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古田一中2024-2025 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共 48 分
1 .下图是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重要遗存分布图。这种布局 ( )
A . 折射出浓厚的祖先崇拜 B . 体现了中央集权初步形成
C . 蕴含着皇权至上的理念 D . 反映了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2 .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 42 年),光武帝刘秀“罢州牧置刺史 ”,刺史基本恢复了监 察官职能;中平五年(188 年),为镇压人民反抗,汉灵帝“罢刺史置州牧 ”,刺史 又转变为拥有军政大权的州牧。刺史职能的转变表明 ( )
A . 官吏设置注重实用性 B . 监察体系走向成熟
C . 汉代王国问题未解决 D . 地方监察力度加强
3 .《周礼》中有“八辟 ”丽邦法之说。“八辟 ”,即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时至魏明帝太和三年(229 年),陈群、刘劭等人将汉代的律、令、比进行增损厘改, 删去其中不合时宜的条款,并首次将“八议 ”载入律文,对上述八类人在犯罪时赋 予宽免的特权。此举旨在 ( )
A . 适应门阀士族统治需要 B . 加强官方意识形态推广
C . 维护周礼中的等级秩序 D . 明确封建法典篇章结构
4.“镇 ”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 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 ”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 ”。到明代中叶
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 代以后镇的发展 ( )
A .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 .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 .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 .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5 . 明初,开始出现刻印解析传统绘画技艺的图谱,例如《绘事指蒙》载有“(衣服褶 皱的)描法古今—十八等 ”。明中期,进一步出现了包含权威艺术品版本的木刻图谱, 以便于复制者和收藏家识别真伪。伴随印刷图谱的广泛流行,名画家的作品被大量 仿制。上述现象表明明代( )
A. 西学东渐带来西方绘画新知识 B. 市民文化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C. 艺术领域受到商业发展的冲击 D. 印刷技术进步促进艺术创新
6 .表 1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年平均粮食总量与粮农人数(部分)
时间 粮食总产量(万斤) 粮农人数(万人)
乾隆中期 28907438 4108 .1
乾隆晚期 28615198 .5 6025 .1
嘉庆中期 30129882 7029 .3
表 1 说明,当时中国 ( )
A .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 B .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C .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D .经济作物影响粮食产量
7 .近代中国长期以白银为主要计价单位,但国际市场的银价却极不稳定。如图是学者 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 1840——1948》对 1890——1936 年国际银价、 汇率及国外物价指数走势的分析。这种银价的波动 ( )
国际银价、汇率及国外物价指数的长期走势
注:白银在国外的购买力=美国批发物价指数/银价指数 指数均以 1926 年为 100
A .整体上有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导致中国的民族工业长期缺乏资本支撑
C .加速了欧美国家金本位体制的崩溃 D 便利了列强卷土重来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8 .据近代地方史学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记载:“在官之人皆以今日为民国四年 之元旦,而民间不知也,即知之者亦不以为意,甚至有诅咒者,谓不顺舆情耳。”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 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C . 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D . 革命派与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
9 .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指出,绝对不许重复1931~1934年对 资产阶级经济成分所采取的政策——过高的劳动条件,过高的所得税率,不以公私 兼顾、劳资两利为目标,而以片面的所谓劳动者福利为目标。这旨在 ( )
A .明确党的阶级属性 B .转移党的工作重心
C .保障解放战争胜利 D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10 .下表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大事记。这一系列活动表明当时中 国 ( )
时间 事件
1953 年 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4 年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年 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64 年 与法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与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大国
1965 年 周恩来应邀参加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十周年庆祝活动
A . 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B . 致力于解决国际性事务
