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时作业(答案) 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下册

(9)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状态?(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羌族
2.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萧峰高大勇武,为人光明磊落,慷慨豪迈,其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让人对古老的契丹族生出无限的好奇。请问,统一契丹各部的杰出首领是( )
A.元昊 B.忽必烈 C.阿保机 D.阿骨打
3.阿保机利用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打败贵族内部保守势力,统一契丹各部;并不断向汉族学习,在政治和文化领域进行一系列变革,在他的领导下,契丹不断强大并建立了政权。这说明辽的建立得益于( )
A.杰出人物的重要贡献 B.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C.社会阶级结构的分化 D.对汉文化的吸收创新
4.1005年辽宋议和,宋每年送给辽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最大的好处是( )
A.标志着辽国迈向统一 B.是辽宋合作抗金的基础
C.宋朝彻底打败了辽国 D.保证了两个政权100多年的和平
5.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
A.比较符合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
6.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人都不认识打仗的武器了)。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了极大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7.宋与辽曾在边界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交易各种商品,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也曾经在灾荒之年购买了北宋官仓的两万石粟。榷场的开设( )
①加重了民众的赋役负担 ②加剧了各民族间的军事冲突
③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北宋时期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这些交流( )
A.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 B.导致了政权的并立与社会动乱
C.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D.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9.西夏统治者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模仿汉字创制“方块文字”,命人翻译了大量的汉族书籍,对俘虏的汉人一律重用,这些措施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这些措施体现了( )
A.澶渊之盟推动西北地区的发展 B.少数民族与汉族一直和平相处
C.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 D.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的生活方式
10.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该和约( )
A.促进了宋辽之间经济交流 B.加重了北宋财政负担
C.导致了北宋王朝迅速灭亡 D.激化了西夏社会矛盾
11.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财政负担
③“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一
④“送礼”的原因是宋朝战场上的失利,并向游牧民族称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下图是辽、北宋、西夏关系示意图,图中①处应该填写的是( )
A.“澶渊之盟”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玄奘西行
13.“榷场”,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向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两万石粮食。这说明( )
A.边界贸易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 B.少数民族政权的衰落
C.辽国在军事上对北宋取得优势 D.中原地区手工业发达
14.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宋金元时期示意图
材料二:
政权 民族关系
辽与宋 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
宋与夏 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
夏与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描绘了备茶煮茶的场景。图中炉焰左侧的契丹少女在推茶碾。右侧吹火的少年头顶的发式
(1)依据材料一中的辽宋金元时期示意图,写出建立政权①的民族,政权②的名称。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3)材料三和图片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习俗。根据材料三的图文,分析形成这一生活习俗的历史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对“中国”国家发展的作用。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今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和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谁?“北朝”是指什么政权?
(2)材料一叙述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3)材料二中“西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他的建立者是谁?
(4)材料一材料二中,宋与“北朝”和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
(5)宋与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订立和约有什么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C项正确;元昊建立西夏,排除A项;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B项;阿骨打建立金朝,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4.答案:D
解析: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所以澶渊之盟最大的好处是保证了两个政权100多年的和平。故选:D。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辽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前锋直指靠近黄河的澶州城,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力劝宋真宗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力挫辽军。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该盟约便是“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题干表述比较符合史实。故选A。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根据“湾渊之盟后……(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人都不认识打仗的武器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辽宋之间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故选B。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榷场的影响。根据材料“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也曾经在灾荒之年购买了北宋官仓的两万石粟”并结合所学可知,榷场的开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故选D。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宋、辽、西夏之间的和与战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社会动乱和巨大灾难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B、C两项。D项与史实不符合,排除。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还模仿汉字创制了方块文字”,命人翻译了大量的汉族书籍,对俘虏到的汉人一律重用”可知,西夏统治者重视学习汉族文化,表明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C项正确;澶渊之盟是辽(契丹政权)和北宋之间的和议,排除A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战有和,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生活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夏和约。根据“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可知,该和约加重了北宋财政负担,B正确。材料是宋与西夏的和约,不能促进宋辽间的经济交流,排除A;C项夸大了和约的影响,排除;宋夏议和有利于减轻西夏民众的劳役负担,客观上有利于缓和西夏社会矛盾,排除D。故选B。
1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宋辽以及宋和西夏议和的描述。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符合题意;②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符合题意;③“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符合题意;④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但辽宋约为兄弟之国,不符合题意。因此叙述正确的是①②③,A项正确。叙述错误的是④,其余选项都包含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观察图片可知,①处的事件发生在辽与北宋之间。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北宋与辽议和,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这次盟约便是“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A。
13.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宋与辽在边界设置榷场,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向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两万石粮食”可知,宋与辽之间的边界贸易量大,可以互通有无,推动了双方经济的发展和交流,故A正确。
14.答案:(1)①契丹;②金;民族政权并立。
(2)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3)饮茶;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实现了长时间的和平,宋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4)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5.答案:(1)宋真宗;辽。
(2)澶渊之盟。
(3)党项族;元昊。
(4)都是北宋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5)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边疆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解析:本题考查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时作业(答案) 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下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