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含解析)--2024-2025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
一、单选题
1.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
2.有学者提出,古人在丝绸之路上旅行,首先需要申请公验与过所(官方批准的通行文书),行前要准备旅行指南类书籍和会话练习簿(民族语言或外语),商人需要计账以及订立契约,旅行还可能携带替人转交的书信,有些求法僧还要写巡礼记录。该学者可借此论证
A.商人逐利行为维系了丝绸之路繁荣
B.语言的隔阂是丝绸之路发展的瓶颈
C.丝绸之路沿线文书史料价值较丰厚
D.政府对保护商旅和传教士作用突出
3.西汉时期,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到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这一变化折射出( )
A.中国在外贸当中处于出超地位
B.对华贸易国家的变迁
C.民族政权并立阻碍了经济交流
D.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4.20世纪以来,我国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以及广东等地陆续出土了大量波斯萨珊王朝时代(224-651年)的银币,这些银币分别铸于萨珊十二(三)位国王在位期间。这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繁盛 B.中原统一王朝疆域辽阔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中欧间经济联系的建立
5.贞观二十一年,天竺属国摩揭陀,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庶,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据此可知( )
A.对外交往助推技术进步 B.中外交流推动发明创造
C.唐朝制糖工艺领先世界 D.藩汉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6.中国历史上从外传入的瓜果蔬菜有很多。阅读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由来 名称举例 今名
“胡”系列 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系列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 番茄、番薯、番椒等 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系列 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洋葱、土豆、圆白菜
A.始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说明中国饮食结构和其他国家趋同
C.反映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
D.从“胡”到“洋”反映中外关系趋向平等
7.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
A.战争影响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C.丝绸之路促进城市发展 D.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8.于阗乐是西域乐舞的一种。《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初宫中“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据此可推断( )
A.汉初丝绸之路就已经开通
B.《西京杂记》的记载不合史实
C.汉初中原与西域已有来往
D.《西京杂记》的记载完全准确
9.“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何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察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汉武帝对此采取的措施是( )
A.逐渐进行“改土归流”
B.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C.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
D.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
10.茶马贸易由来已久,宋代已经出现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茶马司等机构。明朝茶马贸易制度达到顶峰,明朝中期甚至因“马之用,急于三边(明西北边境),而川马远不可至”,暂停了兴盛的川藏地区间的茶马贸易,以保证甘肃河州的茶马贸易开展。由此可知,茶马贸易( )
A.丰富了国家边疆治理的手段 B.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C.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 D.薄来厚往加剧了政府财政负担
11.如图是西汉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新疆段的路线示意图。据图可知,丝绸之路( )
A.以敦煌为线路起点 B.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C.线路逐渐向南偏移 D.深受地理环境影响
12.成熟的元代青花,钴料究竟来自何处?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谈到:“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出土的大部分元代青花进行分析,发现其青花料和国产青花料有明显的不同,应为进口钴料。从史料实证角度看,材料最能说明( )
A.科技是历史研究的唯一手段
B.明代宋应星的史学成就最高
C.商路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D.文献史料必须得到考古证实
13.下表是汉、唐时期中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的概况。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汉、唐时期的中外交流( )
外国输往中国 中国输往外国
印度的香料、胡瓜、佛教 丝绸、茶叶
波斯的菠菜、地毯 唐三彩
中亚的苜蓿、马和舞蹈 生姜、葱
欧洲、西亚和北非的葡萄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罗马的毛织物、杂技 儒家文化和典章制度
拜占庭的马赛克壁画 中国佛教
A.影响深远,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B.地域广泛,最远至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C.领域广泛,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D.双赢互鉴,体现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14.11—15世纪,非洲东海岸城市中的清真寺,其礼拜龛上多镶嵌陶瓷作为装饰。此外,清真寺内蓄水池的底部也以碎瓷器作铺垫,瓷器的青色、蓝白色底色有助于凸显水质的清洁。与清真寺比邻的柱墓,其顶部眉腰等处也往往镶嵌了从中国进口的陶瓷,成为当地特色建筑。材料所述现象( )
