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石家庄二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研究指出: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结合图1、图2,可以说明(  )
图1 图2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B.黄河流域的文明程度最高
C.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与统一性 D.两个时期的文明没有延续
2.1980年,考古工作者对石家庄长安区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5座陶窑,器物质地以火候较高的泥质红陶居多,还有加捻牵伸的陶纺轮。遗址内还发现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
A.已经步入文明时代 B.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C.阶级分化现象凸显 D.蛋壳陶技术较成熟
3.据考古发现,山西陶寺遗址中大型墓的随葬品既丰富又精致,出土了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小型墓数量约占墓葬总数的90%,墓室空间较小仅能容身,且几乎无陪葬品。这说明陶寺文化时期(  )
A.贫富分化尚不明显 B.私有观念已经产生
C.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D.宗法制度逐渐确立
4.夏朝时期,最高统治者为夏王,中央设有分别专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这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官僚系统已经建立
C.社会分工趋于细化 D.国家初始形态出现
5.图3是甲骨文中的“高”字和古城楼图像,从文字结构看,“高”字形像一座高大的楼阁,上部是尖顶,中部是城楼,下层建筑中间还有一扇门。用高楼来表示“高”,与“低”相对。这说明,商朝(  )
图3
A.开始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 B.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D.农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6.周幽王宠爱褒姒,废掉了原配申后及其子宜臼的太子位,而以褒姒及其子取而代之。被废的宜臼不得已出奔其母舅之国申国。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幽王于骊山下。据此可知,西周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周幽王(  )
A.实行内外服制 B.推行了分封制 C.破坏了宗法制 D.强化君主集权
7.周天子为诸侯订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聘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厘正爵位的尊卑,讲求上下法度,确定纳贡标准,不能缺席或怠慢。此规定(  )
A.有助于维护贵族等级秩序 B.体现了礼乐制度的内容
C.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潜伏着分裂割据的危机
8.周武王褒封先代之后,称为“三恪”,以示对先代君王的尊敬。对此,《论语》指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据此可知,“三恪”之封(  )
A.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B.强化了周朝的中央集权
C.反映出对殷商平民的优待 D.意在扩大王室宗亲范围
9.在西周分封制下,按公侯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方五十里的方式赐予封地。楚国以“子男之田五十里”立国,至楚庄王时期发展成为版图面积最大的诸侯国。这说明(  )
A.奴隶制经济走向繁荣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C.楚国成为了中原霸主 D.周天子共主地位稳固
10.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  )
A.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 B.传统的政治秩序彻底崩溃
C.多元文化的互动加强 D.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11.战国时期,布币流通区域由原来的“三晋”、“三川(河、洛、伊)”地区逐渐扩大至燕国和秦国,成为北至辽宁辽阳(燕之襄平)、南至河南(梁魏境内)、西至陕西(秦)、东至山东西界(古齐之西界)的主要货币。这表明,战国时期(  )
A.统一的市场逐渐形成 B.布币成为全国流通的货币
C.金属铸币技术水平高 D.区域间商品贸易联系加强
12.图4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图。读图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图4
A.工商业空前繁荣 B.江南大规模开发
C.生产力水平提高 D.各国经贸往来多
1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其中,魏国李悝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楚国吴起变法力主“三世而收爵禄”,秦国商鞅变法实施“废井田,开阡陌”。这些措施(  )
A.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1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派别分别是(  )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15.《管子》一书是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派”的文集汇编。据表1中内容可知,当时(  )
表1
书名 《管子》
内容 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等百家之学。其思想的主流是黄老道家思想,用道家来阐释法家,同时积极吸收儒、墨等学派的长处,将礼义和等级名分的理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主张礼法结合,倡导确立严格的等级名分体系及以之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规范。
A.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扩大 B.学术派别呈现出合流态势
C.新兴的士阶层日益崛起 D.社会大变革促进文化繁荣
16.图5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城向东5公里的秦皇古驿道,是中国仅存的古道路的实物。两行车辙痕从门洞下穿过,又长又深,足足有50厘米,深深地镶嵌在厚厚光滑的基岩路面里。这条秦皇古道可以用来佐证秦朝(  )
图5
A.修筑长城的必要性 B.百姓的生活不堪重负
C.大兴土木的破坏性 D.统一车轨的历史事实
17.有人指出,如果秦始皇建立秦朝时仍采用前人“封建诸侯”的形式而没有进行实质上的革命,那么,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也许会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现象。其意在说明,秦始皇(  )
A.完成统一得益于实质性的革命 B.未行周制致使秦朝走向灭亡
C.实行郡县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D.确立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18.图6是秦始皇巡行路线示意图。公元前219年巡行至琅琊时,刻石曰:“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据此可知,秦始皇东巡(  )
图6
A.开创了大秦帝国的伟业 B.缩小了东西部地区间差异
C.重在考察边疆军政事务 D.旨在构建臣民的国家认同
19.“谤”字本义是指议论或批评别人过失,相传尧舜时代广树“谤木”,以便民间批评权力的运行。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B.民众言论空间狭窄
C.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D.君主专制政体确立
20.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而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则载:“御中发征,乏弗行,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免除)”。由此可知(  )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定论 B.考古发现比史书记载更接近历史真相
C.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的多样化 D.史料拓展更有利于全面了解历史真相
21.汉初,大臣贾谊上书建议“与民休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他们主张的提出是基于(  )
A.尊奉儒家思想 B.吸取秦亡的教训
C.增加政府收入 D.巩固大一统局面
22. 表2
汉高祖 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
汉惠帝 禁止民间私自铸币
汉文帝 恢复了民间私铸钱币
汉景帝 禁止民间铸钱
汉武帝 专令上林三官统管铸钱,严禁各郡国私自铸钱
据表2可知,汉代(  )
A.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 B.铸币权最终被收归中央
C.政府践行重农抑商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效果显著
