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2024八上·廊坊期中)下面歌谣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面对列强侵略勇于抗争的史实。这一史实发生在(  )
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英夷(英国侵略者)犯粤(广东)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陈将军,有贤子;葛将军,有贤母。子随父死不顾身,母闻子死数点首。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2.(2024八上·廊坊期中)太平天国武装力量先后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东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上述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特点是(  )
A.涉及范围广、影响大 B.得到农民大力支持
C.受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D.提倡发展资本主义
3.(2024八上·廊坊期中)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戊戌变法(  )
A.是在维新派推动下进行的 B.得到了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C.引起不同阶层的普遍反应 D.唤醒了各阶层的改革热情
4.(2024八上·廊坊期中)下面知识结构图有助于探究(  )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人民勇于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大事件
C.列强侵略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前后联系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2024八上·廊坊期中)孙中山早期从事武装反清活动,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他已成为颠覆封建政权、创建共和国家的一面旗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有进步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时代先锋。由此可知(  )
A.孙中山取得革命的胜利 B.孙中山成为公认的领袖
C.孙中山建立了革命政党 D.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
6.(2024八上·廊坊期中)下面图表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史事
1911年10月—1912年 江西九江独立,江西军政府成立,中国同盟会员李烈钧任都督
1911年10月29日 山西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组成山西军政府
1911年10月30日 云南发动起义,组成云南军政府,蔡锷为都督
1911年11月9日 上海军政府成立
1911年12月21日 安徽军政府成立
A.腐朽的清政府的灭亡 B.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
C.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D.武昌起义产生的影响
7.(2024八上·廊坊期中)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明确表示:“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这体现了孙中山主张(  )
A.君主立宪 B.主权在民 C.反帝爱国 D.反对割据
8.(2024八上·廊坊期中)下面是一幅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此漫画主要反映的内容是(  )
A.军阀混战是为了夺取北京政权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各派军阀依仗武力,无视国法 D.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9.(2024八上·廊坊期中)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该“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鲁迅主张“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胡适主张“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
A.提倡民族平等 B.批判伦理纲常
C.呼吁人的解放 D.倡导文学革命
10.(2024八上·廊坊期中)1919年6月8日,上海淞沪护军使卢永祥致电北洋政府称:“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这说明五四运动(  )
A.结束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B.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C.遭到了北洋政府的屠杀 D.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11.(2024八上·廊坊期中)下图内容是历史老师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时展示的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B.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C.先进知识分子领导工人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
12.(2024八上·廊坊期中)胡乔木同志曾说:“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但是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这一“伟大事变”(  )
A.使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B.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C.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3.(2024八上·廊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保持掠夺东方财富的通道畅通,公然派出侵略军先后进犯中国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地区,并陈兵天津大沽口,威逼清政府妥协,最后在1842年夏闯进长江下游,从上海一直打到南京,迫使清政府无条件屈服投降。
材料二 英法联军纵兵抢掠,“纵情肆意,予取予携”,实在拿不走的东西,就百般毁坏。当时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称:“在场的每一个军人,都掠夺很多”……为了掩盖抢劫罪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德坤、宋俭《中国近代史纲要》(第2版)
材料三 1874年,日本出动军队侵略中国台湾,并于1879年吞并琉球,将其改为日本的冲绳县;1884年以后,日本为侵略中国和朝鲜开始进行海陆大扩军。1894年7月25日,日本偷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争。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侵略军侵略中国的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英法联军所犯的“抢劫罪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发动一系列侵略活动的实质。
(4)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特点。
14.(2024八上·廊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编自中国同盟会誓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三部著作出现的时代背景,并简析这些著作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同盟会的政治主张。
(3)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和上述问题,概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
15.(2024八上·廊坊期中)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以下是同学们对“奔跑吧,红色少年”的项目式学习。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项目一 全新的视角】
材料一
【项目二 伟大的意义】
材料二
内容 伟大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那些对巴黎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
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五四运动的爆发,犹如一束闪电,一声惊雷,震撼了偌大的中国,使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面两幅作品中的人物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并指出这场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及其性质。
(2)五四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五四运动所体现的“伟大意义”。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有关五四运动的“对联”内容补充完整。
上联:怀赤子情,反帝爱国铭史册
下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英夷(英国侵略者)犯粤(广东)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和结合所学可知,这首诗中的三将军指的是陈联升、陈化成、葛云飞,是鸦片战争时期分别在广州、吴淞口、定海抗击英国侵略军而牺牲的爱国将领,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道光帝惊慌失措,以办理不善为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1841年秋,英军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挥旗督战,力竭牺牲,故题干所述史实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A项符合题意;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主凶是英法,帮凶美俄,与“英夷(英国侵略者)犯粤(广东)寇氛恶”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侵略中国的是日本,与题干中“英夷”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者有八国,与“英夷”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东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涉及范围非常广,影响力较大,A项符合题意;