①说明了陶瓷在当地的功能以实用性为主
②体现了环印度洋贸易及伊斯兰教的影响
③印证了民居特点由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
④表明了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助于文化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广泛结交朝野人士,在语言、装束等方面顺应中国的习惯,重视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同时还翻译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这一现象( )
A.是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的产物
B.促进民族融合与华夏认同
C.客观上有利于“西学东渐”
D.便利了西方殖民主义侵略
16.吐鲁番出土的一份文书用汉文记载:永康十二年润【月】十四日,张祖从康阿丑买胡奴益富一人,年卅,交与贾行蝶(布)百三拾柒匹。贾即毕,奴即付……二主和合,共成券书之后,各不得返悔,悔者罚行蝶贰百柒拾肆匹,入不悔者……请宋忠书信,时见祖疆、迦奴、何养、苏高昌、唐胡。背面有大字“合同文”的左半墨迹,即买主高昌人张祖所持的契券,带有“合同文”另一半文字的同一契券应由卖主撒马尔罕胡商康阿丑持有。该文书表明( )
A.对毁约者重罚与契约精神相悖 B.商业契约由丝绸之路传到西方
C.西域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较深 D.契约须由官方登记备案方有效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为解决马匹不足的问题,政府不断扩大易马贸易的规模。这时易马的主要交换物以铜钱为主并兼有“以布帛、茶及他物易之”。宋神宗时,开始实行榷茶博马政策。政府设立都大提举茶马司管理茶马贸易,在西北地区设立买马场、卖茶场等机构。宋人将这种专以茶易马的交易称赞为经久之策:“熙宁以来,讲摘山之利,得充厩之良,中国得马足以为我利,戎人得茶不能以为我害。彼所嗜惟茶,虽奔风逐电之骏,有所不靳,以我蜀产,易彼上乘,此诚经久之策者。”
——摘编自侯昱《北宋时期官营茶马贸易制度探究》
材料二 明初,政府“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设立巡茶御史,同时实行马赋差发制度,规定以马为赋向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征收赋税。《大明律》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极刑”,建立行人巡茶制度、专人专仓制度,确保官方对茶马贸易的专营垄断。“收茶易马……实所以系番夷归向之心”,“盖西边之藩篱,莫切于诸番;诸番之饮食,莫切于吾茶。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故严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禁之而使彼有所畏,酬之而使彼有所慕”。
——摘编自孟旭《宋明时期茶马贸易的差异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官营茶马贸易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代茶马贸易。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位于新疆民丰县的尼雅遗址是汉代精绝国遗址,它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1995年,考古学家在该遗址发现一块织锦护膊,上面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汉隶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一句具有政治寓意的占辞术语,《史记·天官书》曰:“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以五星所聚方位来判断行师用兵的利弊关系。“五星”锦的织造工艺,明显是出自汉代皇家织造,用最高规格的华丽织锦为面料,采用汉代蜀锦独有的经线提花的织造方法。“五星”锦上的动物则多为远方贡纳或神化的珍禽异兽,多了些异国情调的艺术主题。
——摘编自魏秋婷《“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价值探析》
材料二 汉代西南地区与河西、岭南交通线的建立,打破了陆海丝绸之路对接的空间阻隔。在这个大交通格局中,氐、羌等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北方草原文化的持续南传,为大西南和岭南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作出特殊贡献。巴蜀商人行走南北、互通东西,蜀枸酱、蜀布等在域内外的频繁出现,凸显了西南地区中转站的地位,而佛教僧徒千里弘法的足迹是敦煌、西南、岭南交通的重要见证,他们在这幅画卷中奔走不倦,为各地区、各民族、各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元素。
——摘自冯小莉、周永卫《汉代陆海丝绸之路对接的西南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膊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陆海丝绸之路对接的西南路径所发挥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学者李约瑟研究发现,中国橙传入欧洲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段,经由两条不同路线:一是在公元前1世纪末,橙通过罗马—印度贸易路线;另外就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由于伊斯兰教对植物和园林艺术的特殊感情,形成了另一条橙传播路线。中国橙经海上丝路西传的主流说法是16世纪中叶,葡萄牙驻果阿总督若昂·德·卡斯特罗把从印度带回的树种献给时任首相贡多·梅勒。后者广泛种植,但仅存活一株。这株橙树后来开枝散叶,成为欧洲所有此品种的祖先。
中国酸橙经由阿拉伯商旅带到阿拉伯世界后,得益于伊斯兰教对植物怀有的特殊宗教感情和日益成熟的栽培技术,酸橙树逐渐遍及阿拉伯世界,尤其以西班牙、西西里和耶路撒冷等地的酸橙种植蔚为壮观。在12世纪的西西里,酸橙只是“愉悦眼睛之物,没有其他任何用途”。不过,这一实物景观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演变成艺术景观。在上千幅文艺复兴绘画中,比如波提切利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等经典画作中,酸橙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意象,暗含着圣洁、多产、高贵和富有等多重艺术内涵。随着时间推移、丝路上的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酸橙花的香,酸橙汁的调味价值及它的药用价值都慢慢被欧洲人接受和使用。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就有贵妇的闺房弥散着橙花的香味,而且有通过橙花香水浇灌的植物,会芳香四溢的描写。而咸肉、熏鱼和沙拉辅以酸橙的搭配也随着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文明冲突和交流互鉴,成为欧洲餐桌上的美食。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功用并非欧洲人的创见,只是阿拉伯世界对酸橙使用方式的再一次复现,甚至在中国古籍中都能找到类似记载。
