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五中高2024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
第1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3.对下列材料理解合理的是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古有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史记,孔子世家》
秦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旨守、尉杂烧之
汉 汉武帝时《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成为《五经》之一
A.西周以诗为考查官员政绩的依据
B.孔子整理《诗》的目的是为“复礼”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4.史载曹丕幼时,“尝从(曹)洪贷绢百匹,洪不称意”,遂“常恨之”。历史学家陶元珍指出,曹丕“贷绢百匹,非欲悉以制衣,盖欲以绢市易他物耳”。这反映出
A.魏国严峻的经济形势 B.曹氏家族的权势之争.
C.实物货币的流通状况 D.纺织业发展比较迅速
5.除尊孔外,北魏孝文帝还诏祀尧、舜、禹及周文王,诏修尧、舜、禹庙;又祭汉高祖,又遣使祭东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又遣使祭泰山及华山等。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
A.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B.传播儒家礼制文化
C.彰显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 D.推动鲜卑民族汉化
6.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
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 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
7.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8.王安石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无作好,天作恶,无偏无觉,无反无侧”。人也同本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要反映了王安石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
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
9.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10.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认识反映了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11.据研究,19世纪上半叶,江南的地权相对集中,此后一段时期,一些府县地权趋于分散。例如1888年,有报道称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大部分土地掌握在个体小农手中。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西方列强入侵 B.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
C.太平天国运动 D.农村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
12.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13.1941年蒋介石在其著作中指出“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意图是
A.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B.增强民族凝聚力
C.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厉行文化专制
14.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15.1928年,国民政府通过《海关进口税则》,把进口货物分为七类,其税率为7.5%-27.5%不等;1931年1月,又把进口货物分为十二类,最高税率提高到50%;1933年更是把最高税率提高到80%关税也由1913年占财政总收入的21%,上升到1931年的51%。这表明当时
A.列强扩大商品输出以抢占国内市场 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C.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D.关税自主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16.1941-1943年的三年中,在陕甘宁边区,农民所交的公粮占其总收获量分别是1941年13.58%,1942年11.4%,1943年不足9%。从1943年起,边区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这得益于
A.工农民主政权的巩固 B.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C.土地改革运动的推行 D.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第11卷(非选择题共 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各自提出鲜明主张,可谓各有千秋且相互“争鸣”,儒家秉持积极入世之态度,而道家则力主出世。在对待民众欲望方面,四家亦有所“争”。法家与儒家、道家不同,并不主张寡欲或无欲,而是承认人的欲望,提出“设民所欲,以求其功”。韩非更是对儒家的“德政”和“仁政”予以批评。墨家同样对儒家的一些主张提出批评,成为孔子思想的反对者。道家则兼采儒、墨两家之长,同时又对其进行批评。
-摘编自张俊、苏莎《由“乱”而进于“平”,由“争”而趋于“鸣”一对“百家争鸣”的一点思考》
材料二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书,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要求限期交出并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以法为师。
-据司马迁《史记》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说明该历史现象的成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朝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转变,并分析这种转变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近代民族觉醒
材料一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材料二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也不分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以至海外侨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不仅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保证。
-摘编自《人民日报》2005年8月1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的依据。(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意义。(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 上中(仁 人) 上下(智 人) 中上 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愚人)
尧、舜周文王 孔子 孟子屈原 荀子 子贡范蠡 廉颇 老子商鞅 韩非 齐桓公吕不 韦荆轲 秦始皇李 斯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
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泸县五中高2024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C C D D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B B C D
17.(1)历史现象:百家争鸣;诸子学说相互交融。成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为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纷纷寻求治国之策,这为不同思想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试图影响现实政治,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鼓励不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2)重大转变:从百家争鸣转变为思想文化专制,以法为师。影响:统一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严重压制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摧残了文化,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激发了民众的不满情绪,为秦朝的速亡埋下了隐患。
18.(1)原因:19世纪世界末20世纪初,列强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不断壮大;随着西方先进技术、制度、思想的传入,先进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2)依据: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激发了全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自觉性,唤醒了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民族意识,是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3)意义:凝聚了全民族的抗战力量,促进了全民族抗战的形成,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力的支援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19.示例:看法:《古今人表》体现了历史人物观
东汉史学家班固《古今人表》以表”为载体“古今”为时空界定“人”是主体。按照人物的德、智、功全方面综合评价的标准把众多的人物分为三等九品,优劣评价寄寓其中。无论是对人物的遴选,对品第的区分,体现了巩固对人物与历史进程关系的思考。如班固把孔子其地位和影响与开天辟地的古代帝王相提并论,说明儒家思想已取得正统地位;把秦始皇列于第六品,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颇难品评的人物,他灭六国,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是其功”,但在位实行暴政,造成秦二世而亡。夏桀、商纣皆为残暴荒淫,误国误民之人,分列下中,下下。由此看出作者褒贬人物、劝诫后人、微言大义的思想。
总之,《古今人表》体现的历史人物观,势必和当时儒家思想的社会正统地位密不可分,也是班固受自身封建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思想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