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第一中学2024-2025上学期七年级阶段练习(三)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练习(三)
七年级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2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6分 。
1.若要了解北京人使用火的情况,最可信的证据是
A.远古传说 B.史料记载 C.考古发现 D.影视作品
2.歌谣“古木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3.文字出现以前,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讲述着他们前辈的故事,逐渐形成了传说,传说难免有神秘的色彩。这表明传说
A.包含一定的历史信息 B.是真正的历史
C.将英雄人物彻底神话 D.无研究的价值
4.图1纪念币中的人物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
A.炎黄子孙
B.人文初祖
C.万世师表
D.千古一帝
5.图2中的三字经反映了
A.夏商的更替
B.秦汉的兴亡
C.两晋的交替
D.三国的建立
6.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其年代可表述为
A.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 B.公元前11世纪50年代
C.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D.公元前10世纪50年代
7.图3可以直接印证商代
A.社会政治状况
B.军事发展趋势
C.思想开放程度
D.青铜工艺水平
8.它为殷商流传之书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它”指的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9.图4文物可以佐证战国时期
A.经济繁荣
B.社会稳定
C.政治清明
D.战争频繁
10.商鞅在秦国推出一道法令:“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这一法令可以概括为
A.统一度量衡 B.奖励军功 C.废除贵族特权 D.鼓励耕织
11.图5所示内容体现了
A.仁者爱人主张
B.以法治国理念
C.以德治国方略
D.辩证法的思想
12.农历一月在古时本来叫“政月”,秦朝为避始皇名讳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zhēng”了。这体现了
A.皇位世袭 B.以民为本 C.皇帝独尊 D.中央集权
13.图6所示措施的直接作用是有利于
A.政令统一 B.文化交流 C.经济发展 D.疆域巩固
14.《秦汉史》载:“尽废封建而行郡县,实自始皇始耳。”材料反映秦朝
A.削弱了王室的权力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设立中央政府机构 D.消除了区域的差异
15.“揭竿斩木”用以形容人民起义,这一成语典故源于
A.国人暴动 B.大泽乡起义 C.楚汉之争 D.黄巾起义
16.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农业)”的建议,提倡
A.以农为本 B.勤俭治国 C.以德化民 D. 以法治国
17.图7是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了禅让制度 B.采取王位世袭制
C.武力平定诸侯之乱 D.采纳“推恩”建议
18.漫画能够直观形象地反映历史现象。对图8的历史现象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9.“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君主专制,思想禁锢 B.对外交往,互通有无
C.盐铁官营,统一货币 D.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0.图9中执政官服饰的面料,
在当时的运输路线是
A.长安→朝鲜半岛→天竺→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安息→大秦
C.广州→甘肃临洮→新疆→罗马
D.广州→朝鲜半岛→印度→罗马
21.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前往西域
B.西汉政府设置机构管理西域地区
C.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D.西域的核桃、葡萄等物品传入了中原
22.图10“M”处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A.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印证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加强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说明海南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23.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五禽戏”。这表明他重视
A.辨症施治 B.生态保护 C.养生保健 D.药典编撰
24.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历史巨著,被后人誉为“史界太祖,中国通史之创造者”的历史人物是
A.司马迁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25.俗语“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反映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26.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A.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B.铁器时代,文明初现
C.四海毕至,天下一统 D.政权分立,民不聊生
27.“这是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军事战役,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这叙述了赤壁之战的
A.原因 B.目的 C.经过 D.影响
28.图示法能够将复杂的历史知识构建成相对简明的知识体系。图11反映了公元229年政治形势的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44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据图12判断,与其相关的人物是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光武帝
图12习题,你选择了正确选项C。请观察该题,提取至少两个信息且结合其反映的史实,说服选择了其余选项的同学。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材料中可佐证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的是A;可佐证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的是B。(填写图的序号,错选、多选不得分)(2分)
材料二
大盂鼎(国家博物馆藏)为西周早期文物,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
西周大盂鼎及铭文拓片(局部) 周康王册命盂(诸侯)说: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祖的显要职位,你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要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 ——铭文内容摘编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所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概括这一制度下“盂”要承担的义务。(6分)
材料三
图16居延汉简 图17错金铁书刀(东汉) 图18旱滩坡带字纸(东汉)
1930年发现于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居延地区。出土简牍共三大批次,大多是记录兵器及屯军用品的文书。 书刀(汉代的文房重宝之一,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汉人称书刀)常与笔砚简牍等文房用具同时出土。 旱滩坡带字纸是最早的文书用植物纤维纸,说明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为纸张取代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开辟了道路。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联系图16,推测图17在当时的用途,并谈谈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4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各类货币的流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进入战国以后,随着疆界的变迁、人员的流动,以及经济、文化、贸易往来的频繁和地域的扩大,各国之间的钱币多有交叉、混用,因此出现了很多跨区域的钱币。战国后期,刀币、布币流通区域出现重合,楚国既铸造传统的蚁鼻钱也铸造来自北方的布币。
——摘编自陈隆文《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货币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写出图19所属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的原因。(6分)(注:史料类型分为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综合上述材料,得出一个历史认识。(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20至图23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练习( 三)
七年级 历史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出卷人:林秀琴 审卷人:谢祖富 刘志丽
一、选择题:本题共 28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C B A B A C D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D C C B B A D D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选项 C A C A A C D B
二、非选择题:共 4题,共 44分。
29.(8分)
从图中董仲舒、“罢黜百家 ,尊崇儒术”,得知汉武帝为了稳固统治,接受他的
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思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图中(公
元前 179-前 104)可知这个时间属于西汉时期,而各选项中只有汉武帝是西汉皇帝。
(能从材料中找出有效信息进行合理说明即可得分,一条信息得 2分,两条得 4分,每
条信息进行说明得 2分,两条信息都进行了说明得 4分,共 8分,)
30.(12分)
(1)A:图 13(1 分) B:图 14(1分)
(2)制度:分封制(2分)
义务: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协助周王治民治疆土;管理土地和民众;向周王朝进献贡
赋;其军队要服从调遣。(任答两点即可,4分)
(3)用途:人们在竹木简上书写时发生错误,需要用书刀将原字从简上削去,重新写。
(在竹木简上刻字、修整竹木简、切割捆扎竹木简的绳索等)(2分)
意义:原料易找,价格便宜,便于推广;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便于书写记录;
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2分,任答一点即可)
31.(12分)
(1)变化:货币数量增加;各种货币流通区出现重合;货币铸造地点增多;地域扩展。(2
分,答出一点即可)
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商
业活动逐渐活跃;各国力图拓展疆域,战争不断。(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
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
(2)史料类型:实物史料(2分)
原因: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打击诸侯
王、商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4分;答出两点即可)
(3)认识:小钱币,大历史;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2分,答出一点即可;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
32.(12分)
【答案】【示例一】图片序号:图 20、图 22。(2分)
观点:古代杰出的建筑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2分)
论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带领人民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集防洪、灌溉、水运于一
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组,它使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2200 年来,一
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造福千秋。秦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秦始皇派
兵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促进了水路交通的
发展。为了抵御匈奴,他又征发大量民力修筑长城,使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得
到进一步巩固。(6分)
结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民族,人民创造了辉
煌灿烂的历史。(2分)
【示例二】
图片序号:图 21、图 23。(2分)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了历史发展。(2分)
论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
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
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同时,丝绸之路也成为古代东西方交往的
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秦
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6分)
结论:杰出的人物顺应时代需要,勇于担当责任,推行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
历史的发展。(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第一中学2024-2025上学期七年级阶段练习(三)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