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强化练习题--全书综合测评(一)(含解析)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全书综合测评(一)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当思想家认识到“天道远,人道迩”的时候,也就把天和人分离开来,达到了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主宰自身命运的初步自觉。材料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
A.重视以人为本  B.崇尚天人合一
C.追求家国情怀  D.主张和而不同
2.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并强调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天下风调雨顺即表明皇帝贤明,灾害频繁则是上天在向皇帝示警。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意图是(  )
A.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B.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C.探讨王朝兴衰的根源  D.希望君主实行“仁政”
3.高丽学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高丽史·成宗世家》载:“九年秋九月丙子,教曰:凡理国家,必先务本,务本莫过于孝。”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B.朝鲜典章制度仿效中国
C.朝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4.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百科全书派认为,自儒家学派出现后,主导中国人思维的便是文人团体所宣传的无神论学说,这些文人把世间万象归因于自然,世界起源于“混沌”,物质的基础是“理”“气”“太极”。百科全书派的上述言论意在(  )
A.传播儒家的理性精神  B.借助中华文化抨击教权主义
C.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D.肯定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5.尼罗河的特产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纸,成为古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秆或木棒在泥版上刻画楔形文字。这说明(  )
A.各大古文明都发明了独特文字
B.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C.地中海沿岸各文明间交流广泛
D.古代文明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6.9世纪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日本绘画艺术的这一发展历程实质上反映了(  )
A.市民阶层文化的高涨  B.资产阶级的艺术追求
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7.中世纪罗马教廷认为,水会携带疾病进入人体,禁止民众沐浴。而同时期的拜占庭人却推崇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养生观,保留了沐浴的传统,认为每天洗两三次澡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据此可知,拜占庭(  )
A.教会权威服务于民众健康  B.医疗能力领先于同期西欧
C.医学理论承袭于古典文明  D.社会习俗受制于神秘主义
8.公元300—600年,中国与罗马都面临相似的历史境遇。在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五大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在罗马,西哥特、东哥特、汪达尔、勃艮第、法兰克、伦巴第等日耳曼部落潮水般地一波波入侵,建起了一个个“蛮族王国”。这次游牧部落的大迁徙(  )
A.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B.传播了近代欧洲文明的火种
C.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促进了欧亚古典文明的复兴
9.1880—1930年,从美国返回欧洲的移民总数约为400万人,占同期美国接纳的欧洲移民总数的30%~40%。有资料显示,1860—1930年,芬兰到美国的移民总数为38万人,其中约有20%最终返回了芬兰。对于此移民回潮,合理的解释是(  )
A.美国的种族歧视  B.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遭受破坏
C.欧美文化的冲突  D.工业化导致非技术用工需求减少
10.鸦片战争前,出国华工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的,人数较少,规模很小,目的地主要是东南亚一带。鸦片战争后至民国初期,出国华工在七百万人以上,且分散在世界各地。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对中国疯狂地倾销商品  
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最低廉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出国合法化  
D.中国沿海剩余劳动力增多
11.1964年,新加坡提出“居者有其屋”计划,由政府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公共住房(即组屋)。20世纪70年代,政府规定:不同族群在房屋配额上按比例随机抽签获得组屋。1989年颁布的《民族融合政策》中规定,组屋必须按照各种族人口比例设定。这些举措(  )
A.意在消除族群间的差异  B.增强了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认同
C.清除了殖民主义的影响  D.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多元文化
12.下图为敦煌唐墓出土的砖刻《胡人引驼图》影印图。图中胡人穿波斯装,一手执缰引驼,一手拄手杖跋涉。类似内容的砖刻在唐墓多有发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
A.波斯服装流行民间  B.中国瓷器畅销于欧洲
C.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D.敦煌成为工商业市镇
13.19世纪20年代以后,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是以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下午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之后,晚饭推迟到了19点以后。这主要反映了 (  )
A.工业化时代奢靡风气的盛行  B.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C.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增加  D.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14.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埃及进行改革,那些能够教授希腊语文的教师、希腊传统竞技体育教练、狄奥尼索斯(希腊诸神之一)节日演员等享有一定特权,其中有能者包括埃及人、犹太人等甚至跃升为国家重臣。这表明改革(  )
A.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  B.消除了帝国民族隔阂
C.拓展了人才选拔途径  D.推动了“希腊化”进程
15.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南山有碑刻题记28件,部分碑文记载了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基本情况。由此可知,该文化遗产(  )
A.蕴含史料价值  B.激扬家国情怀
C.观赏价值突出  D.碑刻类型丰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传教士的科技译述(1584—1790年)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总数 百分比(%)
数学 — 16 4 20 14.6
天文 — 83 6 89 65
物理 — 6 — 6 4.4
地质 — 3 — 3 2.2
生物医学 — 8 — 8 5.8
军事科学 — 8 — 8 5.8
杂录 1 2 — 3 2.2
总计 1 126 10 137 100
——摘编自《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掺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此时,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陈季同以欧洲人的写作风格,写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等书,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并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之间的异同。辜鸿铭着手翻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史革新《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的外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有何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东学西传”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 并指出其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墨子: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材料二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
