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24七上·公安期末)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由如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北京人(  )
A.学会磨制石器 B.最早知道了使用火
C.懂得采集果实 D.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2.(2024七上·公安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的是(  )
A.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D.大禹治水像
3.(2024七上·公安期末)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今年又有重要收获,引起世人极大关注。如图是出土于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金面具,该面具是研究古蜀国文明的(  )
A.口述史料 B.实物史料 C.文献史料 D.影像史料
4.(2024七上·公安期末)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这反映了(  )
A.汉字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B.汉字是我国所有民族的文字
C.汉字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汉字是传达政令的唯一途径
5.(2024七上·公安期末)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区分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秦国在岷江上兴修的水利工程
B.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体工程
C.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D.为秦实现统一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6.(2024七上·公安期末)《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其中的“圣人”是指(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7.(2024七上·公安期末)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赵人”“燕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但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统一(  )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B.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
8.(2024七上·公安期末)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健全纪检监察制度是防止官吏贪污腐化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县令
9.(2024七上·公安期末)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0.(2024七上·公安期末)蔡伦被誉为“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国第一位伟大发明家”,是因为他(  )
A.发明造纸术 B.改进造纸工艺
C.发明印刷术 D.发明麻沸散
11.(2024七上·公安期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12.(2024七上·公安期末)北朝《齐民要术》提到的“胡物”有:胡饼、胡椒酒(荜拨酒)、胡饭、胡羹、羌煮等,中原地区的汉人也逐步采用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这表明(  )
A.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加强 B.胡汉之间的差别已消失
C.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先进 D.汉人开始接受胡人习俗
13.(2024七上·公安期末)我国历史上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到的地点是(  )
A.殷 B.洛邑 C.咸阳 D.洛阳
14.(2024七上·公安期末)“立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该诗中的人物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是(  )
A.《大明历》的创制 B.圆周率的计算
C.指南车的制造 D.千里船的制造
二、非选择题
15.(2024七上·公安期末)【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 夏朝形势图
图2
材料二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自《战国策》
(1)材料一中图1王朝的建立者是谁?从图1到图2,早期国家的地域扩大,为巩固疆土,图2王朝实行了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商周时期典型的文明成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源头活水”的来源。材料三中“诸侯畏惧”的原因是什么?
(3)综上所述,试归纳概括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16.(2024七上·公安期末)历史学家黄仁宇将秦汉时期称为中国的“第一帝国时代”。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
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陈寿《三国志》
材料三 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1)根据材料一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为巩固边疆而采取的措施。比较材料中秦、汉疆域图,指出西汉开始对哪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2)依据材料二司马迁《史记》中关于皇帝制度的描述,概述这一制度的特点。陈寿《三国志》中秦始皇“罢侯置守”指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归纳当时的汉王朝的盛世局面称什么?并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17.(2024七上·公安期末)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曹军官兵以为是来降的吴军,毫无防备。当来船离曹营不远时,突然同时点火,借着风力冲进曹营的船队,不仅烧毁了曹军船舰,还延及岸上营寨,烧死和落水的士兵无数。周瑜随即率领军队攻杀过来,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材料三 “孝文(帝)明知 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知道这一历史时期有哪些结束国家分裂、完成统一的朝代?材料二描述的是哪次战役?
(2)将材料三“ ”处(少数民族名称)补充完整。根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试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哪些历史发展趋势?
