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一模)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2025年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卷
历史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上“条形码粘贴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题卷自行保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玉器原料稀缺,制造费时费力,红山文化却大量使用玉器,中心大墓只随葬玉器而不见陶器,呈现“唯玉为葬”的特点,而一些低级别的墓葬却专门随葬陶器。“唯玉为葬”反映了红山文化时期
A.陶器制作落后 B.资源聚集明显
C.原始宗教兴盛 D.早期国家形成
2.商鞅因为收复河西有大功,秦王赐商邑给商鞅,号为商君。战国时期这种因功而封君的不少。这种封君对食邑享有部分经济权,治权、兵权在国家,国王派相专门管理封君的领地。食邑只传两代,第三代交还国家。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A.分封制度强化 B.社会形态趋向转型
C.贵族势力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3.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呼吁农民种榆植柳,极言“卖材之利”。他还特别提醒农民,都城人口众多,薪柴需求极大,所以种树卖柴“地须近市”。这表明当时
A.商人的利益得到保护 B.都城能源问题突出
C.农民的副业受到关注 D.北朝生态环境恶化
4.商人家庭出身的武则天还俗成为皇后时,遭到了以大唐功臣长孙无忌等权贵的反对,但得到了大量中小官员的支持。这反映出当时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庶族崛起
C.僧尼势力干预政治 D.皇权旁落
5.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这一制度
A.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造成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C.促进宋辽和平相处局面形成 D.标志着羁縻制度的创立
6.明中后期以来,新刊刻的日用类书以“便民”“便览”等字眼为标榜,顺时而变,从当时广泛流行的道德劝善书、家礼书等通俗读物中摘录大量简洁明了、便于操作的民间伦理知识,在编撰方式和内容选取上呈现世俗化、简易化、实用化等特征。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科技的实用性明显 B.传统社会结构打破
C.朝廷放松对出版物控制 D.文化传播范围扩大
7.下图为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1894~1895年的产销情况,据此可知
A.早期现代化步履艰难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企业的自研能力提升 D.洋务运动求富效果显著
8.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农民为拯救自身与国家的拼命之举,也是近代农民最后、最大的一次自主的行动。他们动员了所有的资源:武术、气功、巫术、戏台上的神仙鬼怪、英雄好汉,以及仅有的关张赵马的武器。没有统一的组织与动员,运动表现出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罕见的自发性与离散性。该学者旨在
A.揭示国民教育的重要性 B.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C.批评国人民族意识落后 D.强调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9.“拥护共和,吾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同休戚。万苦千辛,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坚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此文可能出自
A.《清帝逊位诏书》 B.孙中山提出的中国同盟会纲领
C.《中华民国约法》 D.蔡锷等人歃血为盟的讨袁誓言
10.1957年,在广州举办了首届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设工业品等5个展馆,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19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到会,成交量达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首届广交会的举办
A.成为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缩影 B.体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助力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恢复 D.有利于冲破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
11.从1979年到2005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共在中国实施了70个无偿援助项目,提供资金逾10亿美元。《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当年对外共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这表明
A.食品安全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B.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主导力量
C.人类共同为消除饥饿而统筹资源 D.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地建成了小康社会
12.上古西亚文明发展的三千余年里,楔形文字陆续被两河流域北部的阿卡德人和胡里安人、叙利亚的埃勃拉人和乌加里特人、安纳托利亚的赫梯人、伊朗的埃兰人和波斯人所借用来书写各自的语言,形成了一个以苏美尔为中心的“楔形文化圈”。楔形文字的传播
A.反映出文化发展取决于自然环境 B.表明文化在互鉴中不断发展
C.表明文字是文明交融的重要载体 D.导致西亚地区其他文明消亡
13.哲学家维柯(1668-1744年)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终生都生活在异族统治下。他认为不同民族尽管起源和发展道路不同,在社会发展上却具有某些基本一致的规律可寻,他在对人类文明进程研究中提出了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动力。维柯的思想
A.根植于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形成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C.科学地阐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D.闪耀着理性主义的光芒
14.下面是漫画《安多弗巴士底狱-捡骨头求生的穷人》(1845年),主要描述当时英国安多弗济贫院院长对该院实行监狱式管理,他克扣济贫院的食物份额,人们饥饿难耐,为啃食腐烂骨头上的残剩物而发生哄抢。作为图像史料,它主要有助于研究
A.法国大革命兴起 B.社会治理的演变
C.宪章运动的背景 D.大陆法系的演变
15.1922年5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土地劳动使用法》,首次明确规定准许土地使用权临时转让和劳动中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这一举措
A.是“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表现 B.保障了前线的粮食供应
C.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D.暴露出农业集体化弊端
16.下表是20世纪30~60年代美国社会救助相关法案(部分)。表格反映出
颁布者 法律(案) 主要内容
罗斯福总统 《社会保障法》 将妇女、儿童、老年退休、残疾人与失业者纳入公共援助体系
肯尼迪总统 《公共福利修 正案》 从资助穷人实物、金钱开始演变为提供服务与技能培训
约翰逊总统 《经济机会法》 增加穷人获得救济与福利项目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受到歧视的黑人
A.国家干预加强 B.经济危机严重
C.民主斗争消弥 D.冷战思维固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8分,19题16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先秦是大一统思想的酝酿时期。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等级分封制国家,已经包含着大一统的制度萌芽。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也被周边民族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同源共祖意识的形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说法,反映了各民族间的血缘认同。战国时期,结束纷乱,走向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思想家纷纷表达出自己的愿望。梁(魏)襄王曾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说:“定于一。”荀子也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四海之内若一家”。