——摘编自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材料三 传统中华文化共同体近代以来的深刻裂变,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开始的。在作为《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陈独秀高调揭示新文化六大纲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大纲领,无一不是以近代西方为坐标;无一不是将近代西方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泛滥、工业文明的确立而产生的部分观念与制度,视为中国必须原封不动照样复制的目标模式。
——整理自姜义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百年裂变与重建》
(1)概括材料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所学,从国家治理角度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请分别指出日本和英国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茶文化。(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指出新文化运动初期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4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关于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变迁的观点。
论点提炼 史实说明
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海上航线 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由中国主导变为欧洲主导 明中叶以前,中国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
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掠夺之路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中国与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先后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给亚非拉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
由稀有物品交换为主到各种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古代海上商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奇珍异兽及丝绸、瓷器、香料等;新航路开辟后,各种商品、文化、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9.(14分)【地图革新与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70年,在安特卫普首次出现了名为《地球大观》的地图集。其作品利用大量航海日志与地图资料,采用统一的投影法、比例尺和“一图配一文”规则,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荷兰人很快效仿这种制图和商业模式,阿姆斯特丹成为后起的行业中心,“地图集”作为一种新型出版物开始流行起来。1594年,法国人莫里斯·布格罗出版了一部国家地图集《法兰西大观》,收录了18幅王国地图,将古代高卢的疆域同当下法兰西的领土对应起来。波旁王朝也在边境省份任命了多位“国王工程师”直接负责地形的勘测,并且配备了专门的地图绘制人员。他们走遍了王国的疆域,绘制了可以准确定位的地图,还形成了许多文字报告和图集。
——摘编自于京东《地图上的“国家”:西方政治史
研究中的地理学叙事及其变迁》
  材料二 清末以降,采用西方印刷技术的新式地图,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出版救国”的重要媒介。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开始涉足地图出版领域,特别是伴随“癸卯学制”的颁行,为配合中小学“最新教科书”的编辑与发行,相继译印《西洋历史地图》《瀛寰全图》《万国舆图》等教学地图,颇受当时中小学教材市场的欢迎。同时,感于“日俄开战,于我国关系甚大”,于1904年出版发行了《最新满洲朝鲜地图》,成为清末较有代表性的时务地图。
——摘编自李鹏《清末民国商务印书馆地图出版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6世纪后期荷兰、法国“地图集”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初新式地图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作用。(6分)
答案与解析
1.A 2.D 3.A 4.B 5.B 6.A 7.C 8.A
9.D 10.C 11.D 12.C 13.B 14.D 15.A
1.A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将天道和人分离,注重对人本身的认识,反映了重视以人为本,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将天和人分离开来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人的重视,没有涉及对国家的情感,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和而不同,排除D项。
2.D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一方面神化了君主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强调天子应遵循天意实行仁政,D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排除A项;“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思想的内容,不是意图,排除B项;探讨王朝兴衰的根源也不是这一思想的主要意图,排除C项。
3.A 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是中国儒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可得出中国的儒学影响了高丽文化,A项正确。
4.B 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和教权的思想解放运动,法国百科全书派宣扬主导中国人思维的是儒家的无神论学说,意在借助中华文化抨击教权主义,B正确;中国传统儒学为启蒙运动学者们提供了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神权的锐利武器,但材料中百科全书派意在借助中华文化抨击教权主义,而非传播儒家的理性精神、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及肯定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排除A、C、D。
5.B 古代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下,采用不同的书写材料,说明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古代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文字,不能说明“各大古文明”都发明了文字,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明交流,也体现不出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C、D两项。
6.A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浮世绘表现的是民间生活,体现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A项正确。17世纪,日本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排除B项;大和绘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 ,但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明治维新实行文明开化,时间不符,排除D项。
7.C 拜占庭人推崇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养生观,保留了沐浴的传统,说明拜占庭的医学理论承袭于希腊古典文明,C项正确。“教会权威服务于民众健康”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仅凭是否保持沐浴传统一项做法,无法判断拜占庭与中古西欧整体医疗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拜占庭人的沐浴观念是科学的,并不是神秘主义的体现,排除D项。
8.A 根据“在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五大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游牧民族南下灭亡了西晋,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根据“在罗马”“建起了一个个‘蛮族王国’”可知,民族的迁徙同样改变了西欧的政治格局,A项正确。材料不仅涉及欧洲,还有亚洲,排除B项;这一时期东西方均处于分裂状态,排除C项;材料中游牧部落的入侵破坏了欧洲古典文明,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移民回流主要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因为机器的逐渐普及,非技术用工减少,产生移民回潮,D项正确。美国的种族歧视主要针对的是非洲裔黑人,而不是欧洲白人,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使美国遭受破坏,排除B项;美国文化以欧洲文化为主,两者冲突不大,排除C项。
10.C 鸦片战争后,出国华工人数明显增多,主要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招工出洋,使华工出国合法化,C项正确;列强对中国疯狂地倾销商品与华工出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不是华工出国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沿海剩余劳动力增多并非列强欺骗、掠卖中国劳动力、导致大批华工出国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可知,组屋按照各种族人口比例设定,这样可以形成不同种族人共同居住的状态,从而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多元文化,D项正确;族群间的差异是始终存在的,不可能消除,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加坡,而不是整个东南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殖民主义,而是强调多元文化的形成,排除C项。
