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第1—10题,每题1分;
第11—17题,每题2分。共24分)
1.蔡元培在挽联中写道:“……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该挽联描写的是
A.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气概 B.梁启超变法图强的济世情怀
C.孙中山的丰功伟绩 D.李大钊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
2.“它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实现成果的指导思想是
A.“自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3.有人说:“辛亥革命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他所说的这个“句号”是指
A.反抗外来侵略 B.改变了封建社会性质
C.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这一事件宣告了
A.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 D.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实现
5.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公然复辟帝制,直接暴露其想当皇帝野心的是
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修改总统选举法
6.《新青年》所创造的“时代”指的是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7,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先后出现了《时务报(民报>《新青年(劳动界》等报刊杂志。它们折射出的时代主题是
A.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 B.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C、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D.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8.1919—1922年,国内外出版了89种马克思主义中文书籍。在确知出版地点的78种书籍中,有59种出版于上海。这反映了
A.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重大变化 B.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以求自强
C.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被严重动摇 D.上海是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心
9.“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曹汝霖等免职令”、“拒签和约的报道”等信息重点描述了五四运动的
A.斗争结果 B.主力的变化 C.地点的变化 D.直接原因
10.1920年,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推动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并创办工会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反映了
A.中国共产党斗争策略转变 B.全国工人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
C.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11.“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成立于
A.1894年 B.1898年 C.1905年 D.1912年
12.“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材料反映的是
A.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 B.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广泛传播
C.大力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13.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里“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是指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农民阶级成为运动的先锋
C.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D.反对一切外来的西方文化
14.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哪次武装起义
A.南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秋收起义 D.武昌起义
15.《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中提道:“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A.独立领导革命的重要性 B.建立革命政权的艰巨性
C.掌握正式武装的必要性 D.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迫切性
16.“李大钊、瞿秋白等20多名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以上史实体现了
A.中华民国诞生 B.国共实现合作
C.北洋军阀倒台 D.“双十协定”签署
17.“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 B.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保证红军胜利结束长征 D.指明中国共产党战后奋斗方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这样的领导地位,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选择中逐步确立的。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几百个政党中脱颖而出,就在于她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能够科学地指明正确方向,并紧紧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拥有了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依靠力量。
(1)写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和地点。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原因。(4分)
材料二 下面是某同学根据《中国共产党简史》等著作,整理的“青年毛泽东的革命事迹(部分)”资料卡。
1920年,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党的创建; 1927年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述了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1927年9月,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改变计划,率起义部队于10月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总结斗争经验,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从而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2)请你根据资料卡的内容,归纳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及其原因。(4分)
材料三 北京天安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它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曾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1949年的秋天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复兴之路》解说词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说是经历了从天安门到天安门的历程,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二 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而中国革命却不是这样,城市革命处于低潮时,可以到乡村去,继续革命,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夺取全国政权,这是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决定中国革命走相反道路的因素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创新。(6分)
20.(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11年10月 辛亥革命
1915年 《青年杂志》创办
1919年5月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 中共一大召开
1926年7月 北伐开始
1927年4月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材料二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4分)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
九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B D C A D A D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C D C A C B C
二、非选择题
18.
(1)1921年7月;上海、嘉兴南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2)从进攻大城市转变为向农村进军,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总结斗争经验,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实践:在革命斗争中深人了解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善于对革命斗争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3)第一个天安门指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第二个天安门指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19.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主制度健全;不具备和平斗争的条件;外部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等等。
(2)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0.
(1)由制度变革到思想变革;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由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国共由合作到对立。
(2)以往搞革命的人只注重社会上层;上层的社会力量微不足道;人民群众力量强大,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示例]论证: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而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泛发动了商人、工人阶级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在全国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下,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以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