C . 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 . 外交政策出现调整态势
11 .表 3 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的四次创业潮,据此可知 ( )
时间 创业主体 创业背景 创业者平均年龄 创业代表/企业
1979—1988 年 知青、待业人群、 乡镇企业农民 “个体户 ”政策 出台 30 岁以下 年广久“瓜子 大王 ”
1992—1997 年 公务员、复员军 人 国企改制;公司 法出台 30—40 岁 俞敏洪“新东 方 ”
1997—2006 年 “海归 ” 互联网技术发展 30 岁左右 马云“ 阿里巴 巴 ”
2014 年至今 社会各界人士 鼓励“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20—40 岁 程维“滴滴”
表 3
A . 都以民生行业为主 B . 创业年龄总体上升
C . 产业转型趋势明显 D . 学历门槛不断提高
12 .希腊史诗《田功农时》引用了当时流行的寓言“老鹰和夜莺 ”,老鹰抓住夜莺,飞 向云端,夜莺悲鸣,老鹰说:“谁要是反抗强者,那真是愚夫,因为他不能作主宰, 却只有受苦忍辱 ”。从中可见当时的希腊 ( )
A . 民主制度逐渐完善 B . 民主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C . 开展对外殖民活动 D .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烈
13 .11 世纪,诺曼人入侵欧洲后对旧有的土木城堡进行了改造,用砖石垒成墙壁,并对 塔楼进行加固。12 世纪,城堡结构日益复杂多样,相继发明了闸门、堞眼、嘹望塔、
护城河等,城墙也开始增高加厚。欧洲城堡的发展缘于 ( )
A . 有限王权弊端不断凸显 B . 城市经济水平持续增长
C . 政治权力的分散与斗争 D . 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14 .1669 年,国际贸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 1800 盏街灯,由 100 名 城市点灯人负责运营。该市还雇佣 150 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逻。造访该城的来 客纷纷注意到这里少有犯罪和骚乱。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
中。17 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据此可推断 ( )
A . 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 B . 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
C .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D . 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5 .下图所示漫画题为《不会被传染!》,画中左边床上
的人说:“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我们是分床睡的。”
右边床上的人依次得了“斯大林瘙痒症 ”“希特勒 炎症 ”“闪电战瘟疫 ”“纳粹发热病 ”“法西斯流感 ”。 该漫画说明 ( )
A . 经济危机使欧洲各国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B . 二战初期美国仍受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 C .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的重大转折点 D . 二战以后以美苏为首两大阵营冷战对峙
16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起,非洲经济转入停滞和低潮时期,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年平 均增长率从 60 年代的 4.7%下降到 70 年代的 2.7%,80 年代又下降到 1.4%,被称为 “失去发展的 10 年 ”。许多内陆国家还长期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 ( )
A . 传统历史文化的束缚 B . 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
C . 历史上遭遇殖民掠夺 D . 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
何武断剑
西汉后期,沛县有富豪,家财三千万。正妻及女儿不贤,仅有幼子系庶出。富豪病 重,恐死后必争财,在族人见证下立遗嘱,云:“悉以财属女,但以一剑与男,年十五 以付之。”儿长大后,女不肯与剑,乃告官。司空何武将财产全部判予儿子,理由是: 剑,有决断事务之意;富豪遗嘱暗指儿子在十五岁时应接管家族家产。
——摘编自【汉】应劭:《风俗通义校注》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何武断剑 ”。
18 .关于 1919 年 5 月 4 日的那个下午,在次日的各大报刊报道中,许多细节有不同程 度的出入与情感表达,耐人寻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 分)
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学生之反抗,无意中将宅内电 灯碰破,遂至宅内起火。
图 2 :1919 年 5 月 5 日北京《京报》之学生界之大风潮》
时正下午四钟,且见火焰腾腾,从曹宅屋顶而出。起火原因如何,言人人殊,尚 难确悉。……至六时许,火光始息,学生仍将整列散归,而警察乃下手拿人。
图 3 : 1919 年 5 月 5 北京《晨报》之《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
群众因搜索曹氏未得,其中暴烈份子逐举火焚房。当时火焰冲空,人生鼎沸,曹 氏邻舍家家闭门,恐惧不堪。
图 4 :1919 年 5 月 5 日北京《顺天时报》(日本汉文报纸)之《北京学生大骚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份报道关于“起火原因 ”的差异,并说明新闻报 道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 分) 材料一
1871 年, 日本政府正式推行“废藩置县 ”政策,颁布《户籍法》,次年进行首次全 国户口调查,开始编制全国性户籍。《户籍法》规定“户籍旧习错综复杂,在于按照族 属而不按地域编制,虽有遗漏而不便检查。此度编制之法采用臣民同等,华族、士族、 卒族、神官、僧侣乃至平民,均按照地域编之 ”,“以其居住之地专收无遗漏为宗旨 ”,“根
