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校联考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
1-5CBCDD 6-10DCCBA 11-12DB
13.(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诉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写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也得分。)
地位: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写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
点也得分。)
(2) 表现: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创办学校;组织工会;出版刊物等。(任写一个即可。)
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
合起来。
(3)意义:国内: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
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等。(回答 1点,意
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国际: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
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等。(回答 1点,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4.(1)原因:清朝大臣没有尽心尽力办事;清朝缺乏忠诚贤良有智慧的大臣。
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
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等。
(2)变化:由赞赏转为蔑视,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侵略方式
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3)条约:《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感悟:我们应拥有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意识和决心,增强民
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维护祖国统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少年强则国强,吾
辈更当自强不息等。(言之有理即可。)
15.(1)类型:军事企业。表现:开通到西洋的航路;旱灾时,运粮赈灾;战争之时,运送
兵勇。
(2)目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或号召变法图强、宣传改良救国)
名称: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3)具体表现:终结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封建社会的陋习被废除
{#{QQABAYwEogigAAJAAAgCQQVwCEAQkhCCAYgGQFAAIAAACRFABCA=}#}
16.
{#{QQABAYwEogigAAJAAAgCQQVwCEAQkhCCAYgGQFAAIAAACRFABCA=}#}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十一月联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档案是第一手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一份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展示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某不平等条约的签字页,上面书有“大清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和“大英一千八百六十年十月二十四日”的字样。下列史实与这份档案紧密相关的是( )
A.中国被迫接受协定关税及开放五口通商 B.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C.西方传教士可到中国租买土地兴建教堂 D.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2."鸦片战争中国若干权益的丧失,不完全是外国侵略者的强制掠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主动奉送。"这说明( )
A.清政府主动求和使中国丧失全部主权 B.腐朽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C.外国侵略不能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内外交困是中国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3.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B.1856年,英法联合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D.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4.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取胜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随后帝国主义列强就发出了“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由欧洲有关的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的声明。他们不仅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而且以做中国债主,夺取路权、矿权和开办工厂等方式,在中国投资,扩大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势力。以上材料说明( )
A.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腹地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5.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见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而列强之见及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材料中“拳民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
A.“平均地权” B.“实业救国” C.“自强求富” D.“扶清灭洋”
7.下面所示是1842年至1901年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三项条约,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A.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
B.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发展历程
8.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该挽联是写给谁的?( )
A.邓世昌 B.谭嗣同 C.孙中山 D.张自忠
9.近代中国有报刊登载了一篇“特约通讯”,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由该标题可知( )
A.爱国浪潮已遍及全国 B.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0.“这场战争是在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场战争是(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11.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 )
A.清朝统治根基的动摇 B.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
C.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 D.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2.1924年1月,孙中山说:“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堪一日。”造成辛亥革命后十三年来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B.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混战
C.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D.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
二、非选择题(13题9分,14题9分,15题8分,16题1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1)(3分)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和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主要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摘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3分)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有哪些?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什么条件?
材料三:历史证明,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蓝本”无法在中国“复制”。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3)(3分)根据材料三,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至少各回答1点。)根据所学回答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
14.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以“近代中国的沉沦”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尽管战争的结局是残酷的,但道光帝并没有作深刻的自我反省,仍是一如既往的将一切责任卸于下属。……他在内心中认定战败的原因在于这批奴才未能实心实力办事,“天朝”的厄运在于缺乏忠贤智良之臣。
——摘自《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引发日清战争。日本获胜,使日本国民对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一种新型的近代清国观开始形成,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从此,日本对邻国开始盛气凌人了。
——摘自《明治维新的国度》
材料三 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结果赔偿巨款,京津一带驻兵,形同异域,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割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的精神。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1)(4分)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光帝认为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2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清战争”使日本国民心理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方式发生的变化。
(3)(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再陷”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哪一条约?简述这一条约签订的影响。
(4)(1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面对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悟?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称:“该局(轮船招商局)船不时驶往东南两洋,今且骎骎(qinqin,迅速)开始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承达赈粮,源源接济,救活无数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询于时事大局有裨。”
——摘编自朱萌贵《朱萌贵论招商局》
材料二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在康有为等人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三 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彻底终结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这是一次强有力的社会变革,不仅建立了新制度,而且形成了新社会。封建社会的陋习被废除:剪辫易服,废缠足,举行新式婚礼,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更新的表现。因此,辛亥革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张一诺《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看改良与革命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1)(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图片企业的类型。根据材料一文字所述,概括轮船招商局有益于“时事大局”的表现有哪些?
(2)(2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发表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请写出此次变法的名称。
(3)(3分)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促进“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6.(10分)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深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人开始从不同层面进行探索和变革。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近代中国探索与变革”为主题的探究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探索与变革大事件
历史事件 代表人物 内容或影响
洋务运动 李鸿章 该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工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兴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客观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学的传播和科技人才的培养都起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戊戌变法 康有为 1895康有为联络到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机会,讨论上书请愿,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该事件史称“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辛亥革命 孙中山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民主共和新时代,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响亮地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激励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的道路。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表述成文,不少于80字)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3校联考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