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宿迁地区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监测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调研监测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 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A . 以采集狩猎为生 B. 已经会人工取火 C . 开始种植农作物 D. 会使用磨制石器
2.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 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可判断“该遗 址”是
A. 半坡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北京人遗址 D. 元谋人遗址
3.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 算,其工程总量超过 1000 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长江下游地区
A.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C.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4.《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休养生息制
5.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 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 避债台。”这反映出
A. 礼崩乐坏 B. 王室衰微 C. 政治腐败 D. 赋税沉重
6.《战国策》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由材 料可知商鞅“治秦”具有的特点
A. 商鞅侧重军事和经济改革 B. 商鞅制定的法律得到了百姓支持
C. 商鞅严格执法,强力推行改革 D. 商鞅变法损害权贵利益,难以推行
7.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维系周王室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直到完全崩 溃,新的治国方略涌现。如图(老子像)人物主张
A. 以德治国 B. 以法治国 C. 选贤治国 D. 无为而治
8.“至于商朝的历史,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证据中,能够
佐证这一观点且 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 刻有记录殷墟文字的甲骨 B. 商汤灭夏的神话传说 C . 《史记·殷本纪》的记载 D . 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
9.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 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A. 强化经济管理 B. 实行思想控制 C. 加强中央集权 D. 防止外戚专权
10.你认为下列哪些举措与秦朝速亡有关联?
①焚书坑儒 ②统一文字 ③强征赋税 ④统一货币 ⑤严刑苛法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11.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 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 休养生息 B. 尊崇儒术 C. 盐铁专卖 D. 版图拓展
12.西汉时期,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实行这一政策的是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 汉景帝 D. 汉武帝
13.“小民发如韭菜,翦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谓,从来必可轻。”这是东汉后 期的一首民谣。东汉后期创立太平道,率领“黄巾军”起义的是
A. 陈胜 B. 刘 秀 C. 王景 D. 张角
14.“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国际探索之路和贸易之路,又是一条文化之路和友谊之路。” 西汉时,两次出使西域开通此“路”的人是
A. 蒙恬 B. 班超
C. 张骞 D. 甘英
15.司马迁撰写《史记》被后人赞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说明撰 写历史应
A. 秉笔直书 B. 贯通古今 C. 彰显个性 D. 形式创新
16.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垓下之战
17.三世纪末四世纪初,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这主要是 因为
A. 东汉的朝政腐败造成社会动荡 B. 大批中原人民为避“八王之乱”南下 C. 南朝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D. 孝文帝迁徙北方各族百万余人到江南
18.《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 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A. 牛耕开始使用 B. 铁制农具的推广
C . 社会比较安定 D . 《齐民要书》推广先进技术
19.北魏迁都洛阳后营建的龙门石窟,从其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 脱俗的神韵中,可窥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北方民族交融 B. 南北政权对峙 C. 江南经济开发 D. 书法艺术成熟
20.某校书法社团学员在临摹《兰亭集序》(右图)书法字帖时,被其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笔势所折服。《兰亭集序》的作者是
A. 钟繇 B. 胡昭 C. 顾恺之 D. 王羲之
二、非选择题(21 题 7 分,22 题 7 分,23 题 8 分,24 题 8 分,共 30 分。请把每题答案 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21.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
图一
(1)图一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1 分)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 一问题?(1 分)

材料二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方面依赖西汉前期的财富积累,另一方面依赖其财政改革。 其改革核心即以国家力量调控经济运行,保障“外攘夷狄”的军需费用,打击豪强地主、工商 业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兼并农民土地的行为,从而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创造了大一 统帝国的辉煌。
——据臧知非《汉武帝财政改革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财政改革的核心并概述其改革的意义。
(3 分)

材料三 卫青七次出击匈奴,斩首五万余级,收黄河以南土地置朔方郡,这样功劳不算 小罢!张骞冒万死为朝廷效力,西到波斯,南通印度,从此中国与西方、西南方各民族开始接
触。考察张骞成就大功的原因,只要看他被匈奴拘留十多年,逃脱虎口后却依然向西奔去。谁 及得他,谁就能做他的事业!
——摘编自范文澜《大丈夫》(1936 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位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2 分)

22.书藏古今,传承文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文物展示了部分承载文字的中国古代书写材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书写材料的共同局限,以及突破该局限 的中国古代重大发明。(3 分)

材料二
A: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矣。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B:他计算出圆周率在 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 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王星智、张兰菊《中国简史》
C: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贾思勰《齐民要书》
(2)材料二 A 中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哪部著作?(1 分)作者是谁?(1 分)B 中的“他”是指哪一位?(1 分)C 中《齐民要书》这部著作有 何历史地位?(1 分)

2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 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 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三国志·诸葛亮传》
(1)材料一中诸葛亮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策略?(1 分)与赤壁之战有什么关系?
(1 分)

材料二 (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 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晋书·鲁褒传·钱神论》
(2)材料二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2 分)

材料三 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相 同;下装为白裤、乌皮靴,与西域“龟兹乐”“安国乐”相似。“方舞”音乐安徐、闲雅, 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
——摘编自袁禾《中国舞蹈通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方舞”所体现的时代特征。(2 分)

材料四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 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 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 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 人——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4)材料四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2 分)

24.统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 组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 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治上、汉朝思想上“大一统”的表现 分别是什么?(2 分)
▲ 材料二 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回答问题:
(2)写出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名称:(3 分)
A.建立者: ▲ ;B.建立者: ▲ ;C.国名: ▲ 。

材料三 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1 分)这次改革有何影响?(2 分)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C B C D A C B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D C A B B C A D
二、非选择题(21题7分,22题7分,23题8分,24题8分,共30分。)
21.(1)问题:反映出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权,威胁到西汉王朝(或王国问题)。(1分)措施:实行“推恩令”或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让诸侯王把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弟等。(1分)
(2)核心:以国家力量调控经济运行。(1分)意义:保障了军需费用;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行为,稳定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或答: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2分)
(3)事迹:汉武帝时期,卫青率军北击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1分)汉武帝时,张骞开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1分)
22.(1)局限:刻画不易、价值昂贵、材料笨重、获取困难。(2分)重大发明:造纸术。(1分)
(2)A:《史记》;(1分)司马迁。(1分)B:祖冲之。(1分)C: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或答:该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分)
23.(1)这段话体现了诸葛亮希望孙刘联合抗曹的策略。(1分)这一战略促成了孙刘联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1分)
(2)这则材料说明当时社会崇拜金钱之风盛行,人们唯利是图(或答这则材料对应教材所讲西晋社会状况的内容,揭露了金钱力量无所不能的社会现实)。(2分)
(3)时代特征:民族交融。(2分)
(4)原因: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2分)
24.(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分)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需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1分)
(2)A:刘备;B:曹丕;C:吴。(3分)
(3)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或答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宿迁地区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监测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