——摘编自朱禹函等《中国“橙”的丝路西传与对欧洲社会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橙”西传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橙”西传对欧洲社会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橙”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莫高窟第323号窟壁画,7—8世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骞出使西域图》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解读论证符合逻辑)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A A C B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C C C C
1.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可知,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后,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至今这种名称仍然存在。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域外文化的吸收借鉴,这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体现,B项正确;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历史文明的积淀与传承、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与道德规范、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等,排除A项;中华文化多样性是指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具有的多样性特征,这种多样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宗族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排除C项;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连续性,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明的核心要素和主体民族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据题干信息可知,丝绸之路沿线的政治(官方批准的通行文书)、经济(计账、契约)、文化活动(巡礼记录)都会留下大量有文字记录的史料,这些史料是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凭据,说明丝绸之路沿线文书史料价值较丰厚,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商人逐利行为对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无法得出商人逐利行为维系了丝绸之路繁荣,排除A项;会话练习簿的存在以及玄奘等人的西行实践说明翻译上的困难是可以被克服的,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政府对丝绸之路的态度,只是说明丝绸之路沿线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有重要作用,无法得出政府对商旅和传教士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陆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起点是北方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起点是南方地区,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汉朝时期,经济中心在北方,以北方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后来随着南方的开发和海上贸易的发展,以南方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宋代以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兴衰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密切相关,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通过丝绸之路输入和输出的商品数量情况,不能断定中国的出口大于进口和处于出超地位,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贸易路线的兴衰变化,未提及贸易路线连通的对华贸易国家情况,排除B项;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影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通畅,但于此同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也有所发展,不能武断认为民族政权并立对经济交流仅有阻碍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出土了大量波斯萨珊朝银币,且银币的铸造年代涵盖整个王朝时期,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活跃的商贸往来,A项正确;这一时期是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总体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排除B项:波斯不是中华民族组成部分,排除C项;波斯属于亚洲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贞观二十一年,天竺属国摩揭陀,开始派遣使者主动与大唐天子建立联系。唐太宗于是派遣使者去学习熬制糖的方法,随后下诏令扬州地区献上各种原料,按照所学方法进行熬制,熬出的糖在色泽和味道上远比西域所产的糖要好得多,由此可知,对外交往助推技术进步,A项正确;熬糖法自摩揭陀引进,发明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缺少对比项,无法得出唐朝制糖工艺领先世界,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外交往对唐朝熬糖工艺的推动,与“文明互鉴”说法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历史上从外传入的瓜果蔬菜很多,反映出中外文化的交流密切,反映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C项正确;“始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始终”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也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方式传入中国的,排除A项;“