B:题干仅涉及太平天国运动波及的范围,不能看出农民大力支持,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波及范围广,不能看出其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C项不符合题意;
D:《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但是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传统官员——反对;光绪帝——支持;商人——支持;八旗兵——反对;旧读书人、农民——迷茫抗拒”可知,面对戊戌变法,不同阶层的态度不同,这组图片反映了戊戌变法引起不同阶层的普遍反应,C项符合题意;
A:题干反映了戊戌变法引起不同阶层的不同反映,没有体现是在维新派推动下进行的,A项不符合题意;
B:戊戌变法得到了各阶层的广泛支持与史实不符,戊戌变法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反对,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传统官员——反对;旧读书人、农民——迷茫抗拒”,戊戌变法没有唤醒了各阶层的改革热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结构图中“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该知识结构图有助于探究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A项符合题意;
B:题干反映的是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勇于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大事件无直接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
C:中国近代化探索是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题干并未体现出近代化探索的信息,因此列强侵略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前后联系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只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关,该选项对题干概括不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孙中山……已成为颠覆封建政权、创建共和国家的一面旗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有进步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时代先锋”和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从事的武装反清活动和宣传的民主革命思想,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面旗帜和时代先锋,得到革命者的支持和拥护,说明孙中山已成为革命者公认的领袖,B项符合题意;
A:孙中山早期从事的武装反清活动没有取得胜利,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主要强调孙中山的领袖地位,没有涉及孙中山建立革命政党,C项不符合题意;
D: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三民主义,题干没有涉及,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D项符合题意;
A: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A项不符合题意;
B: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B项不符合题意;
C: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但最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武昌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可知,中华民国是为全体国民而建立的,应该由人民来治理,表明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材料体现了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B项符合题意;
A: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A项不符合题意;
C:反帝指的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材料表明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没有体现反帝爱国,C项不符合题意;
D: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材料体现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没有体现孙中山主张反对割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和结合所学可知,漫画中象征“军阀”的人在互相攻击,而“人民”却被踩在“军阀”的脚底下,由此可知,其反映出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的混战给人民大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D项符合题意;
A:军阀混战的主要目的是争夺地盘和权力,而不是单纯为了夺取北京政权,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北洋军阀”不能充分说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不符合题意;
C:“各派军阀依仗武力,无视国法”表述不准确,与漫画主题“为了争夺地盘,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洋军阀混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和结合所学可知,三人的主张都是人性的自由和解放,三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是民主和科学,题干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中解放人们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
A:民族平等指的是一切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的平等,题干中没有涉及民族平等,A项不符合题意;
B:伦理纲常指的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题干中没有传统伦理纲常,B项不符合题意;
D: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题干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和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上海商人罢市,工人罢工,范围进一步扩大,这说明五四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B项符合题意;
A:五四运动并未结束北洋政府的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遭到了北洋政府的屠杀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新文化运动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与题干五四运动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工人数量”的变化可知,从1894年到1920年,中国的工人数量不断增加,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D项符合题意;
A: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与题干“1894年”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五四运动后,更多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但与题干反映的工人数量变化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反映的是工人数量的变化,无法得出是先进知识分子领导工人运动,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但是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C项符合题意;
A: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A项不符合题意;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B项不符合题意;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1)目的: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和掠夺东方财富。
(2)罪行: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3)实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4)特点:以蓄意挑起事端、发动侵略战争为主要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目的,凶狠残暴为其主要特征,等等。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保持掠夺东方财富的通道畅通,公然派出侵略军先后进犯中国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地区”可知,英国侵略军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和掠夺东方财富。
(2)根据材料二“英法联军纵兵抢掠”“为了掩盖抢劫罪行”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并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文化遗产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抢劫罪行”是指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3)根据材料三“1874年,日本出动军队侵略中国台湾,……1894年7月25日,日本偷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争”和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跻身于列强之列,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一系列战争,这反映的实质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4)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可从主要手段、目的、残暴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以蓄意挑起事端、发动侵略战争为主要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目的,凶狠残暴为其主要特征,等等。
