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4-2025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26届高二上学期期未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问政于箕子(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建议
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武王十分钦
佩。这反映了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力B.重大事务需要集体决策
C.商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强大D.神权政治占据主导地位
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
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
置()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3.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且“以广陵(扬
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贸贩,别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
其利”。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李师道还在三道十二州内设立
铜铁官,“岁取治赋百万”。这些史实()
A.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
B.说明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工商业发展
C.反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
D.揭示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4.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
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
部考试再经殿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5.明太祖曾在宫门前铸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
斩”,但明代仍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阉”;清朝设立了专
门管理皇帝生活起居的机构一一内务府,由专门官员执掌,终清一代
宦官们“毋得任事”。这反映出()
A.官僚制度的渐趋完善
B.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C.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
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1
6.在斯巴达,关于条约、外交关系、战争与和平的正式决定是由公民
大会作出的,但国王有权力对任何国家开战,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公民
大会上很少有人辩论,发言者一般是国王、元老或监察官。这反映出
斯巴达()
A.公民大会掌控着最高权力
B.公民普遍缺乏城邦意识
C.间接民主制存在一定弊端
D.具有贵族寡头政治特征
7.公元前367年,罗马通过法律规定:平民所欠债款一律停止付息,己
付部分作为偿还本金计算,未付欠款,分三年还清;占有公有土地的最
高限额为五百犹格;在两名执政官中,应有一名由平民担任。这表明,
当时罗马(
)》
A.平民利益受到重视
B.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型
C.社会内部矛盾尖锐
D.贵族寡头政治的结束
8.近代英国的政治权力曾出现了两次“转移”:国家权力从世袭国王
向“国民”代表一一议会转移、后来权力又从世袭上院转移到“民选”
的下院。材料说明()
A.英国政治权力呈现出民主化的趋势
B.渐进性、保守性是英国政治的鲜明特点
C.英国是世界上民主程度最高的国家
D.历史传统深刻影响英国政治发展进程
9.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较为笼统,也没有明确它
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杰
伊(1789一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
判断,当时美国(
A.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
B.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
C.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D.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
10.罗荣渠先生指出:“辛亥革命尽管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
构突然解体,但是从帝制的废墟中却不能自动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
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
该观点本质上说明()
A.辛亥革命带有时代的局限
B.封建帝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C.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艰难
D.北洋军阀割据是形势使然
226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1.A 
2.C 
3.A 
4.A
5.
C 
6.
D 
7.
A 
8.
A 
9.
A
10.
C
11.
B 
12.
B 
13.
A 
14.
D 
15.
B 
16.
A 
17.
答案:(1)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巩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治国起了积极作用,稳定了社会秩序。但后期地方势力过强,逐渐威胁中央。
(2)宋朝推行路制,军、政、刑、财四权分立、互不统属,直属中央,州府设立通判;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影响: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体现了地方分治;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18.答案:(1)表现: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井田制瓦解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出现;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争霸;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2)以清末新政为例;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济方面,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政促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进程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政治方面;预备立宪虽然没有能够挽救清政府的灭亡,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新政的实施过程中也增加人民的负担。
解析:(1)据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很多地方出现私田开垦,‘公田不治’的情况;‘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然而‘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并结合所学可知,铁型牛耕的出现和井田制瓦解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出现;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争霸;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2)任选一个史实,评价其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进行,若选取清末新政,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来分析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具体分析如下: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济方面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政促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进程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政治方面;预备立宪虽然没有能够挽救清政府的灭亡,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新政的实施过程中也增加人民的负担。
19.
解析:第(1)问,1875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共和派胜利提供了保障;19世纪后期,法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共和派胜利提供了阶级基础;据材料“1878年共和派趁参议院三分之一议员改选之机,赢得
了参议院的多数”可知,共和派利用改选的机会在参议院中获得更多席位,体现了共和派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根据所学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支持共和派。第(2)问,据材料“孙中山本来是坚决主张总统制而反对内阁制的,他之所以赞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显然有限制袁世凯专权以保障民主共和而维护民国的目的”可知,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国政权;根据所学可知,袁世凯继位后逐步复辟帝制,实行专制,因此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目的;根据所学可知,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政治上虽然实行总统独裁制,但依然延续了“民主共和”“责任内阁”,在民国时期发挥了一定的政治作用。
答案:(1)原因:1875年宪法的保障;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共和派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持;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
(2)述:由总统制变为责任内阁制。
评:革命派想通过此举限制袁世凯专权以维护民国,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此目的;但后来北洋政府形式上也基本延续了“民主共和”“责任内阁”,在民国时期发挥了一定的政治作用。
20.
解析: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从直接到间接,从适用对象上可以归纳为从少数人到多数人;第二小问“主要区别”,根据材料中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三小问“实质”,结合所学知识,从各自的国体出发回答即可。
答案:趋势: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由特权阶层的民主到人民民主。
区别:美国:议行分离,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议员不能兼任行政官员,行政官员也不能参与议员选举。中国:议行合一,人大代表与行政官员可以互相兼任。
实质:雅典:奴隶制民主。美国:资本主义民主。中国:社会主义民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4-2025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