12.C 材料中的墓画反映的是唐朝时期胡人同中原地区的往来,即陆上丝绸之路畅通,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波斯装流行民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运输的商品类型,排除B项;敦煌是贸易中转地,并非工商业市镇,排除D项。
13.B 据材料可以看出,19世纪20年代以后,英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下午茶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也有一定变化,说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人生活习惯的变化,不能得出奢靡风气的盛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英国人生活习惯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变化,排除C项;仅从生活习惯的变化,无法得出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
14.D 据材料可知,托勒密埃及的改革提倡希腊文化,提升了希腊文化的地位,这有利于推广希腊文化、推动托勒密埃及的希腊化进程,D项正确。提倡希腊文化能够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但重用埃及人、犹太人却没有这一作用,排除A项;“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改革的主观目的并非拓展人才选拔途径,而是提升希腊文化的地位,排除C项。
15.A 据材料可知,大足石刻中的部分碑文,对于研究蒙古军队与南宋的军事斗争状况和社会影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A项正确;材料与激扬家国情怀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该文化遗产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材料“南山有碑刻题记28件”,并没有说明其内容,无法得知这些碑刻的类型是否丰富,排除D项。
16.答案 (1)特点:传播知识种类众多;传播内容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传播人员以西方传教士为主。(6分)
(2)背景: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见。(4分)
影响:有助于打破“东学西传”长期被外国人垄断的局面,开辟了中国人自己向域外介绍祖国学术文化的崭新道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改变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偏见。(4分)
解析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得出答案。据表格中的数学、天文、物理、地质、生物医学、军事科学、杂录可知,传播知识种类众多,传播内容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传播主体是西方来华传教士。
(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可知,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据材料“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掺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可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初期,东学西传一直由外国来华传教士垄断,慢慢地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可见他们的努力有助于打破东学西传长期被外国人垄断的局面,开辟了中国人自己向域外介绍祖国学术文化的崭新道路。据材料“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可知,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努力翻译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有助于改变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偏见。
17.答案 (1)内涵: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和而不同;家国情怀;崇德尚贤。(4分)
价值:维护着国家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3分)
(2)特点:向中国周边国家传播为主,中国茶文化与周边国家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本土特色。(2分)
新文化: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2分)
(3)潮流: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价值目标:科学与民主。(4分)
18.答案 论题一:丝绸之路推动地区文明进程。(2分)
阐述:丝绸之路开通后,其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远销中亚、西亚、欧洲,中亚和欧洲等地的商品和物种也传到中国。同时,中原的文化传入西域,西域文化也大量流入中原。例如,西域音乐对唐朝及以后的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杂技在中原有悠久的历史,在吸收了西域的杂技后,更加丰富多彩,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西域艺术通过佛教艺术在中原开花结果,佛教的石窟、造像、壁画等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果,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大大地推动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8分)
总而言之,古代丝绸之路是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之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2分)
论题二:中西方选择了不同的对外贸易方式。(2分)
阐述:中国古代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开展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不仅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也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中国的丝绸、绫、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西亚和欧洲,西域的玉石、汗血马、石榴等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这种友好贸易对各国人民都是有益的。西方对外贸易则以侵略掠夺为主要方式。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欺诈贸易,在亚非拉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亚非拉地区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掠夺贸易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却导致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之后,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西方国家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迫使全世界为西方开放市场。如鸦片战争,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等。(8分)
总而言之,由于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的不同,东西方对外贸易采取了和平和侵略两种不同的方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2分)
19.答案 (1)背景:地理大发现;贸易、殖民与海外探险的兴起;新型印刷技术的使用;商业模式的革新;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一点2分,四点8分)
(2)作用:推动国民教育的发展;拓展民众世界视野;激发国民爱国精神;承担了知识传播与文化启蒙的功能;推动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一点2分,三点6分)
解析 (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在安特卫普首次出现了名为《地球大观》的地图集。其作品利用大量航海日志与地图资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地理大发现,贸易、殖民与海外探险的兴起。据材料“荷兰人很快效仿这种制图和商业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型印刷技术的使用、商业模式的革新。结合16世纪西欧的时代背景可知,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相继译印《西洋历史地图》《瀛寰全图》《万国舆图》等教学地图,颇受当时中小学教材市场的欢迎”和所学可知,推动国民教育的发展,拓展民众世界视野;据材料“感于‘日俄开战,于我国关系甚大’,于1904年出版发行了《最新满洲朝鲜地图》”和所学可知,激发国民爱国精神;据材料“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出版救国’的重要媒介”和所学可知,承担了知识传播与文化启蒙功能,推动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强化练习题--全书综合测评(一)(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