说明中国饮食结构和其他国家趋同”中“趋同“一词表述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中外在饮食文化方面的交流,影响到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排除B项;仅从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信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外关系趋向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魏晋南北朝(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多个民族政权并存,政治格局频繁变动,B项正确;此时,北方战乱频繁,影响丝路畅通,A项“交流空前”表述错误,排除A项;题干是指丝路东方地点的解读为沿线城市,排除C项;D项错把北方个别城市的兴盛解读为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材料“汉初宫中‘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可知西域的乐舞传播到了汉朝宫廷,说明汉初中原与西域有交往,C项正确;材料说明汉初西域乐舞传入宫廷,但未涉及丝绸之路就已经开通,排除A项;《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汉代刘歆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西京杂记》的记载完全准确不当,《西京杂记》内容庞杂,记述西汉人物轶事、宫廷制度、风俗习惯及怪异传说等,“完全准确”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沿途见闻说,在西亚大夏国见到当地商人贩卖四川地区的竹杖、布匹。为此,张骞对汉武帝的建议是出使大夏之路应选择从四川经印度到大夏。汉武帝接受其建议,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加强了西汉和西南夷的联系,D项正确;改土归流是明清统治者在西南地区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即废除土司,而代之以流官的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属于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推恩令,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属于出击匈奴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宋代至明代(中国)。从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茶马贸易在宋代就已经成为管理边疆和促进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在明代达到顶峰,是因为其对于边疆治理的战略意义被进一步认可和推广。材料中特别提到茶马贸易对西北边境的影响,说明其作为边疆治理手段的重要性,A项正确;茶马贸易的管理只是在边疆地区,排除B项;秦朝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排除C项;茶马贸易是民间贸易,而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至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路线通常会沿着山脉边缘、绿洲地带或河流流域行进,这些都是为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选择相对平坦或易于通行的地带,D项正确;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西安,排除A项;材料图示展示的是路线的地理走向,而不是其文化交流的功能,逻辑推理错误,排除B项;从图示来看,从西汉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线路逐渐向北偏移,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元代时期(中国)。据材料“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发现其青花料和国产青花料有明显的不同,应为进口钴料”可知,元代青花料可能来自西域或国外,说明商路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成熟的元代青花,钴料究竟来自何处?”,没有体现“科技是历史研究的唯一手段”,且“唯一”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仅仅是强调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埏》中谈到:元代青花,钴料--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并未涉及对其史学成就的评价,排除B项;“必须”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涉及经贸、政治和思想文化等领域,说明交流领域广泛,这些交流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C项正确;“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说法正确,但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概括不全面,排除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海上交往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排除B项;中华文化圈是指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共同体,材料没有具体指出外国的名称,且从交流的物种来看,很多都不是来自中华文化圈的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1—15世纪(非洲)。根据材料可知,11—15世纪,非洲东海岸城市中的清真寺,其礼拜龛上多镶嵌陶瓷作为装饰。与清真寺比邻的柱墓,其顶部眉腰等处也往往镶嵌了从中国进口的陶瓷,成为当地特色建筑。伊斯兰教属于外来宗教以及瓷器属于中国的特产,体现了环印度洋贸易和伊斯兰教对非洲地区的影响,②符合题意;非洲东海岸城市中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体现了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创新特征,说明非洲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创新,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陶瓷的实用性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材料中的瓷器用于装饰建筑,不符合实用性,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描绘了清真寺的建筑情况和风格,未体现自然环境对居民特点的影响,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为了减少在华传播天主教的阻力,积极融入中华文化圈,这在客观上有利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C项正确;当时明清