18.(2024七上·公安期末)【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汉一朝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集中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这些代表人物的许多活动及其成果,都是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巨大的、长久的影响。
——摘编自甘霖《变局》
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也接踵东来。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三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般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1)材料一图1、图2分别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哪两项措施?图3的货币叫什么名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出一例汉武帝时期在对外交流方面具有“开创性、集大成”特点的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北京人复原头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头像保留了猿的某些特点,头部仍然像猿,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没有明显下额,D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错误,北京人只学会打制石器;
B项说法错误,最早知道了使用火的是元谋人;
C项信息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使用的工具,由于北京人的工具太简单,为了生存,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已经学会种植水稻,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B正确;
北京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与材料不符,A错误;
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与材料不符,C错误;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河姆渡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看哪个符合长江流域即可得出答案。
3.【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是出土于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金面具,该面具是研究古蜀国文明的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B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实物史料,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答案】C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据题干“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可知通过统一的文字,中国被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说明汉字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汉字是联系中国大一统的纽带,并没有明确指出汉字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A错误;
汉字并不是我国所有民族的文字,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B错误;
汉字是传达政令的唯一途径说法过于绝对,虽然汉字在古代是传达政令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比如口头传达、其他文字等也可以传达政令,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汉字演变。解题方法:结合汉字的演变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历史叙述侧重于对过去事件的描述,而历史解释则侧重于对过去事件的原因、意义和因果关系的阐明。材料“为秦实现统一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强调了都江堰修建的意义是为秦实现统一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属于历史解释,D正确;
材料“秦国在岷江上兴修的水利工程”,侧重于历史叙述,强调了都江堰修建的位置,A错误;
材料“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体工程”,叙述的是都江堰工程的组成部分,是历史叙述,B错误;
材料“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强调了都江堰修建的人物,是历史叙述,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都江堰。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中都江堰的内容,看哪个解释正确即可。
6.【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弟子规”以《论语 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思想,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灌输了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B正确;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倡无为而治,A错误;
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人物,提倡“兼爱”“非攻”,C错误;
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孔子。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弟子规》中的圣人是谁即可。
7.【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赵人“燕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但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仍然留存了下来”可知,秦的统一实现了政治制度的统一性,还保留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D符合题意;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
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只强调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未说明文化影响,排除B;
秦朝统一未消除民族隔阂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御史大夫,C项符合题意;
A项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排除;
B项太尉管理军事,排除;
D项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确立中央集权制的有关知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主管行政,太尉负责军事,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百官。
9.【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可知,东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皇权。因此:
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的知识即可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蔡伦被誉为‘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国第一位伟大发明家’”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伦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B正确;
世界现存最早的纸是在今天甘肃天水放马滩上发现的西汉时期绘有地图的纸,A错误;
印刷术的发明是在唐朝时期的雕版印刷术,C错误;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造纸术。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蔡伦的功绩即可。
11.【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
A项台湾是清朝至今的称呼,不符合题意;
B项流求是隋朝、唐朝、宋朝时台湾的称呼,不符合题意;
C项夷洲是三国时期台湾的称呼,符合题意;
D项楼兰是西域古城遗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台湾问题。三国时,卫温率船队抵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
12.【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胡物’有:胡饼、胡椒酒(荜拨酒)、胡饭、胡羹、羌煮等,中原地区的汉人也逐步采用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和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的一些实物、生产技艺和习俗被汉人学习和采用,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A正确;
胡汉之间的差别已消失,不符合史实,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胡汉生活方式上的交流,不能得出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先进,C错误;
材料体现汉人接受胡人习俗,但不能体现“开始”接受,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魏晋南北朝科技。解题方法:依据选项内容再结合所学分析题干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3.【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到的地点是洛阳,D正确;
殷是商朝都城,A错误;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B错误;