故答案为:
(1)目的: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和掠夺东方财富。
(2)罪行: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3)实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4)特点:以蓄意挑起事端、发动侵略战争为主要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目的,凶狠残暴为其主要特征,等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目的:根据材料一“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保持掠夺东方财富的通道畅通,公然派出侵略军先后进犯中国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地区”可得出,英国侵略军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和掠夺东方财富。
(2)抢劫罪行:根据材料二“英法联军纵兵抢掠”和“为了掩盖抢劫罪行”并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并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文化遗产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抢劫罪行”是指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3)实质:根据材料三“1874年,日本出动军队侵略中国台湾,......1894年7月25日,日本偷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跻身于列强之列,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一系列战争,这反映的实质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答案来自原卷,本站保留建议)。
(4)特点: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可从主要手段、目的、残暴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以蓄意挑起事端、发动侵略战争为主要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目的,凶狠残暴为其主要特征,等等。
14.【答案】(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影响:使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得以迅速传播,促进了各种革命团体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政治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3)精神品质: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敢于为革命牺牲的斗争精神;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和结合所学可知,《革命军》、《警示钟》和《猛回头》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作,《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所以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通过著作救亡图存,宣扬革命思想。这些著作宣扬了革命思想,使得民众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容使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得以迅速传播,促进了各种革命团体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可知,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现民族主义,另一个是“创立民国”实现民权主义。
(3)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和上述问题,可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他们面对民族危机,敢于革命,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敢于为革命牺牲的斗争精神,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故答案为: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影响:使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得以迅速传播,促进了各种革命团体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政治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3)精神品质: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敢于为革命牺牲的斗争精神;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军》、《警示钟》和《猛回头》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作,《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所以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通过著作救亡图存,宣扬革命思想。
社会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著作宣扬了革命思想,使得民众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容使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得以迅速传播,促进了各种革命团体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政治主张:结合材料二“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可知,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现民族主义,另一个是“创立民国”实现民权主义。
(3)精神品质: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和上述问题,可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他们面对民族危机,敢于革命,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敢于为革命牺牲的斗争精神,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15.【答案】(1)社会群体:青年学生。
直接原因: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下联:铸青春梦,兴邦创业立潮头。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油画五四运动(1951年创作)”“照片五四运动(1919年拍摄)”和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青年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游行示威,因此社会群体是青年学生。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根据材料二“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可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根据材料三“使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可知,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角度进行分析,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符合五四运动的知识即可,可从兴邦创业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铸青春梦,兴邦创业立潮头。
故答案为:
(1)社会群体:青年学生。直接原因: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意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下联:铸青春梦,兴邦创业立潮头。
【点评】本题以三图文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社会群体:根据材料一“油画五四运动(1951年创作)”和“照片五四运动(1919年拍摄)”并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青年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游行示威,因此社会群体是青年学生。
直接原因: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性质: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伟大意义”: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根据材料二“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可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根据材料三“使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可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角度进行分析,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下联: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符合五四运动的知识即可,可从兴邦创业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铸青春梦,兴邦创业立潮头。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2024八上·廊坊期中)下面歌谣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面对列强侵略勇于抗争的史实。这一史实发生在(  )
