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试
1.《盐铁论》记载:“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该论述
A.鼓励农民从事工商 B.蕴含重农思想
C.体现对民生的担忧 D.主张农商并重
2.《全球不平等∶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新手段》中写道∶"以收入为标准,研究了从1988至2008年的赢家和输家。大赢家中既有全球最顶尖的那1%高豪,也包括在新经济体的中产阶级;而大输家——那些得到很少甚至一无所获的人,包括发达国家的贫民和中产工薪阶级。全球化并不是造成此状况的唯一原因,但无疑是原因之一。"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 B.发达国家充当了全球化的领导者
C.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加剧 D.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3.1523年,李梦阳在为商人王现所作的《明故王文显基志铭》中写到:“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1525年,王阳明在为商人方麟所写的《节罨方公墓表》中说到:“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表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动摇 B.商人地位日益提高
C.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D.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4.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不属于这些新变化的是
A.门第观念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新冠疫情爆发后,为解决学生不能到校上课的困难,贵州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空中黔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做到了“停课不停学”。这种网络教学方式的成功运用反映了
A.网络教学取代了传统的教学 B.传统的教学方式毫无优势可言
C.互联网成为唯一的学习媒介 D.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
6.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通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
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 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
C.世界市场快速形成 D.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7.明朝实行“开中制”(开中,即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山西有幸成为“试点之区”,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晋商发展势头迅猛。材料反映出晋商
A.经营的商品范围较为狭窄 B.借助国家政策调整的契机而勃兴
C.崛起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 D.在长途贩运贸易中起到引领作用
8.16世纪以来,欧洲商人把来自美洲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以及欧洲的枪支等运往世界各地销售。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A.商业地位日益重要 B.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C.交通运输日益便捷 D.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
9.汉唐盛世皆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崇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A.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B.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
C.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 D.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
10.有学者统计古代纪实小说《太平广记》中唐代妇女经商情况,大约有32人,其中未见家人记载的妇女19人,其余多是夫死寡居或丈夫情况不详者。就经营内容种类而言,从事旅店、饭店和酒肆经营13人,从事日用品经营10人,不详者6人,从事其他经营3人。由此可推断
A.唐代妇女经商成为普遍现象 B.唐代妇女经商范围广种类全
C.唐代妇女经商不占主导地位 D.唐代妇女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11.古代腓尼基人的商业贸易很少进行狭义的输入或输出,而是在各地寻找原料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把生产的货物分配到与它有商业关系的各国,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反映出他们
A.确立了商业霸权 B.进行一般贩运贸易
C.残酷掠夺殖民地 D.创新了商业的形式
12.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逐渐兴起,它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电子商业兴起的前提条件是
A.国际投资的发展 B.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C.工业革命的深入 D.便利的交通
13.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14.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借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15.1882年9月《申报》载:“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象说明
A.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B.清政府经济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C.洋务企业的近代化水平提高 D.新型商业模式逐渐为人们接受
16.(世界贸易与物种交换)
材料一 17世纪时,全球各地的有钱人开始饮用、吸用、食用来自遥远异地的珍奇植物。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糖,约略在同一时期成为大受欢迎的东西。欧、亚洲的消费者都不能自拔地爱上这些美洲、亚洲、非洲的产物。有三百年时间,它们是世界贸易领域最珍贵的农产品。……它们的魅力实在太强,最后一个又一个的政府决定,与其花费巨资防范人民上瘾,还不如向享用这些美味东西的人收税,同意人民使用,甚至栽种这些植物。
——摘编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 “软性”的瘾品-巧克力、较淡的美洲烟草、东方来的茶叶和咖啡——之所以能打败古德曼所谓的摇摇欲坠的欧洲自种瘾品的文化,这也是原因之一:软性瘾品更能配合新兴资本主义秩序的需要。不但如此,这些瘾品本身就是资本主义下的商品。它们为商人赚的钱,为国库增加的收入,比它们在喝走气啤酒、吃大麻籽面包的旧秩序下能获得的可多得多了。
——摘编自戴维·考特莱特《上瘾五百年:瘾品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简介17世纪世界贸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世界贸易对欧洲产生的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材料“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体现了重农思想,故选B项。AD两项所述缺乏材料依据,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对民生的担忧,排除C项。
2.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化过程中,大赢家和大输家的差距扩大,意味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加剧,C正确;A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大输家中包括发达国家的贫民和中产工薪阶级,发达国家充当了全球化的领导者不合题意,B错误;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排除D。
3.D
【详解】
“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可知,李梦阳和王阳明都认为商业活动并不低贱,说明当时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正确;明清时期实行的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重视商业活动不等于社会奢靡之风盛行,排除C。