咸阳是秦朝都城,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4.【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立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可知,该诗中的人物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是圆周率的计算。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一成就比欧洲早近千年,B正确;
《大明历》是祖冲之创制的立法,与圆周率的计算无关,A错误;
指南车是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装置,与题意不符,C错误;
祖冲之发明的千里船是一种新型的水上交通工具,与材料主旨不符,D错误。
【点评】本题考点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中的科技成就,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5.【答案】(1)建立者:禹;
制度:分封制;
文明成果:青铜器、甲骨文等。
(2)来源:诸子百家学说。
原因: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3)地位: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1)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的王朝是夏朝。夏王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开启了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西周。西周为巩固疆土,建立了分封制度,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以巩固西周的统治。
文明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典型的文明成果有:青铜器、甲骨文等。
(2)来源:根据材料信息“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可知“源头活水”的来源是诸子百家学说。
原因:根据材料三“兵革大强”可知,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所以使“诸侯畏惧”的原因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3)地位: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角度进行回答。
【点评】本题考点是夏朝建立、百家争鸣、西周分封制。解题方法:(1)建立者:结合所学分析夏王朝的建立者。制度:结合地图中的国都分析该国家,即可得出该制度。文明成果:结合所学分析商周时期的文明成果即可。
(2)来源: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原因: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即可。
(3)地位:结合所学分析夏商周时期带来的影响即可。
(1)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的王朝是夏朝。夏王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开启了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西周。西周为巩固疆土,建立了分封制度,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以巩固西周的统治。
文明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典型的文明成果有:青铜器、甲骨文等。
(2)来源:根据材料信息“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可知“源头活水”的来源是诸子百家学说。
原因:根据材料三“兵革大强”可知,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所以使“诸侯畏惧”的原因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3)地位: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角度进行回答。
16.【答案】(1)措施:修筑长城;
地区:西域
(2)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罢侯置守:实行郡县制
(3)局面:文景之治;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措施:根据图1 秦朝形势图可知,秦统一后,为巩固边疆而采取的措施是修筑长城。
地区:观察图1 秦朝形势图和图2西汉形势图可知,西汉开始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2)特点:根据材料二“命为“制”,令为“诏””“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皇权至高无上;根据材料二“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皇位世袭。
罢侯置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虽地方的管理,废除了原来的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因此“罢侯置守”指实行郡县制。
(3)局面:根据材料三“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可知是文景之治。
特征: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西汉文景之治。解题方法:(1)措施:依据问题再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形势图即可。地区:结合所学对比秦汉形势图,看西汉把哪个地区第一次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中。
(2)特点: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命为‘制’,令为‘诏’‘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再结合所学分析中央集权的措施即可。“罢侯置守”: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
(3)局面: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再结合关键词“汉言文景”进行分析即可。特征:结合所学分析文景之治的影响即可。
(1)措施:根据图1 秦朝形势图可知,秦统一后,为巩固边疆而采取的措施是修筑长城。
地区:观察图1 秦朝形势图和图2西汉形势图可知,西汉开始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2)特点:根据材料二“命为“制”,令为“诏””“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皇权至高无上;根据材料二“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皇位世袭。
罢侯置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虽地方的管理,废除了原来的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因此“罢侯置守”指实行郡县制。
(3)局面:根据材料三“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可知是文景之治。
特征: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17.【答案】(1)秦、西晋、隋;
战争:赤壁之战。
(2)少数民族名称:鲜卑族;
原因: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
(3)趋势:民族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国鼎立;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西晋的兴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朝代:根据材料一的时间轴可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结束四分五裂的状态,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战役:根据材料二“借着风力冲进曹营的船队,不仅烧毁了曹军船舰,还延及岸上营寨,烧死和落水的士兵无数。周瑜随即率领军队攻杀过来,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和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周瑜采纳黄盖建议用火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2)民族:根据材料三“孝文(帝)……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是鲜卑族政权,故“ ”处填鲜卑。
原因:根据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可知,要提升自己的统治力;根据材料三“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可知,深受汉族文化吸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可知,要改变鲜卑落后面貌。
(3)趋势:从材料一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并立、到材料二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再到材料三北方人口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民族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点是西晋建立、秦朝建立、隋朝建立、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题方法:(1)依据问题再结合所学分析时间轴即可。战争:依据材料中人物曹操再结合所学分析史料即可。
(2)民族:依据史料人物孝文帝再结合所学分析与孝文帝有关改革,然后与史料对比即可。原因:结合北魏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3)趋势:结合魏晋南北朝的当时社会背景即可得出趋势。
(1)朝代:根据材料一的时间轴可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结束四分五裂的状态,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战役:根据材料二“借着风力冲进曹营的船队,不仅烧毁了曹军船舰,还延及岸上营寨,烧死和落水的士兵无数。周瑜随即率领军队攻杀过来,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和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周瑜采纳黄盖建议用火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2)民族:根据材料三“孝文(帝)……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是鲜卑族政权,故“ ”处填鲜卑。