-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秦汉王朝建立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西汉思想家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董仲舒的学说被汉武帝接受。从此,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成为历代有为的政治家们国家治理的理想与目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朝入主中原后,面对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汉族社会,满族统治者在“首崇满洲”的同时,注意吸纳明朝降官及汉族士人,建立起满汉官僚体系,强调“满汉一体”“天下一家”。开始推行满汉通婚,以加强满汉联合,消弭对立。为缓和民族矛盾,树立大一统王朝形象,清朝大力提倡尊孔崇儒,尊奉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又立太学,行科举,积极推行儒学,以示对汉文化的尊重与继承。
-摘编自刘正寅《正统承绪与华夏认同:清朝大一统的建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大一统观念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大一统发展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大一统”与国家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
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全国人民除汉奸外,皆有抗日救国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及武装抗敌之自由。废除一切束缚人民爱国运动的旧法令,颁布革命的新法令。释放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开放党禁。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
四、改革政治机构。
五、抗日的外交政策。
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七、改良人民生活。
八、抗日的教育政策。
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十、抗日的民族团结。
-摘自《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8月)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实施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具体表现及效果。(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简表(部分)
时间 事件
公元前334年 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
8世纪中期 通过扩张建立起阿拉伯帝国
15世纪末~16世纪初 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
1765年 珍妮纺纱机问世
1799~1815年 拿破仑战争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
1867年 《资本论》第一卷问世
1871年 德意志帝国成立
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1929~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
(1)根据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知识,完成表格内容。(4分)
(2)从完成的表格中任意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2025年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C B A D A A D D C C D B C 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8分)
(1)表现:天下共主的制度认同观念产生;同源共祖的血缘认同意识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形成);天下一家(国家统一安定)的思想认同出现等。(每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特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政治实践;将大一统思想上升到天地常理,历史规律的高度(丰富发展了大一统思想);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大一统成为政治家国家治理的理想与目标)等。(每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得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示例:
论题:大一统观念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
阐述:清朝入主中原后,强调“满汉一体”“天下一家”;建立满汉官僚体制;推行满汉通婚;大力提倡尊孔崇儒(立太学,行科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立伊犁将军;设置台湾府;册封达赖和班禅;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创立军机处等。(每点1分,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得3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总结:清朝前期,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大一统观念,开拓疆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1分)
(答案仅为示例,其他论题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论题2分,阐述3分,总结1分)
18.(18分)
(1)表现: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平型关大捷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敌后抗日根据地;发表《论持久战》;开展游击战争(地道战、地雷战等);发动百团大战;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回击皖南事变等);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实行“三三制”原则的选举制度;召开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等)。(每点1分,任意答出其中六点得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效果: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建立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为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等。(每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得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简评:面对日本法西斯的全面侵华、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制定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2分)
《抗战建国纲领》是对全国抗战爆发后关于抗战主张的系统阐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教育、民众运动等各个方面);其基本精神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要求大体一致;对形成一致抗日的良好政治氛围,具有积极意义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也可酌情给分)
但存在阶级局限性;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没有在实践中完全兑现等。(任答一点得2分)
19.(16分)
(1)内容:1782年(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等。(时间和事件均正确才给2分,其他属于1765~1799年间的世界史事件也可)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1922年苏联成立等。(时间和事件均正确才给2分,其他属于1900~1929年间的世界史事件也可)
(2)示例:
信息: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论题:战争、人口迁徙、商贸往来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分)
阐述:亚历山大东征,开创了“希腊化时代”,客观上为希腊文化、埃及文化和西亚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等(被征服地区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等)。(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西班牙、葡萄牙等早期殖民扩张带来了美洲等地区的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文化等。(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各洲之间贸易扩大,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等(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总之,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通过战争、人口迁徙、商贸往来不断进行交流与传播。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化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分)
(答案仅为示例,其他论题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论题2分,阐述三条信息给8分,总结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一模)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