D.秦朝的统一
2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度量衡标准,制作颁行标准器,并且设立机构每年检查校正生产和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度量衡。这有利于( )
A.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B.不同地域人民语言交流
C.方便各地的交通往来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24.在下面某同学绘制的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中①处应是( )
A.福建 B.南海 C.四川 D.辽东
25.公元前 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据下列年代尺判断,这时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 26 题 12 分,第 27题 16 分,第 28 题 12 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经验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材料二
——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材料三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五四制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材料四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怎样用火“对付自然”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房屋复原图的名称及原始居民。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终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谁 (2分)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分)
27.(16分)牛和牛耕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典籍有许多关于牛的记载:肇牵牛车,远服贾……
--《尚书》
秦(国)以牛田之。
--《史记》
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
--《礼记》
材料二
牛耕的普及,受制于犁的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代的石犁前后平行,没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战国的铁犁铧刃部用铁,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
-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迅速代替石制与铜制工具,犁的强度与耐磨性得到提高,为牛耕的普及创造犁条件。《墨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有众多古代简单机械的应用,如在《墨子》中论及犁对斜面的利用。
——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牛的用途。(4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文字介绍,写出战国时期耕犁剖视图序号,并指出这一时期耕犁的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得到推广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牛耕技术推广的作用。(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4分)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真正的百家争鸣局面是在战国时代……代表百家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包括其分支学派,细考之亦有百家之多。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竟能相安共处,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习,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观点】
【论述】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