采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中外交流受限,排除A项;当时西方传教士积极融入中华文化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在华传教的阻力,并不能促进民族融合与华夏认同,排除B项;当时西方传教士积极融入中华文化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在华传教的阻力并非为侵华服务,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文书中使用汉文记录交易,说明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同时,文书中提到的契约条款和惩罚措施显示出中原契约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重罚并不一定与契约精神相悖,排除A项;文书并未提到契约传到西方的过程,排除B项;文书中没有提到契约需要官方登记备案,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原因:加强军备的需要;宋代茶叶经济的发展;周边民族对茶叶需求的增长。(言之成理即可)
(2)简评:严苛的官府垄断;鲜明的以茶御藩的政治目的;是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重要贸易方式之一;有利于边疆稳定;阻碍了民间贸易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原因题。时空:北宋(中国)。原因:据材料一“北宋初,为解决马匹不足的问题”及结合所学可知,加强军备的需要;据材料一“兼有‘以布帛、茶及他物易之’”可知,宋代茶叶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彼所嗜惟茶,虽奔风逐电之骏,有所不靳,以我蜀产,易彼上乘,此诚经久之策者”可知,周边民族对茶叶需求的增长。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明代(中国)。简评:据材料二“《大明律》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极刑’,建立行人巡茶制度、专人专仓制度,确保官方对茶马贸易的专营垄断”可知,严苛的官府垄断;据材料二“收茶易马……实所以系番夷归向之心”可知,鲜明的以茶御藩的政治目的;据材料二“故严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可知,是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重要贸易方式之一;据材料二“禁之而使彼有所畏,酬之而使彼有所慕”可知,有利于边疆稳定;结合所学从阻碍了民间贸易发展的角度分析。
18.(1)该织锦护膊属于实物史料,作为一手史料,它有助于研究汉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研究汉代人们对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为研究汉代纺织业的发展(蜀锦技艺)提供了实物史料。(答对3点即可)
(2)打破了陆海丝路的阻隔,推进了西北、西南、海上三条丝绸之路互动与交融;推动了北方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西南、岭南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详解】(1)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汉代(中国)。据材料一“位于新疆民丰县的尼雅遗址是汉代精绝国遗址,它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1995年,考古学家在该遗址发现一块织锦护膊,上面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汉隶文”可知,该织锦护膊属于实物史料,作为一手史料,它有助于研究汉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一句具有政治寓意的占辞术语,《史记·天官书》曰:‘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以五星所聚方位来判断行师用兵的利弊关系”可知,有助于研究汉代人们对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据材料一“位于新疆民丰县的尼雅遗址是汉代精绝国遗址”可知,有助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据材料一“采用汉代蜀锦独有的经线提花的织造方法”可知,为研究汉代纺织业的发展(蜀锦技艺)提供了实物史料。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汉代(中国)。据材料二“汉代西南地区与河西、岭南交通线的建立,打破了陆海丝绸之路对接的空间阻隔”可知,打破了陆海丝路的阻隔,推进了西北、西南、海上三条丝绸之路互动与交融;据材料二“在这个大交通格局中,氐、羌等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北方草原文化的持续南传”“巴蜀商人行走南北、互通东西,蜀枸酱、蜀布等在域内外的频繁出现”可知,推动了北方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二“为大西南和岭南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作出特殊贡献”可知,推动西南、岭南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据材料二“佛教僧徒千里弘法的足迹是敦煌、西南、岭南交通的重要见证,他们在这幅画卷中奔走不倦,为各地区、各民族、各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元素”可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19.(1)汉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唐代与阿拉伯的贸易。(答出两点)
(2)美化了欧洲的园林景观;助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增长了欧洲人的医学知识;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风味。(任答三点)
(3)中国“橙”的西传不仅是中西植物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且还是“丝绸之路”在全球延伸的典型代表;中国“橙”具有独特的文化影响力,深刻影响着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社会生活,直至现今。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是在公元前1世纪末,橙通过罗马—印度贸易路线”“中国橙经海上丝路西传”可知,汉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材料“另外就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由于伊斯兰教对植物和园林艺术的特殊感情,形成了另一条橙传播路线”可知,唐代与阿拉伯的贸易。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实物景观”“艺术景观”“酸橙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意象,暗含着圣洁、多产、高贵和富有等多重艺术内涵”可知,美化了欧洲的园林景观;助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根据材料“酸橙花的香,酸橙汁的调味价值及它的药用价值都慢慢被欧洲人接受和使用”可知,增长了欧洲人的医学知识;根据材料“咸肉、熏鱼和沙拉辅以酸橙的搭配也随着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文明冲突和交流互鉴,成为欧洲餐桌上的美食”可知,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风味。