23.汉武帝时,卫青以侍中身份“出入禁中、顾问应对”,后因军功卓著,武帝“以青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代行太尉职权。武帝临终时,又以侍中出身的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统领朝政。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外戚势力把持朝政 B.军功授官成为主要方式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中枢权力运行机制调整
24.公元前112年,每年八月都城长安祭高祖庙的时间到了,中央按惯例去检查诸侯们的酎金成色。后来,以成色不好和重量不足为由,处罚了106个诸侯,并剥夺了他们的爵位,封地收归国有。这一事件(  )
A.实现了思想的统一 B.加剧了地方财政危机
C.削弱了王国的势力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25.公元前110年,西汉设立了隶属于大农的机构——平准。当京城某种商品过分涨价时,平准就以平价向市场抛售该商品,促使商品物价下降;如果某种商品价格过低,平准就大量买进,促使商品价格回升。据此可知,该机构的设立(  )
A.着眼于提高商人地位 B.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C.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 D.促进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26.匈奴浑邪王归附,汉武帝下令隆重迎接,封其上层为食邑千万户的侯,在缘边五郡故塞外设置“属国”安置其部众,保存其官号和部落组织,保留其游牧生产方式,尊重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这些措施(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
C.解决了匈奴袭击边境的威胁 D.强化了祖源认同的文化根基
27.秦代设博士官,掌管《诗》《书》及诸子百家典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这一变化说明(  )
A.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B.儒学社会地位提高
C.博士官的权力增大 D.焚书坑儒影响恶劣
28.从东汉末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气候出现逐渐变冷的趋势,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下列现象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国家分裂割据 B.人口内迁与南迁
C.政权更迭频繁 D.民族交流与交融
29.表3整理了东汉中后期10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表3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2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这一现象(  )
A.使豪强地主势力增强 B.导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D.造成了政权频繁更迭局面
30.读图,对下列四幅地图所反映的时段,排序正确的是(  )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③④①②
31.东晋建国之初,宰相王导替晋元帝向南方士族请婚,并推荐南方名流任职;还用“戮力辅佐王室,共图恢复中原”的诤诤言词,为北方士族撑腰打气。王导的做法意在(  )
A.推动少数民族汉化 B.巩固东晋的统治基础
C.改革九品中正制度 D.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
32.北魏孝文帝建议,“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此可知,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  )
A.放松对北方地区的统治 B.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
C.躲避北方少数民族侵扰 D.减少政治改革的阻力
33.图7为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该诗(  )
图7
A.赞颂了隋朝统一国家功绩 B.描绘了“开元盛世”景象
C.肯定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 D.反映了各民族间友好相处
34.图8、图9是东汉与唐开元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分布示意图。两图变化反映了唐朝时期(  )
图8 图9
A.南方经济发展加快 B.监察体系日益完善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民族关系极为融洽
35.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朝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等在该地区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棋也流行于这一地区。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唐朝(  )
A.对外交往的范围 B.丝绸之路的发展
C.政治中心的转移 D.夷夏观念的消亡
36.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这在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
A.反映了中原王朝的强大向心力 B.推动“贞观之治”局面到来
C.避免了政府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D.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37.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A.游牧文明重建了中原的经济基础 B.胡汉民族交融促成了大唐气象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定型 D.外来文化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38.图10是清代御制《耕织图》(部分),图中犁具最早出现于(  )
图10
春秋 B.战国 C.西汉 D.唐代
39.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逐渐形成魏博、成德、幽州、义武和横海五大藩镇格局。其中,前三者通称河朔三镇,属于典型的拥兵割据性藩镇,而后两者夹在三镇之间,是唐王朝镇压藩镇叛乱中建立起来的,节度使基本为朝廷派遣。这表明中唐以后(  )
A.唐朝盛世局面再度重现 B.中央集权体制适时调整
C.朝廷权威得以有效维护 D.藩镇割据局面彻底结束
40.据宋初《太平寰宇记》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59县,其中绝大部分位于南方。至北宋统一南北,从后周、北汉治下的北方得户百万,而从南方诸国原辖区得户230余万。这表明五代十国时期(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C.战乱的影响未波及南方 D.北方经济已全面走向衰败
二、非选择题(20分)
4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古代修筑长城的历史由来已久。
材料一
图11 图12
图13
材料二
(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遣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旧唐书·李勣传》
(1)根据材料一中图11、12,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战国、秦长城在分布上的不同,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稳固边疆的措施(除修筑长城外)。(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并分析原因。(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B C C A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B B D C D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D C C A B B B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D C A B A B D B B
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41.(1)不同:图11:分散分布诸侯国之间;图12:集中分布在北方。(一点2分,共4分)
理由:图11:战国时期,时有北方少数民族袭扰中原,修筑长城防御;而诸侯纷争(兼并战争),又各筑长城相互防御。(任答一点2分)
图12:秦统一天下,筑长城主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2分)
(2)汉武帝派将领卫青、霍去病率军击败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经济文化联系;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治理更加有效。(一点2分,任答三点6分)
(3)态度:弃修长城。(2分)
原因:唐太宗认为修筑长城劳民伤财;可通过选用良将、强化武备抵御外侵;唐朝国力强盛,对防范突厥较为自信;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北方相对稳定。(一点2分,任答两点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