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就是为适应火车平衡,快捷的旅程而设计的,据此可知,当时
A.民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硫远
B交通方式变革影响文学体裁
C,新式交通工具拓宽人类视野
D.社会转型推动新的经济出现
15.中国古代某医学著作记载“枸杞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甘薯“补虚乏,健脾骨,强肾阴”。
据此判断,该医学著作最有可能是
A.《伤寒杂病论》
B.《肘后备急方》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16.2023年9月7日,中宜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会中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园修订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
法》等法律;编制和实施了《“键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人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健康扶贫
工程累计帮助了近1000万个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成功摆脱贫困。这说明我国
A医疗卫生体系得以完善
B.民众生命健康备受关注
C.民众公共卫生意识提高
D.医疗机构服务职能扩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是我国古代灾荒救济较多的时代,其中逐步形成和燃起的富民阶层参与灾荒粒济
是一个引人注日的新变化。受儒释道合流和善书流布的影响,他们在突荒敦济中提供大量
物资的同时,还在平抑物价、安置灾民、救灾物资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富民参与突荒毅
济的举措与之前的民间总善行为并无明显的区别,但自愿主动者较多。北宋广西转运使势
抗的祖辈,“善治生以致富。岁饥,贱出米谷,以斗升付余者,得欢心于乡里”,“始尽弃其产,
而能招士以教子”。宋朝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财政危机中,救济灾荒须仰精富民。作为一个
新兴的社会中闲层和稳定层,富民对唐宋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摘编自林文勋《宋代富民与史荒救济》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富民参与灾荒救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富民参与灾荒救济的原因。(6分)
【高二历史第4页{共6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东北边馒危机日益严重,因而成同以后中央政府不得不逐渐解除对东北的
封禁,“行移民实边之政策”。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北全面开放,放荒招垦,大量移民
的进入使东北人口激增。清政府随之加快了东北地区的行政建置,府州县各级治所的数量
迅速增加。东北地区的近代城市化进程是畸形的,带有非常明显的殖民化特征。哈尔滨、大
连等铁路沿线城市的早期形成和发展完全是沙俄殖民政策的产物,因而从开始就分别以旅
大租借地和中东铁路属地为核心构建起殖民统治体系。日本用武力从沙俄手中攫取“南满”
地区后,也极力通过各种方式(如铁路属地、城市自治会等)在许多城市保留“拥有绝对而专有的
行政权”,使其变成事实上不受中国地方行政权力辖制、由殖民主义者一手控制的国中之国。
一柄编自段光达《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化问题初探》
材料二
东北地区城市化起,点较高,1949年布镇人口即已占地区总人口的22.7%。1949一1952
年,城市稳步恢复发展。随着“一五”计划的开展,结合国家重点建设的进行,城市也得到新
建或扩建,从1953年开始,盛镇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一五”期间,东北地区市镇人口
从1134.2万增加到1951.7万,年均增长11.45%,城市化率增长到35.1%,城市化速度
达到2.06%。1955年国家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关于市制设置的法律文件《关于设置市、镇
建制的决定》,规范了城市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捕编自衣保中《论东北地区城市化的特点与可持续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东北城市化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东北城市化得以发展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清末和20世纪50年代东北城市化发展中所得
到的启示。(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土布出口,在广州对欧美的海上贸易中居于茶叶、生丝之后,位居第三。史载,“美国人
用现银大量购买(中国)土布,公开地在欧洲南都出卖,并到西印度去非法出卖”。但19世纪
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严重下落,英国把机器布输入清朝一“曼彻斯特作为当时纺织业
的主要营销地,成为第一个全球化的工业城市(号称‘棉都),其工业体系遍及全球各地”。
采用大机器生产的英国棉纺织品(机制棉布和棉妙)以其质优价廉横扫世界棉业市场,中国
的土布业遭到了严重摧残。
一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一兼论丝绸之路衰落
与变迁的内在原因》
【高二历史第5页(共6页)】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据材料可知,商朝通过外服制使得统治范围在政治层面得以拓展,这些部落、方国
在名义上成为商朝统治体系的一部分,从而扩大了商朝在更广泛的地域的政治影响力,故选
C项:外服制下的部落、方国相对独立,它们有自己的土地和臣民,只是对商王承担一定义务,
并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A项:外服的部落、方国是臣服于商王的,不是平等
的部落联盟关系,它们需要承担义务并且从商王那里获得承认和称号,更强调一种附属关系,
而非简单的部落联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内容,排除D项。
2.A【解析】根据材料“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是平等的,由抽签分派较低的职位·一年轮流
一次”可知,雅典实行开明的民主政治,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
分权制衡,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成年男性公民平等而不是人人平等,故排除C项;材料
的主旨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而不是奴隶制度,故排除D项。
3.C【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的察举制任人唯亲、唯财、唯势,世家大族操纵选官制度,掌
握特权,促使累世公卿局面的出现,这不利于社会阶层间的良性流动,导致阶层固化日趋严
重,故选C项;A项“灵活务实”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东汉时,察举制导致社会阶
层固化,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故排除B项:世家大族操纵选官制度并不代表世官制,故排除
D项。
4.C【解析】材料表明,全社会男子平均薪酬数只比一般文官的最低工资高一点,故整体上文
官工资是超过全社会男子平均数的,这可以增加文官职业的吸引力,从而提升文官队伍的稳
定性,故选C项:英国文官薪酬与“政治中立”“政府行政效率”“社会保障体系”没有直接关
联,故排除A、B、D三项。
5.D【解析】据材料可知,商鞅认为法律是一种维护百姓利益的工具,通过刑罚可以震慑民众,
消除犯罪,这种严格的法治观念,就是要让法令成为社会行为的准则,故选D项;材料主要是
在强调法治的目的和法令的权威,没有涉及法治的系统性,故排除A项:商鞅是法家代表人
物,强调以法治国,材料并没有强调法律与教化价值趋同,故排除B项:商鞅强调的是通过法
律来维护秩序、消除犯罪,没有强调法治是为了达到德治,故排除C项。
6.D【解析】12世纪中期,教皇要求所有的教区都要兴办教区学校,主要教授拉丁文和初步的
宗教知识,并要求学生必须信仰《圣经》、绝对服从牧师,都体现了教会将自己的宗教观念,强
制灌输给学生,故选D项;教区学校面向的是世俗大众,故排除A项;材料中教区学校体罚学
生,且严控思想文化,这显然违背人文精神,故排除B项:12世纪中期尚未发生宗教改革,故
排除C项。
7.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
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争端,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实行,
这与材料中的评价相符,故选B项:《战争与和平法》是格劳秀斯的著作,不是国家签订的条
约,故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得到了有效实施,与材料“实际上化为乌有”不符,故排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辽宁省抚顺市省重点高中六校协作体2024-2025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图片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