据各地方的土地的基本情况划分区域,以区为单位,各区设户长掌握其辖区内户数,人 员生死出入等详细情况 ”。居住在同一地的家族全体成员为一“户 ”,“户主、直系长辈、 户主配偶、直系晚辈、旁系亲属均须记录在册 ”。户主是家族之长,一户之主,家族成 员按照尊卑、男女、长幼顺序记载,无论入籍、除籍、转籍均需户主申报。
——摘编自王鹏飞《近代日本户籍制度的建立与变迁》
材料二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形成。……改革开 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城镇化发展,国家开始了户籍制度改革历程。1984 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规定农民可以自理口粮进集镇落 户,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1997 年,国务院批转公 安部意见通知,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 办理城镇常住户口。2012 年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 指出,要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 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摘编自李丹阳《新中国70 年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演变历程、逻辑与趋向》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日本近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对其简要评价。(10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的变革趋势及其意义。(10 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户籍制度的认识。(4 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以《20 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为题,研究中国 百年的整体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录如下:
《20 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
请参照上述研究思路,任选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世纪,另拟标题,设计目录,并 简要概述设计理由。(要求;标题明确,设计合理,阐释充分,逻辑严密)高三历史月考3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8分 。
1. DAADC 6.ABBCD 11.CDCAB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8分)
“何武断剑”是汉代涉及财产继承和遗嘱执行的法律案例。(2分)
该案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尊重遗嘱的法律效力,以经断案,体现了一定的法律智慧。但从法律角度来看,判决也存在争议,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断,忽视了女子的财产继承权。(4分)
这一案例对于我们了解汉代法律制度和社会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分)
(注:如学生答到男女地位不平等、血缘嫡庶、礼法合一、儒家思想(贤、孝)的影响等方面亦可给分)
(8分)
差异:《京报》认为是无意碰破电灯导致起火;《晨报》认为起火原因说法不一,难以 确认;《顺天时报》认为是学生放火烧房。(3分)
价值:新闻报道属于研究历史的一手史料,蕴含一定的史料价值;(2分)但由于新闻报道会受到政治时局、编写者的立场、报道的角度、新闻本身的时效属性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需要与国内外其他相关记载相佐证。(3分)
19.(24分)
(1)特点:以地域为基础编制户籍;户籍人口的身份平等;以户为单位,户主权力大。(1点2分,答3点得5分)
评价:建立了近代户籍制度,破除了传统的封建等级;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对人口的控制管理;户籍制度带有浓厚的封建家长制色彩。(1点2分,答3点得5分)
(2)趋势:国家放松对人口流动的控制;缩小农村与城市户口的差异。(每点2分,共4分)
意义:推进了改革开放进程,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每点2分,共6分)
(3)认识:户籍制度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户籍制度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调整。(每点2分,共4分)
20.(12分)
示例一:《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2分)
(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高潮的来临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
(四)海外殖民扩张:英法殖民活动(4分)
设计理由:该目录紧扣“扩张”这一时代特征展开研究(1分)分别对18世纪的欧洲的思想发展、制度扩张经济发展、殖民扩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阐述,(3分)以全面、清晰例证“扩张”是横向辐射且纵向贯穿百年的突出时代特征。(2分)
示例二:《20世纪的世界一一动荡与调整的时代》(2分)
(一)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与调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崩溃: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设计理由:该目录紧扣“动荡与调整”进行设计,(1分)分类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殖民体系三大部分,有利于把握20世纪不同国家的探索与发展,(3分)从不同视角审视20世纪的历史,从而对百年世界的整体特征绘出准确而生动的画像。(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