4.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明朝后期,与宋代不符,D符合题意;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了传统的门第观念,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而且国家对社会控制也相对放松,A、B、C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5.D
【详解】
网络教学立足于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传统教学面临重大疫情时的不足,而且能够让学生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说明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D正确;A、B、C三项表述绝对,排除。
6.D
【详解】
材料是强调新航路开辟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航路连接的不是传统商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国际劳动分工格局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世界市场形成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开中制”下,应召商人把政府需要的粮食实物代为输送到边防卫所,然后换取贩盐专利执照,并在指定地区销售。这反映出晋商利用国家实行“开中制”并把山西作为“试点之区”的时机而勃兴,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开中制”政策对晋商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晋商的经营范围及其在长途贩运贸易中的作用,排除A、D两项;C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8.B
【详解】
根据时间“16世纪以来”,内容“自美洲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欧洲的枪支”可知此时,把欧洲、非洲、美洲、亚洲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地销售,说明世界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项正确;材料表达的是世界商品的交流范围,而不是商业地位的高低,A项错误;交通运输的便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所述为贸易范围的扩大,不是贸易中心的转移,D项错误。
9.C
【详解】
粟主要种植于北方,稻米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汉唐太仓的储粮由单纯的粟到粟和稻米相结合,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C正确;A是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出现的,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粟和稻不是洲际物种交流,排除B;均田制的实施与农民选择种植粟还是稻无关,且唐高宗以后,均田制又逐渐被破坏,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土地还授实际上已不能实行,排除D项。
10.C
【详解】
根据对纪实小说《太平广记》的统计,唐代经商妇女仅有三十余人,且半数以上因没有家人、或夫死寡居、丈夫情况不详,经营内容多旅店等服务业等,可以推断出唐代妇女经商不占主导地位,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妇女经商成为“普遍”现象,A项错误;唐代经商妇女多经营服务业或日用品经营,不能说明其经商范围广、种类全,排除B项;唐代妇女地位有了较大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1.D
【详解】
腓尼基人从各地寻找原料,从事加工,再把产品贩运到与之有商业关系的各国,反映出其创新了商业形式,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腓尼基人确立了“商业霸权”,A项错误;进行一般贩运贸易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残酷掠夺殖民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12.B
【详解】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推动了电子商业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要求“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华倾销商品和贸易自由化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南京条约》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南京条约》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南京条约》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D项错误。
14.B
【详解】
根据材料“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结合所学,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太平洋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拉美之间的贸易,并没有体现菲律宾所受影响,故A项错误;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是鸦片战争,排除C项;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不是通过新航路开辟实现的,排除D项。
15.D
【详解】
材料信息说明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的开办,推动了民间创办近代企业的风气,“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说明新型商业模式逐渐为人们接受,故D正确;顽固势力仍然反对创办近代企业,故A项错误;清政府经济政策出现重大变化指的是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洋务企业的近代化水平,故C错误。
16.(1)来自美洲、亚洲、非洲的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糖等物种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媒介;欧洲、亚洲主导世界范围的贸易活动;政府高度重视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和糖等为主要商品的贸易活动。
(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文化习惯;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但,加剧了西欧殖民者的殖民扩张。
【详解】
(1)根据材料“ 17世纪时,全球各地的有钱人开始饮用、吸用、食用来自遥远异地的珍奇植物。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糖,约略在同一时期成为大受欢迎的东西”可知,来自美洲、亚洲、非洲的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糖等物种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媒介;根据材料“欧、亚洲的消费者都不能自拔地爱上这些美洲、亚洲、非洲的产物。有三百年时间,它们是世界贸易领域最珍贵的农产品”可知,欧洲、亚洲主导世界范围的贸易活动;根据材料“它们的魅力实在太强,最后一个又一个的政府决定,与其花费巨资防范人民上瘾,还不如向享用这些美味东西的人收税,同意人民使用,甚至栽种这些植物”可知,政府高度重视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和糖等为主要商品的贸易活动。
(2)根据材料“咖啡、茶叶、可可豆、烟草、糖,约略在同一时期成为大受欢迎的东西。欧、亚洲的消费者都不能自拔地爱上这些美洲、亚洲、非洲的产物”和“‘软性’的瘾品-巧克力、较淡的美洲烟草、东方来的茶叶和咖啡——之所以能打败古德曼所谓的摇摇欲坠的欧洲自种瘾品的文化”可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文化习惯;根据材料“”和“不但如此,这些瘾品本身就是资本主义下的商品。它们为商人赚的钱,为国库增加的收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世界贸易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为扩大贸易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西欧殖民者积极进行殖民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