原因:根据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可知,要提升自己的统治力;根据材料三“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可知,深受汉族文化吸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可知,要改变鲜卑落后面貌。
(3)趋势:从材料一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并立、到材料二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再到材料三北方人口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民族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18.【答案】(1)两项措施:图1是统一货币;图2是统一度量衡。
图3 :圆形方孔半两钱。
(2)代表人物:张骞。
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江南相对安定;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水热资源丰富;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的政策;政治中心的南移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
(1)两项措施:据图1可知,图1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据图2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铜权,即图2是统一度量衡。
图3: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所以,图3的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2)代表人物: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在对外交流方面具有“开创性、集大成”特点的代表人物是张骞,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意义:据材料“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也接踵东来”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原因: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般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政局、劳动力、自然条件、统治者、政治中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江南相对安定;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水热资源丰富;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的政策;政治中心的南移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等。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解题方法:(1)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图片信息中具体事物的名称即可得出答案。
(2)代表人物: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时期对外交流方面的代表人物。意义: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即可。
(3)原因: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般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再结合所学南北地区的社会现状即可得出答案。
(1)两项措施:据图1可知,图1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据图2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铜权,即图2是统一度量衡。
图3: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所以,图3的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2)代表人物: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在对外交流方面具有“开创性、集大成”特点的代表人物是张骞,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意义:据材料“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也接踵东来”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原因: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般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政局、劳动力、自然条件、统治者、政治中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江南相对安定;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水热资源丰富;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的政策;政治中心的南移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等。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24七上·公安期末)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由如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北京人(  )
A.学会磨制石器 B.最早知道了使用火
C.懂得采集果实 D.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北京人复原头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头像保留了猿的某些特点,头部仍然像猿,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没有明显下额,D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错误,北京人只学会打制石器;
B项说法错误,最早知道了使用火的是元谋人;
C项信息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使用的工具,由于北京人的工具太简单,为了生存,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2.(2024七上·公安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的是(  )
A.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D.大禹治水像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已经学会种植水稻,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B正确;
北京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与材料不符,A错误;
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与材料不符,C错误;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河姆渡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看哪个符合长江流域即可得出答案。
3.(2024七上·公安期末)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今年又有重要收获,引起世人极大关注。如图是出土于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金面具,该面具是研究古蜀国文明的(  )
A.口述史料 B.实物史料 C.文献史料 D.影像史料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是出土于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金面具,该面具是研究古蜀国文明的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B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实物史料,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2024七上·公安期末)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这反映了(  )
A.汉字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B.汉字是我国所有民族的文字
C.汉字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汉字是传达政令的唯一途径
【答案】C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据题干“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可知通过统一的文字,中国被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说明汉字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汉字是联系中国大一统的纽带,并没有明确指出汉字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A错误;
汉字并不是我国所有民族的文字,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B错误;
汉字是传达政令的唯一途径说法过于绝对,虽然汉字在古代是传达政令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比如口头传达、其他文字等也可以传达政令,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汉字演变。解题方法:结合汉字的演变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5.(2024七上·公安期末)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区分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秦国在岷江上兴修的水利工程
