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练习(三)
七年级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煽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B.开始种植农作物
C.会使用磨制石器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2.下面三幅图所示为河姆渡遗址的一组文物。据此可知,河姆渡人当时
A.已经能制作精美的瓷器B.已经从事原始农耕和畜牧
C.依靠狩猎采集获取食物D.是世界最早饲养猪的居民
3.列表法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小夏同学通过列表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掘的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进行了归纳总结。根据如下知识简表可以研究
A.古代历史遗存分布 B.中华文明的起源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 D.部落联盟的形成
4.据《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 人,皆举亲也。”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是
A.诸侯承担的义务 B.实行分封制的原因C.分封的主要对象 D.分封制的消极影响
5.《史记 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 政由方伯。”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百家争鸣思想变革C.中央集权制度创新 D.铁犁牛耕生产发展
6.中国古代文献对于“公元前431年”有以下不同的记录方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据此推断当时
A.形成了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 B.百家争鸣,文化多元
C.形成了统一纪年的历史观念 D.诸侯割据,王室衰微
7.下表所示的内容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主张。他们的共同点是
A.代表下层百姓利益 B.要求实现富国强兵C.希望解决社会问题 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8.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哪一部千古传诵的抒情长 诗代表作,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A.《春秋》 B.《黄帝内经》 C.《诗经》 D.《离骚》
9.《编年纪》是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之一,书写时间为秦王政二
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它以年份为线索,完整地记录 了主
人公“喜”的一生。根据右图所示秦简记录内容, “喜”参加
的战争
A.为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B.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
C.使匈奴无力与秦朝对抗 D.推翻了秦朝的封建统治
10.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阶级的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大泽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彰显了独特的作用。大泽乡起义的独特作用是
A.使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B.掀起中国首次农民起义
C.提出明确的口号 D.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11.《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 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严刑峻法 B.横征暴敛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
12.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在中央设立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事务,在郡县设立盐、铁官负责盐铁的产销。民众若私自煮盐铸铁,则要受到钛左趾(在脚趾挂铁钳)的处罚。盐铁专卖制度旨在
A.打击不法商贩 B.增加财政收入 C.推动盐铁生产D.削弱王国势力
13.说唱俑又叫书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反映了民间生活气息,与右图相对应的盛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4.《汉书 地理志》篇末记载了一条汉朝通往西方的海路。这条海路是重要的,尤其在 陆上丝绸之路不通的时候。公元166年,罗马使节访问东汉就是从海路来的。这表明
A.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之间开始有了直接的往来
B.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地位已经超越了陆路
C.汉代的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之间互为补充
D.国力不断增强是汉代对外联系加强的经济基础
15.汉代之前私人书信为数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简牍珍贵且笨重,不便于书写递送,汉代以后私人书信的数量有了大的飞跃。促使这一改变的原因是
A.交通的改善 B.造纸术的改进 C.家书的出现 D.百姓频繁迁徙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大题,其中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10分,19题15分,共45分)
16.多元学史 文明溯源。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10分)
【项目名称】学史方法 史料探析
【项目目标】通过借助各种类型的史料,开展探寻学史方法的活动,初步学会从多种渠 道获取历史信息,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
【项目任务】
任务一:一组同学以“考古鉴史 析文明密码”为主题,精选了部分文物,.制作了下面 的研学记录卡,准备设计文物名片。
(1)请你仿照下面给出的示例,从图二、图四文物中任选一件设计文物名片,并写出你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及认识。(7分)
名称:玉琮 时间:新石器时代地点:长江流域良渚古城 文物信息:从艺术价值来看,形制独特、神人兽面纹饰精美,体现了新石器时代良渚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图腾崇拜;从科技价值来看,切割、钻孔、抛光技术展示了良渚时期高超的玉器加工技术;从历史价值来看,用于祭祀的礼器,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是研究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史料。
任务二:二组同学以“读图学史 知历史趋势”为主题,搜集了如下历史地图,准备制 作历史地图集,开展图说历史活动。
(2)根据图一信息,补全①处形势图名称。从图一到图二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
1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
(1)老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子的政治主张。材料一文字体现了韩非的哪一治国思想? (3分)
材料二:孔子将体育视为一种礼仪活动,……而古代教育中宣扬的体育思想以及提倡 的体育活动则是孔子实施“仁”教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把教育者变成理想的“明君臣 之义”、“明长幼之序”的“仁”人.
——摘编自于修涛《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体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的体育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教育主张。(3分)
材料三: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首先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其次,与当时的政治格局分不开,各国诸侯没以行政命令形式推行或压制某种学说,各家各派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最后,由于周王室的衰微,一批为王室服务的学者失去了官方的身份,变成了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智者。这样一个智者阶层的形成,也是造就黄金时代的条件之一。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一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4分)
18. “大一统”观念是中国自西周以来立国的基本观念之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 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 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材料二: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 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大一统” 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
——摘编自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材料四: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 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雇域 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将四土四国之地“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的是 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有何意义? (2分)
(2)依据材料二图1指出秦始皇建立了什么制度?在地方上秦朝实行什么制度?产生 了怎样的深远的影响?据图2指出能直接体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文化的一统”、“政治的一统” 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4)依据材料四,归纳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所产生的影响。(2分)
19.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刘老师组织了以“寻找历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应任务。(15分)
【阅读书籍——解析历史密码】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两本书籍 的历史价值。(4分)
【观察地图——探寻历史交流】
(2)根据图文信息,归纳出这条“商贸大道”开通的意义。(3分)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 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造纸、凿井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 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雄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摘自万翰等编著《世界五千年》
【解析人物——感悟历史厚重】
(3)阅读下面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人物及事迹,自拟观点,依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
材料杰出人物与其创新成就
序号 人物 事迹
1 李冰 因势利导修筑都江堰建千秋功绩。
2 商鞅 废井田奖励耕战增强秦国国力。
3 汉武帝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并实行盐铁专卖。
4 张仲景 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第二中学校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12月阶段性练习(三)历史试卷(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