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英夷(英国侵略者)犯粤(广东)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陈将军,有贤子;葛将军,有贤母。子随父死不顾身,母闻子死数点首。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英夷(英国侵略者)犯粤(广东)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和结合所学可知,这首诗中的三将军指的是陈联升、陈化成、葛云飞,是鸦片战争时期分别在广州、吴淞口、定海抗击英国侵略军而牺牲的爱国将领,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道光帝惊慌失措,以办理不善为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1841年秋,英军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挥旗督战,力竭牺牲,故题干所述史实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A项符合题意;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主凶是英法,帮凶美俄,与“英夷(英国侵略者)犯粤(广东)寇氛恶”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侵略中国的是日本,与题干中“英夷”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者有八国,与“英夷”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4八上·廊坊期中)太平天国武装力量先后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东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上述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特点是(  )
A.涉及范围广、影响大 B.得到农民大力支持
C.受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D.提倡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东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涉及范围非常广,影响力较大,A项符合题意;
B:题干仅涉及太平天国运动波及的范围,不能看出农民大力支持,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波及范围广,不能看出其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C项不符合题意;
D:《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但是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4八上·廊坊期中)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戊戌变法(  )
A.是在维新派推动下进行的 B.得到了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C.引起不同阶层的普遍反应 D.唤醒了各阶层的改革热情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传统官员——反对;光绪帝——支持;商人——支持;八旗兵——反对;旧读书人、农民——迷茫抗拒”可知,面对戊戌变法,不同阶层的态度不同,这组图片反映了戊戌变法引起不同阶层的普遍反应,C项符合题意;
A:题干反映了戊戌变法引起不同阶层的不同反映,没有体现是在维新派推动下进行的,A项不符合题意;
B:戊戌变法得到了各阶层的广泛支持与史实不符,戊戌变法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反对,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传统官员——反对;旧读书人、农民——迷茫抗拒”,戊戌变法没有唤醒了各阶层的改革热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4八上·廊坊期中)下面知识结构图有助于探究(  )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人民勇于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大事件
C.列强侵略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前后联系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结构图中“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该知识结构图有助于探究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A项符合题意;
B:题干反映的是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勇于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大事件无直接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
C:中国近代化探索是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题干并未体现出近代化探索的信息,因此列强侵略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前后联系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只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关,该选项对题干概括不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4八上·廊坊期中)孙中山早期从事武装反清活动,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他已成为颠覆封建政权、创建共和国家的一面旗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有进步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时代先锋。由此可知(  )
A.孙中山取得革命的胜利 B.孙中山成为公认的领袖
C.孙中山建立了革命政党 D.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孙中山……已成为颠覆封建政权、创建共和国家的一面旗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有进步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时代先锋”和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从事的武装反清活动和宣传的民主革命思想,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面旗帜和时代先锋,得到革命者的支持和拥护,说明孙中山已成为革命者公认的领袖,B项符合题意;
A:孙中山早期从事的武装反清活动没有取得胜利,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主要强调孙中山的领袖地位,没有涉及孙中山建立革命政党,C项不符合题意;
D: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三民主义,题干没有涉及,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4八上·廊坊期中)下面图表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史事
1911年10月—1912年 江西九江独立,江西军政府成立,中国同盟会员李烈钧任都督
1911年10月29日 山西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组成山西军政府
1911年10月30日 云南发动起义,组成云南军政府,蔡锷为都督
1911年11月9日 上海军政府成立
1911年12月21日 安徽军政府成立
A.腐朽的清政府的灭亡 B.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
C.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D.武昌起义产生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D项符合题意;
A: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A项不符合题意;
B: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B项不符合题意;
C: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但最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武昌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4八上·廊坊期中)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明确表示:“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这体现了孙中山主张(  )
A.君主立宪 B.主权在民 C.反帝爱国 D.反对割据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可知,中华民国是为全体国民而建立的,应该由人民来治理,表明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材料体现了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B项符合题意;
A: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A项不符合题意;
C:反帝指的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材料表明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没有体现反帝爱国,C项不符合题意;
D: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材料体现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没有体现孙中山主张反对割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4八上·廊坊期中)下面是一幅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此漫画主要反映的内容是(  )
A.军阀混战是为了夺取北京政权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各派军阀依仗武力,无视国法 D.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和结合所学可知,漫画中象征“军阀”的人在互相攻击,而“人民”却被踩在“军阀”的脚底下,由此可知,其反映出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的混战给人民大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D项符合题意;