B.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体工程
C.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D.为秦实现统一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历史叙述侧重于对过去事件的描述,而历史解释则侧重于对过去事件的原因、意义和因果关系的阐明。材料“为秦实现统一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强调了都江堰修建的意义是为秦实现统一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属于历史解释,D正确;
材料“秦国在岷江上兴修的水利工程”,侧重于历史叙述,强调了都江堰修建的位置,A错误;
材料“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体工程”,叙述的是都江堰工程的组成部分,是历史叙述,B错误;
材料“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强调了都江堰修建的人物,是历史叙述,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都江堰。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中都江堰的内容,看哪个解释正确即可。
6.(2024七上·公安期末)《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其中的“圣人”是指(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弟子规”以《论语 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思想,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灌输了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B正确;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倡无为而治,A错误;
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人物,提倡“兼爱”“非攻”,C错误;
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孔子。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弟子规》中的圣人是谁即可。
7.(2024七上·公安期末)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赵人”“燕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但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统一(  )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B.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赵人“燕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但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仍然留存了下来”可知,秦的统一实现了政治制度的统一性,还保留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D符合题意;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
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只强调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未说明文化影响,排除B;
秦朝统一未消除民族隔阂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2024七上·公安期末)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健全纪检监察制度是防止官吏贪污腐化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县令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御史大夫,C项符合题意;
A项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排除;
B项太尉管理军事,排除;
D项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确立中央集权制的有关知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主管行政,太尉负责军事,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百官。
9.(2024七上·公安期末)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可知,东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皇权。因此:
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的知识即可作答。
10.(2024七上·公安期末)蔡伦被誉为“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国第一位伟大发明家”,是因为他(  )
A.发明造纸术 B.改进造纸工艺
C.发明印刷术 D.发明麻沸散
【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蔡伦被誉为‘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国第一位伟大发明家’”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伦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B正确;
世界现存最早的纸是在今天甘肃天水放马滩上发现的西汉时期绘有地图的纸,A错误;
印刷术的发明是在唐朝时期的雕版印刷术,C错误;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造纸术。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蔡伦的功绩即可。
11.(2024七上·公安期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
A项台湾是清朝至今的称呼,不符合题意;
B项流求是隋朝、唐朝、宋朝时台湾的称呼,不符合题意;
C项夷洲是三国时期台湾的称呼,符合题意;
D项楼兰是西域古城遗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台湾问题。三国时,卫温率船队抵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
12.(2024七上·公安期末)北朝《齐民要术》提到的“胡物”有:胡饼、胡椒酒(荜拨酒)、胡饭、胡羹、羌煮等,中原地区的汉人也逐步采用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这表明(  )
A.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加强 B.胡汉之间的差别已消失
C.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先进 D.汉人开始接受胡人习俗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胡物’有:胡饼、胡椒酒(荜拨酒)、胡饭、胡羹、羌煮等,中原地区的汉人也逐步采用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和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的一些实物、生产技艺和习俗被汉人学习和采用,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A正确;
胡汉之间的差别已消失,不符合史实,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胡汉生活方式上的交流,不能得出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先进,C错误;
材料体现汉人接受胡人习俗,但不能体现“开始”接受,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魏晋南北朝科技。解题方法:依据选项内容再结合所学分析题干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3.(2024七上·公安期末)我国历史上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到的地点是(  )
A.殷 B.洛邑 C.咸阳 D.洛阳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到的地点是洛阳,D正确;
殷是商朝都城,A错误;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B错误;
咸阳是秦朝都城,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4.(2024七上·公安期末)“立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该诗中的人物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是(  )
A.《大明历》的创制 B.圆周率的计算
C.指南车的制造 D.千里船的制造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立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可知,该诗中的人物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是圆周率的计算。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一成就比欧洲早近千年,B正确;
《大明历》是祖冲之创制的立法,与圆周率的计算无关,A错误;
指南车是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装置,与题意不符,C错误;
祖冲之发明的千里船是一种新型的水上交通工具,与材料主旨不符,D错误。
【点评】本题考点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中的科技成就,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二、非选择题
15.(2024七上·公安期末)【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 夏朝形势图
图2
材料二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自《战国策》
(1)材料一中图1王朝的建立者是谁?从图1到图2,早期国家的地域扩大,为巩固疆土,图2王朝实行了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商周时期典型的文明成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源头活水”的来源。材料三中“诸侯畏惧”的原因是什么?
