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CABD 6-10:ABCBA 11-15:CADBC 16-20:BACDB
材料解析题
21.(14分)
(1)农业生产工具。(1分)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2分)
(2)以农为本。(2分)
(3)黄河流域。(或北方地区)(1分)(很)不平衡(或黄河流域及西南成都平原较发达,长江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则相对落后)(1分)
(4)江南地区(1分);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作物生长;南方地区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采取促进生产的措施;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
(5)先进生产工具的出现与使用;统治者的重视和正确政策的实施;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等。(意思相近的两点即可,4分)
22.(16分)
(1)⑥③⑩①⑧⑤。(6分)
(2)医学成就:①⑧;历法成就:④⑦;农学成就:②⑤。(6分)
(3)东汉、魏、晋时期。(1分)
(4)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2分)里仁学校 2024—2025(上)七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满分:70 分) A.先秦时期的国家统一 B.秦汉时期的边疆治理 C.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D.魏晋时期民族交融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 10.《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
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起。但据 1975 年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因大雨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
1.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资料。资料中研究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生产和生 A.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 B.《史记》内容均需考古证实
活的最有力证明是( ) C.历史真相永远无法还原 D.秦简记载内容完全真实可信
A.视频:《人类起源——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B.书籍:《中国通史》 11.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壁
C.地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D.化石:“北京人”头盖骨 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这反映出当时内地与西域( )
2.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文化中以“蛋壳陶”为代表器物的是( ) A.商品买卖发达 B.人员往来频繁 C.文化交融密切 D.丧葬文化相同
A.河姆渡文化 B.仰韶文化 C.龙山文化 D.大汶口文化 12.《后汉书》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3.距今约 5000 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这段文字反映了造纸术发明的( )
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 A.背景 B.过程 C.作用 D.影响
A.多元一体 B.独立发展 C.单一起源 D.不连续性 13.“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
4.以下示意图中①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是( ) 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
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夏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4.下列关于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社会动荡与变革 C.北方民族大交融 D.繁荣开放的时代 A.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B.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
5.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以下正确描述历史演进的是( ) C.淝水之战后,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A.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15.爷爷给马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马小虎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
B.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于统一的是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是指( )
C.亡于暴君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商朝亡于商纣——周朝亡于周厉王 A.司马迁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D.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16.“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
6.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修建,主要原因是 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
( ) A.北京 B.南京 C.洛阳 D.西安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统一六国的需要 17.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
7.有历史学家说:“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而秦代的迅速消 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
亡,原因在于役使民力过甚。”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 这反映当时( )
①较为客观地评价了秦朝的政治统治 ②政治统治的弊端明显加速了其消亡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③过度役使民力是秦灭亡的唯一原因 ④秦朝的政治政策中有部分积极因素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下列对内迁少数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①在黄河流域建立过一些政权 ②大多被逐渐汉化
8.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 ③受汉族的影响日益加深 ④全部采用汉姓,学习汉语,改穿汉服
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这些举措(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A.体现抑制诸侯王的意图 B.贯彻儒家仁政思想 C.促进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D.促成“光武中兴” 19.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明显带有中外文明交汇
9.下面示意图反映的主题是( ) 交融特征的是( )
A.孔府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长城 D.云冈石窟 22.编写历史表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下列表格,回答问题。(16 分)
20.“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是强调农业生产要( ) 【表 1】
A.疏通河道便于灌溉 B.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C.生产者勤于劳作 D.开荒、扩大种植规模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30 分。请将答案写在对应的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皇帝总揽大权;
●采纳“_____”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
无效。) 政治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上派刺史监察地方;
21.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 分) ●在地方上实行 ;
【材料一】 思想 ●“ ” ●“_____”
●统一货币,使用_____; ●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 ;
经济
●统一度量衡; ●实行盐铁和酒专卖,经营权收归国有;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请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下列合适的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左起按顺序填写序号,6分)
①尊崇儒术 ②统一文字 ③推恩 ④分封制 ⑤五铢钱 ⑥郡县制 ⑦郡国并行制 ⑧圆形方孔
半两钱 ⑨无为而治 ⑩焚书坑儒
图 1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 图 2 汉代耧车 图 3 翻车 【表 2】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反映出了我国古代经济领域哪一方面的变化?(1分)它们对社 ①华佗发明“麻沸散”。
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共同作用?(2 分) ②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③郦道元编写《水经注》。
【材料二】 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 ④商朝时,一年分为 12 个月,大月 30 天,小月 29 天,闰年增加
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予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遇到了自然灾 夏商周时期至南北朝 一个月。
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 ⑤《汜胜之书》。
(2)材料二反映了汉文帝怎样的治国主张?(2分)
⑥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材料三】(关中)膏壤沃野千里……巴蜀亦沃野……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
⑦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十分之三);然量其富(财富),什居其六(占据了十分
之六)……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 ⑧《黄帝内经》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
贫。 ——《史记 货殖列传》 (2)依据下列主题,选择上述史料进行归类。(填写序号)(6分)
(3)材料三表明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哪里?(1 分)概括当时南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1 分) 医学成就: 历法成就: 农学成就:
【材料四】(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 【表 3】
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 名称 内迁过程
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 氐人、羌人 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覆衣天下。 ——《宋书》 匈奴人、羯人 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4)材料四描述的是哪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1 分)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
鲜卑人 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的原因。(一点即可,多答只评第一点。2 分)
(3)表 3 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哪一时期?(1 分)
【材料五】 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
【表 4】
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岁田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
明显增加。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5)综合上述所有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两点即可,多答只评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前两点。4分) 达奚 奚 独孤 刘
(4)表 4 反映的史实与哪一改革有关?(1 分)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