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再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中国近代进步人士强烈的
A.实业救国思想 B.自强求富思想
C.维新变法思想 D.爱国主义思想
2.图一是商代晚期的酒器双羊尊,曾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收藏于北京皇家园林。但1860年它惨遭掠夺,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导致双羊尊“惨遭掠夺”的历史事件是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英国军队强占香港岛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3.历史学家陈旭麓这样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它失败的结局,更在于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这句话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由于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曾国藩湘军的强大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由48.4万余枚增至128.4万余枚,增长了157.9%;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188.9%。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民族工业技术优于列强在华企业技术
C.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 D.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读图二、图三,两幅图片反映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落后走向富强
6.图四是近代漫画家沈泊尘创作的《南北之争》,描绘「南」、「北」两军阀互相争斗的场景。此漫画主要反映的是
A.军阀的目的是争夺北京政权 B.军阀依附帝国主义扩充实力
C.各派军阀依仗武力无视国法 D.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7. 1917年成立的“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儿童教育使用白话文;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等均采用白话文。这种做法
A.实现了教育体制变革 B.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C.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D.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8.《吴玉章回忆录》提道:“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他认为
A.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C.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D.革命需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9.《毛泽东选集》写道:“由于国共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成就。”这次革命的“巨大的成就”指的是
A.北伐胜利进军 B.中华民国建立
C.南昌起义胜利 D.解放战争胜利
10.从1932年春到1934年,十余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东北的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相继建立。仅据日方的统计,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遇袭战殁者4200人,伤病者17.13万人。这说明
A.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取得突出战果 B.东北三省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C.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已被彻底打败 D.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11.“纵横十几省,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前进至陕甘宁地区。”材料描述的是
A.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B.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C.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2.1914年,北京建成了新式商业剧场第一舞台,女性需坐在楼上的包厢中,即使夫妻也不得坐在一起。到1930年,女性可以与男性一起自由就座。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 B.崇洋逐渐趋向明显
C.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D.共和观念日益深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6分。
13.【近代中国教育发展】(10分)
材料一:近代新式学堂(部分)课程开设情况表
学堂 开设课程
京师同文馆 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积分学、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
福州船政学堂 英语、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船舶驾驶术等
天津电报学堂 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
——摘编自章开沅等《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在孙中山发动的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恩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甲午战争后到民国时期留学生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因素。(2分)
14.【中国工人运动】(8分)
材料一:中国工人阶级从它诞生后,就不断进行斗争。据统计,1914年到 1919年五四运动前,工人罢工108次。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较大规模的罢工斗争锋芒往往指向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工人在罢工中已开始互相支援,举行同盟罢工,并成立近代工会组织。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从1922年1月到1923 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续时间达13个月之久。党的二大后,工人罢工从主要是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而进行的经济斗争,发展到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而进行的政治斗争,出现了地方总工会和产业总工会。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工人阶级斗争的特点。(4分)
(2) 根据材料二,简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人运动的变化。(4分)
15.【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8分)
材料一: 蒋介石在台儿庄大捷后的电报中说:“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胜利。”甚至连日本军人也承认,他们的失败是由于中国方面集中国力,因此日方提出要摧毁抗日力量的最大因素——国共合作势力,促使国共两党的分裂。
——摘编自董助才《中共在台儿庄战役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面对民族危亡,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义无反顾地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经过 14 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作用和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摘编自姜廷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分)
16.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走向】(10分)
材料一:1840 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了进步……在列强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中国社会也存在着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的一面。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下表为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的两条线索:
线索一:遭受侵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线索二:救亡图存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走向”,自拟标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八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A A D C D B B A A C C
二、非选择题
13.(1)特点:①注重自然科学;②兼顾理论和实践;③课程设置丰富多元;④以西方为参照。 (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2)作用:①成为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②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③促进中国近现代自然科学和近代教育的发展;④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3)因素:①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②近代自然科学的启蒙;③民族危机的刺激;④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⑤社会变革的需要。 (每点2分,任答一点即可,共2分)
14.(1)特点:①斗争频繁;②反帝反封建;③具有一定的合作性。 (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2)变化:①形成工人运动高潮;②工人斗争觉悟提高(斗争目标从经济目标到政治目标);③工人斗争的组织程度增强。 (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15.(1)原因:①前方将士和后方同胞不怕牺牲、共同奋斗;②集中国力全民族抗战;③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2)意义: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彻底粉碎了日本法西斯通过战争奴役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16.评分标准:(共10分)
标题 论述
标题准确(2分) 7—8分 观点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紧扣自己的观点并运用历史史实加以论述,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6分 观点明确,能够围绕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基本做到史论结合,条理基本清晰。
3—4分 观点明确,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1—2分 没有凝练出观点,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
空白卷0分
【示例一】观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向下“沉沦”的趋向
论述: 1840-1842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内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再次战败,1901年,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综上所述,随着列强一次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向下“沉沦”的趋向。
【示例一】观点:中国近代社会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
论述: 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也随之开始了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探索之路。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则开启了改革之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起民主共和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阀门。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综上所述,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中国社会各阶层都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探索,这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
参考观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侵略与反抗交织的历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