(3)综上所述,试归纳概括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答案】(1)建立者:禹;
制度:分封制;
文明成果:青铜器、甲骨文等。
(2)来源:诸子百家学说。
原因: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3)地位: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1)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的王朝是夏朝。夏王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开启了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西周。西周为巩固疆土,建立了分封制度,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以巩固西周的统治。
文明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典型的文明成果有:青铜器、甲骨文等。
(2)来源:根据材料信息“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可知“源头活水”的来源是诸子百家学说。
原因:根据材料三“兵革大强”可知,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所以使“诸侯畏惧”的原因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3)地位: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角度进行回答。
【点评】本题考点是夏朝建立、百家争鸣、西周分封制。解题方法:(1)建立者:结合所学分析夏王朝的建立者。制度:结合地图中的国都分析该国家,即可得出该制度。文明成果:结合所学分析商周时期的文明成果即可。
(2)来源: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原因: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即可。
(3)地位:结合所学分析夏商周时期带来的影响即可。
(1)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的王朝是夏朝。夏王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开启了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西周。西周为巩固疆土,建立了分封制度,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以巩固西周的统治。
文明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典型的文明成果有:青铜器、甲骨文等。
(2)来源:根据材料信息“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可知“源头活水”的来源是诸子百家学说。
原因:根据材料三“兵革大强”可知,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所以使“诸侯畏惧”的原因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3)地位: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角度进行回答。
16.(2024七上·公安期末)历史学家黄仁宇将秦汉时期称为中国的“第一帝国时代”。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
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陈寿《三国志》
材料三 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1)根据材料一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为巩固边疆而采取的措施。比较材料中秦、汉疆域图,指出西汉开始对哪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2)依据材料二司马迁《史记》中关于皇帝制度的描述,概述这一制度的特点。陈寿《三国志》中秦始皇“罢侯置守”指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归纳当时的汉王朝的盛世局面称什么?并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1)措施:修筑长城;
地区:西域
(2)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罢侯置守:实行郡县制
(3)局面:文景之治;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措施:根据图1 秦朝形势图可知,秦统一后,为巩固边疆而采取的措施是修筑长城。
地区:观察图1 秦朝形势图和图2西汉形势图可知,西汉开始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2)特点:根据材料二“命为“制”,令为“诏””“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皇权至高无上;根据材料二“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皇位世袭。
罢侯置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虽地方的管理,废除了原来的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因此“罢侯置守”指实行郡县制。
(3)局面:根据材料三“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可知是文景之治。
特征: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西汉文景之治。解题方法:(1)措施:依据问题再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形势图即可。地区:结合所学对比秦汉形势图,看西汉把哪个地区第一次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中。
(2)特点: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命为‘制’,令为‘诏’‘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再结合所学分析中央集权的措施即可。“罢侯置守”: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
(3)局面: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再结合关键词“汉言文景”进行分析即可。特征:结合所学分析文景之治的影响即可。
(1)措施:根据图1 秦朝形势图可知,秦统一后,为巩固边疆而采取的措施是修筑长城。
地区:观察图1 秦朝形势图和图2西汉形势图可知,西汉开始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2)特点:根据材料二“命为“制”,令为“诏””“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皇权至高无上;根据材料二“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皇位世袭。
罢侯置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虽地方的管理,废除了原来的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因此“罢侯置守”指实行郡县制。
(3)局面:根据材料三“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可知是文景之治。
特征: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17.(2024七上·公安期末)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曹军官兵以为是来降的吴军,毫无防备。当来船离曹营不远时,突然同时点火,借着风力冲进曹营的船队,不仅烧毁了曹军船舰,还延及岸上营寨,烧死和落水的士兵无数。周瑜随即率领军队攻杀过来,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材料三 “孝文(帝)明知 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知道这一历史时期有哪些结束国家分裂、完成统一的朝代?材料二描述的是哪次战役?
