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素质教育期末检测卷
历史
题号 一 二 总分 合分人 复分人
得分
温馨提示:本试卷共两道大题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我国疆域辽阔,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像一片‘海棠叶’,可后来变成一只‘大公鸡’”,中国版图的缩小与下列哪个国家关系最大( )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俄国
2.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内乱毁梦”是指( )
A.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B.定都天京,军事全盛
C.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3.《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三十)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C.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D.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甲午战争,我们被日本一举打败,这个刺激才真正刺痛了中国的士大夫,以高级官僚和士大夫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精英阶层,一边在应对来自外来的挑战,另一边也逐渐缓慢地开始反思。”19世纪末,这种“反思”演化成的实际行动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武昌起义 D.新文化运动
5.如表是对近代某一时期英国《泰晤士报》新闻标题关键词的检索。据此可知,当时《泰晤士报》关注的是( )
关键词 中国 袁世凯 孙中山 满清 武汉三镇 北京 南京
新闻报道篇数 149 31 11 22 25 25 14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护国战争
6.“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副对联可能出自( )
A.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馆 B.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 D.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
7.认真阅读如表,从表中能解读的信息是( )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其他
民国16年 53.8% 18.2% 19.1% 8.4%
民国17年 10.9% 76.6% 7.2% 5.3%
A.中共中央工作重心转移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北伐得到农民的广泛支持 D.敌后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
8.以下重要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八七会议 ②井冈山会师 ③三湾改编 ④秋收起义 ⑤南昌起义
A.⑤①④③② B.⑤①④②③ C.⑤④③①② D.①②⑤③④
9.“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咽到西山来,红色瑞金闹革命,工农政权建起来。”这首民歌最有可能创作于( )
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C.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 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11.如图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共产党组织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几次会战(或战役)的大致地理位置如下,结合所学。
A.①处会战(或战役)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②处会战(或战役)取得了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C.③处会战(或战役)使得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④处会战(或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12.对“重庆谈判”这一当时的最大新闻,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的报道少、短,通常安排在新闻版的右下方,例如《毛泽东昨抵渝》这条消息,还不如《我驻沪宪兵队开始执行任务》的消息突出。这反映了国民党( )
A.攘外必先安内 B.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C.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假和平,真内战
13.从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一直到渡江战役,山东农民有153.3万人参与支前,为前线战士送去了7.12亿斤粮食,这是因为( )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减租减息政策的提出 D.三大战役的胜利
14.古诗词寓意深远,常常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言简意赅的绝妙注脚。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句形象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你认为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在( )
A.19世纪60~70年代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一战”期间 D.国民党统治后期
15.李大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礼节上,有的鞠躬,有的跪拜,有的脱帽,有的作揖”,“在婚姻上,一面立禁止重婚的刑律,一面许纳妾的习俗”。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在社会习俗变迁中( )
A.新旧并行多元发展 B.顽固保守抗拒潮流
C.崇洋媚外追求新潮 D.民主平等普遍实现
16.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
A.五四运动→国共十年内战→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B.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国共十年内战→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D.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7.(14分)【屈辱与探索】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自强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之路进行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至1901年超短的几十年,中国屡遭西方列强的欺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材料二
条约主要内容有:(一)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三)中国赔偿英国的款项总数为2100万元……(四)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三
自强的中国人进行了近代化探索,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等历程………,道路艰难曲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发动了哪些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4分)
(2)材料二中,“条约”是哪一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3)材料三中,为寻找救国之路,中国在近代经历了哪几次近代化的探索 (4分)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人饱受屈辱、苦难的原因有哪些 (2分)
18.(14分)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利器之梦】
材料一
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汪林茂《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材料一中“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的这一历史事件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变革之梦】
材料二
(奥斯曼帝国)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2)材料二中的观点反映的是哪场运动的主张 (1分)“破除旧习,更新大政”最终结果如何 (1分)它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分)
【共和之梦】
材料三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党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
——摘编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3)依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主要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孙中山为了革命理想进行斗争的形式有哪些 (答出两点即可)(2分)
【思文之梦】
材料四
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4)为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该运动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出两点即可)(2分)
【诸梦之悟】
(5)根据材料一、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从变革内容角度看,谈一谈中国近代的探索有何特点。(3分)
19.(10分)民国时期,是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族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摘编自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指挥“剿共”之余,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他明确强调党政军机关要担负起“教、养、卫”的责任来,“教”即教导民众礼义廉耻,“养”即教导民众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做到经济、清洁、简单、朴素,“卫”即教导民众“严守纪律、服从命令”。
——摘编自刘文构《规训日常生活:新生活运动与现代国家的治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概括这些变化体现的时代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生活运动”中“教”“养”内涵的思想来源,分析1934年蒋介石强调“严守纪律、服从命令”的原因。(4分)
(3)有人认为,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是“不均衡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不均衡”的表现。(2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历程示意图
材料三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归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间有何关系
(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34年中国革命处于低谷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为此采取的行动 (4分)
(3)指出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8分)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素质教育期末检测卷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C B B C B D B D C D A B A 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7.(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2)《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制度的落后,综合国力的衰弱,西方列强的侵略。
18.(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不能从根本上变革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2)运动:戊戌变法;结果:戊戌变法失败了;方面:思想文化。
(3)革命思想: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形式:建立革命组织、领导武装起义等。(答出两点即可)
(4)措施: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文学革命。(答出两点即可)
(5)从技术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思想变革(或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变革)。
19.(1)剪辫子;改称呼;改服饰。社会转型。
(2)教导民众礼义廉耻,在日常生活中要节俭。此时红军处于长征阶段,蒋介石惧怕共产党的反扑。
(3)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变化中新旧文化交叉存在等。
20.(1)途径:报刊杂志广泛的宣传;组建研究团体等方式。关系: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2)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行动: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3)观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说明:力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略总方针,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逐步成为整个抗战的中坚力量:“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任答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