(3)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东西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物种交流和实用价值、传播途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0.示例一观点:《张骞出使西域图》描绘了唐朝视野中的张骞通西域。
解读:唐朝道教至尊,佛教受到压制,唐朝人有借助张骞通西域和汉武帝礼佛,规劝唐朝统治者礼佛之意。西汉武帝礼佛等信息不符合汉武帝时期的史实,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内地,东汉明帝时在内地影响开始扩大,南北朝时期盛行。唐代,张骞被画进敦煌壁画,成了经典作品。佛教信众们借着张骞的名人效应,给张骞凿空的壮举来了一次历史错位,赋予了引入佛教的新含义。莫高窟壁画融合了张骞所代表的外交元素和佛教所代表的宗教元素,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此图在政治和宗教的背后,存在着明显的经济交流。这幅壁画很好地向后人展示了横贯亚欧大陆、连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示例二观点:张骞凿空壮举与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读:《张骞出使西域图》不仅是一幅宗教与历史融合的壁画,同时也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从壁画中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经济交流的角度来看,张骞的外交活动为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不仅是货物的通道,更是文化与信仰的传播纽带。佛教的传播正是依托这条大动脉,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壁画中将张骞的外交活动与佛教礼仪相结合,暗示了丝绸之路作为经济与文化交流双重载体的角色。丝绸、茶叶、陶瓷等汉地物产通过这条通道传至西方,同时,佛教经典与艺术风格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综上所述,《张骞出使西域图》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展现了张骞凿空壮举在历史与宗教中的双重意义。这幅壁画不仅是张骞个人成就的颂歌,更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视觉表达。
【详解】示例一: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范围是唐朝时期的中国。观点: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图》的画面内容是汉朝打败匈奴后,汉武帝因获两尊不知名号的匈奴祭天金像,而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大夏国询问金像佛号的故事,因此可以拟定:《张骞出使西域图》反映的是唐朝视角下对张骞通西域这一历史事件的呈现和解读。解读:首先从唐朝的宗教政策和宗教发展状况展开。唐朝时期,道教地位较高,而佛教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然而,壁画中描绘汉武帝礼佛这一不符合史实的情节,其目的可能在于借古讽今,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规劝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结合所学知识,佛教在西汉末年才开始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时影响逐渐扩大,南北朝时期广泛盛行。在唐朝,张骞这一历史人物被纳入敦煌壁画并成为经典作品。佛教信众巧妙地利用张骞的名人效应,将其与佛教元素相结合,进行了一次历史的错位创作,赋予了张骞通西域引入佛教的新内涵。从图片信息来看,莫高窟壁画将张骞所代表的外交开拓元素与佛教所代表的宗教元素相融合,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这幅壁画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事迹,还反映了当时的宗教观念和社会需求。此外,此图背后还隐含着明显的经济交流因素。从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这幅壁画以艺术的形式向后人呈现了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示例二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范围是唐朝时期的中国。观点: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图》聚焦于张骞凿空壮举与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可以拟定:张骞凿空壮举与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解读:首先强调《张骞出使西域图》不仅是一幅宗教与历史融合的壁画,更是对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生动展现。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壁画中能够直观感受到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发展的关键推动作用。在经济交流层面,张骞的外交活动为汉朝与西域各国开展贸易往来创造了条件。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不仅仅是货物运输的通道,还是文化与信仰传播的重要纽带。依据所学,佛教正是依托丝绸之路,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壁画中将张骞的外交活动与佛教礼仪相结合,这一独特的表现形式暗示了丝绸之路作为经济与文化交流双重载体的重要角色。在丝绸之路上,丝绸、茶叶、陶瓷等来自汉地的物产源源不断地流向西方,同时,佛教经典、艺术风格等也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中国,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最后总结指出,这幅壁画以艺术化的手法记录了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充分展现了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开创性举动在历史与宗教领域的双重意义。它既是对张骞伟大功绩的赞颂,也是对丝绸之路多元文化融合的生动呈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含解析)--2024-2025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