A:军阀混战的主要目的是争夺地盘和权力,而不是单纯为了夺取北京政权,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北洋军阀”不能充分说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不符合题意;
C:“各派军阀依仗武力,无视国法”表述不准确,与漫画主题“为了争夺地盘,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洋军阀混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4八上·廊坊期中)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该“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鲁迅主张“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胡适主张“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
A.提倡民族平等 B.批判伦理纲常
C.呼吁人的解放 D.倡导文学革命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和结合所学可知,三人的主张都是人性的自由和解放,三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是民主和科学,题干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中解放人们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
A:民族平等指的是一切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的平等,题干中没有涉及民族平等,A项不符合题意;
B:伦理纲常指的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题干中没有传统伦理纲常,B项不符合题意;
D: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题干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八上·廊坊期中)1919年6月8日,上海淞沪护军使卢永祥致电北洋政府称:“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这说明五四运动(  )
A.结束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B.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C.遭到了北洋政府的屠杀 D.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和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上海商人罢市,工人罢工,范围进一步扩大,这说明五四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B项符合题意;
A:五四运动并未结束北洋政府的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遭到了北洋政府的屠杀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新文化运动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与题干五四运动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4八上·廊坊期中)下图内容是历史老师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时展示的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B.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C.先进知识分子领导工人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工人数量”的变化可知,从1894年到1920年,中国的工人数量不断增加,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D项符合题意;
A: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与题干“1894年”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五四运动后,更多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但与题干反映的工人数量变化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反映的是工人数量的变化,无法得出是先进知识分子领导工人运动,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4八上·廊坊期中)胡乔木同志曾说:“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但是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这一“伟大事变”(  )
A.使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B.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C.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但是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C项符合题意;
A: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A项不符合题意;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B项不符合题意;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八上·廊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保持掠夺东方财富的通道畅通,公然派出侵略军先后进犯中国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地区,并陈兵天津大沽口,威逼清政府妥协,最后在1842年夏闯进长江下游,从上海一直打到南京,迫使清政府无条件屈服投降。
材料二 英法联军纵兵抢掠,“纵情肆意,予取予携”,实在拿不走的东西,就百般毁坏。当时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称:“在场的每一个军人,都掠夺很多”……为了掩盖抢劫罪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德坤、宋俭《中国近代史纲要》(第2版)
材料三 1874年,日本出动军队侵略中国台湾,并于1879年吞并琉球,将其改为日本的冲绳县;1884年以后,日本为侵略中国和朝鲜开始进行海陆大扩军。1894年7月25日,日本偷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争。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侵略军侵略中国的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英法联军所犯的“抢劫罪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发动一系列侵略活动的实质。
(4)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特点。
【答案】(1)目的: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和掠夺东方财富。
(2)罪行: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3)实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4)特点:以蓄意挑起事端、发动侵略战争为主要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目的,凶狠残暴为其主要特征,等等。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保持掠夺东方财富的通道畅通,公然派出侵略军先后进犯中国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地区”可知,英国侵略军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和掠夺东方财富。
(2)根据材料二“英法联军纵兵抢掠”“为了掩盖抢劫罪行”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并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文化遗产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抢劫罪行”是指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3)根据材料三“1874年,日本出动军队侵略中国台湾,……1894年7月25日,日本偷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争”和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跻身于列强之列,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一系列战争,这反映的实质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4)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可从主要手段、目的、残暴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以蓄意挑起事端、发动侵略战争为主要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目的,凶狠残暴为其主要特征,等等。
故答案为:
(1)目的: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和掠夺东方财富。
(2)罪行: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3)实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4)特点:以蓄意挑起事端、发动侵略战争为主要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目的,凶狠残暴为其主要特征,等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目的:根据材料一“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保持掠夺东方财富的通道畅通,公然派出侵略军先后进犯中国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地区”可得出,英国侵略军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和掠夺东方财富。