(2)将材料三“ ”处(少数民族名称)补充完整。根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试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哪些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1)秦、西晋、隋;
战争:赤壁之战。
(2)少数民族名称:鲜卑族;
原因: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
(3)趋势:民族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国鼎立;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西晋的兴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朝代:根据材料一的时间轴可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结束四分五裂的状态,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战役:根据材料二“借着风力冲进曹营的船队,不仅烧毁了曹军船舰,还延及岸上营寨,烧死和落水的士兵无数。周瑜随即率领军队攻杀过来,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和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周瑜采纳黄盖建议用火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2)民族:根据材料三“孝文(帝)……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是鲜卑族政权,故“ ”处填鲜卑。
原因:根据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可知,要提升自己的统治力;根据材料三“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可知,深受汉族文化吸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可知,要改变鲜卑落后面貌。
(3)趋势:从材料一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并立、到材料二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再到材料三北方人口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民族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点是西晋建立、秦朝建立、隋朝建立、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题方法:(1)依据问题再结合所学分析时间轴即可。战争:依据材料中人物曹操再结合所学分析史料即可。
(2)民族:依据史料人物孝文帝再结合所学分析与孝文帝有关改革,然后与史料对比即可。原因:结合北魏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3)趋势:结合魏晋南北朝的当时社会背景即可得出趋势。
(1)朝代:根据材料一的时间轴可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结束四分五裂的状态,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战役:根据材料二“借着风力冲进曹营的船队,不仅烧毁了曹军船舰,还延及岸上营寨,烧死和落水的士兵无数。周瑜随即率领军队攻杀过来,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和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周瑜采纳黄盖建议用火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2)民族:根据材料三“孝文(帝)……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是鲜卑族政权,故“ ”处填鲜卑。
原因:根据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可知,要提升自己的统治力;根据材料三“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可知,深受汉族文化吸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可知,要改变鲜卑落后面貌。
(3)趋势:从材料一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并立、到材料二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再到材料三北方人口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民族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18.(2024七上·公安期末)【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汉一朝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集中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这些代表人物的许多活动及其成果,都是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巨大的、长久的影响。
——摘编自甘霖《变局》
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也接踵东来。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三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般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1)材料一图1、图2分别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哪两项措施?图3的货币叫什么名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出一例汉武帝时期在对外交流方面具有“开创性、集大成”特点的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两项措施:图1是统一货币;图2是统一度量衡。
图3 :圆形方孔半两钱。
(2)代表人物:张骞。
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江南相对安定;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水热资源丰富;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的政策;政治中心的南移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
(1)两项措施:据图1可知,图1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据图2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铜权,即图2是统一度量衡。
图3: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所以,图3的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2)代表人物: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在对外交流方面具有“开创性、集大成”特点的代表人物是张骞,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意义:据材料“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也接踵东来”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原因: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般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政局、劳动力、自然条件、统治者、政治中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江南相对安定;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水热资源丰富;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的政策;政治中心的南移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等。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解题方法:(1)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图片信息中具体事物的名称即可得出答案。
(2)代表人物: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时期对外交流方面的代表人物。意义: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即可。
(3)原因: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般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再结合所学南北地区的社会现状即可得出答案。
(1)两项措施:据图1可知,图1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据图2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铜权,即图2是统一度量衡。
图3: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所以,图3的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2)代表人物: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在对外交流方面具有“开创性、集大成”特点的代表人物是张骞,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意义:据材料“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也接踵东来”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原因: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般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政局、劳动力、自然条件、统治者、政治中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江南相对安定;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水热资源丰富;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的政策;政治中心的南移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