(2)抢劫罪行:根据材料二“英法联军纵兵抢掠”和“为了掩盖抢劫罪行”并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并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文化遗产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抢劫罪行”是指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3)实质:根据材料三“1874年,日本出动军队侵略中国台湾,......1894年7月25日,日本偷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跻身于列强之列,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一系列战争,这反映的实质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答案来自原卷,本站保留建议)。
(4)特点: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可从主要手段、目的、残暴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以蓄意挑起事端、发动侵略战争为主要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目的,凶狠残暴为其主要特征,等等。
14.(2024八上·廊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编自中国同盟会誓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三部著作出现的时代背景,并简析这些著作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同盟会的政治主张。
(3)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和上述问题,概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
【答案】(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影响:使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得以迅速传播,促进了各种革命团体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政治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3)精神品质: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敢于为革命牺牲的斗争精神;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和结合所学可知,《革命军》、《警示钟》和《猛回头》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作,《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所以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通过著作救亡图存,宣扬革命思想。这些著作宣扬了革命思想,使得民众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容使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得以迅速传播,促进了各种革命团体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可知,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现民族主义,另一个是“创立民国”实现民权主义。
(3)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和上述问题,可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他们面对民族危机,敢于革命,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敢于为革命牺牲的斗争精神,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故答案为: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影响:使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得以迅速传播,促进了各种革命团体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政治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3)精神品质: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敢于为革命牺牲的斗争精神;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军》、《警示钟》和《猛回头》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作,《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所以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通过著作救亡图存,宣扬革命思想。
社会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著作宣扬了革命思想,使得民众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容使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得以迅速传播,促进了各种革命团体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政治主张:结合材料二“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可知,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现民族主义,另一个是“创立民国”实现民权主义。
(3)精神品质: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和上述问题,可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他们面对民族危机,敢于革命,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敢于为革命牺牲的斗争精神,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15.(2024八上·廊坊期中)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以下是同学们对“奔跑吧,红色少年”的项目式学习。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项目一 全新的视角】
材料一
【项目二 伟大的意义】
材料二
内容 伟大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那些对巴黎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
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五四运动的爆发,犹如一束闪电,一声惊雷,震撼了偌大的中国,使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面两幅作品中的人物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并指出这场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及其性质。
(2)五四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五四运动所体现的“伟大意义”。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有关五四运动的“对联”内容补充完整。
上联:怀赤子情,反帝爱国铭史册
下联:   
【答案】(1)社会群体:青年学生。
直接原因: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下联:铸青春梦,兴邦创业立潮头。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油画五四运动(1951年创作)”“照片五四运动(1919年拍摄)”和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青年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游行示威,因此社会群体是青年学生。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根据材料二“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可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根据材料三“使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可知,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角度进行分析,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符合五四运动的知识即可,可从兴邦创业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铸青春梦,兴邦创业立潮头。
故答案为:
(1)社会群体:青年学生。直接原因: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意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下联:铸青春梦,兴邦创业立潮头。
【点评】本题以三图文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社会群体:根据材料一“油画五四运动(1951年创作)”和“照片五四运动(1919年拍摄)”并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青年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游行示威,因此社会群体是青年学生。
直接原因: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性质: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伟大意义”: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根据材料二“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可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根据材料三“使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可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角度进行分析,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下联: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符合五四运动的知识即可,可从兴邦创业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铸青春梦,兴邦创业立潮头。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