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武威十六中(教育集团)联片教研2024-2025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以下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人遗址
C.半坡居民遗址 D.良渚遗址
2.距今 1 万年前后,农作物的种植、家畜的驯化、定居生活、陶器的发明、石器制作技术的进步等一系
列变化导致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并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础。以上材料证明( )
A.早期国家建立 B.原始农业出现 C.阶级分化明显 D.部落联盟形成
3.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陶寺古城遗址的墓中往往随葬石
磬、玉钺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 )
A.均衡发展 B.高度发达 C.开放包容 D.多元一体
4.西周通过新封诸侯国不断地将周公等人确立的道德准则和政治方针传向四面八方,促进华夏各族的文
化认同和中华礼教文明的形成。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商王朝的兴衰过程 D.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5.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6.据统计,从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的二百多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
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最终,秦国兼并各国完成统一。这表明当时的历史主流是( )
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B.科技创新,经济发展
C.兼并战争,走向统一 D.民族交融,往来频繁
7.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二者关注的共同点是( )
A.国家治理方式 B.文化教育模式 C.人才选拔途径 D.道德规范要求
8.大家耳熟能详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对
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二十四节气在何时确立(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时期
9.《全球通史》载:“秦朝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这“印记”体现在( )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修建了兵马俑
C.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D.创立科举制度
10.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对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大兴土木 B.赋税沉重 C.刑罚非常残酷 D.秦朝的残暴统治
第 1 页 共 5 页
11.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
而生,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小康社会 D.天下大同
12.公元前 121 年,匈奴人曾悲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匈奴
人发出如此感叹的背景是( )
A.班超长期驻守西域 B.西汉初年对匈奴推行和亲政策
C.蒙恬北击匈奴获胜 D.霍去病击败匈奴控制河西走廊
13.从东汉桓帝到西晋统一前的 120 多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 3000 多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
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4.西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
贵的精神财富。下列属于这一“精神财富”的是( )
A.大禹“治水”的决心 B.孔子“仁爱”的主张
C.张骞“凿空”的勇气 D.商鞅“变法”的执着
15.佛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植。其根本原因是( )
A.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C.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D.有利于统治人民
16.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古代曾经有过多种称谓,在三国时期被称
为( )
A.流求 B.琉球 C.夷洲 D.东番
17.中国人口迁移的规模受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人口迁徙发生于( )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西晋末年 D.东晋末年
18.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以及梨、枣、杏树等。这些农林品种原来主要
种植在北方,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方作物区分明显 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北方农业技术的南传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19.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南北朝对峙时,虽互为
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第 2 页 共 5 页
C.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20.为了纪念祖冲之,月球上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和环形山。祖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 )
A.发明了地动仪 B.撰写了《齐民要术》
C.奠定了中医治疗理论的基础 D.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二、综合题(共 30 分)
21.(8 分)材料一 夏朝建立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
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材料二 商朝前期多次迁都,直到盘庚迁般后,商朝的统治才稳定下来,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朝。
(1)(2 分)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
(2)(3 分)材料一中提到的“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不同
(3)(3 分)材料二中盘庚迁殷对商朝有什么重要意义
22.(6 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理论上
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材料二 伏尔泰认为,中国道德与政治、法律的结合,即为中国式的德治主义,成了公正与仁爱的
典范。他主张……欧洲应该引进中国的优良法律和道德。
——摘编自武斌著《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1)(3 分)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的一位代表人物。
(2)(3 分)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的哪项思想主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3.(9 分)中国古代各民族出现交融,对外交往也有了初步发展。
材料一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
葡萄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贸易与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教材
材料二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摘编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
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3 分)依据材料归纳汉朝和西域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
(2)(2 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多南渡”主要指的是什么?
第 3 页 共 5 页
(3)(4 分)依据材料三,简要分析孝文帝推进鲜卑族整体汉化的原因,并举一例汉化政策。
24.(7 分)材料一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既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虽然南方拥有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等优越条件,但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人口稀少的局限,江南地区还是一个林莽地带,
土旷人稀,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
——摘编自区永折《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二 将近三百年中,南方改换了五个朝代,对稳定社会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长江流域经济就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展起来。特别是杂炼生鍒的炼钢法被发现,使南方生产工具得到改进。水利的兴修,
扩大了水田面积,耕作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稻谷产量比粟麦高,这就有可能繁殖长江流域的
人口。东晋以下,人口有显著的增加,依靠劳动民众的力量,一向落后的经济,逐渐追上黄河流域的水平。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1)(4 分)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位于何处?南方发展具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2)(3 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发展的原因?
第 4 页 共 5 页
答案
1-5 ABDDA 6-10 CADAD 11-15 ADACD 16-20 CCCAD
21.(1)标志着我国王朝的产生。
(2)世袭制是依靠血缘;禅让制是任用贤能,不依靠血缘。
(3)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22.(1)局面: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墨子;(2)思想主张:“以德治国”。核心思想:“仁”
23.(1)特点:双向交流;交流内容包括物品、技术及文化。贡献: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多南渡”指的是: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
(3)原因: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为了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状态,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统治。
政策: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等。
24.(1)关中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2)社会稳定;生产工具改进;兴修水利和耕作技术进步;人口增加。
第 1 页 共 5 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甘肃省武威十六中(教育集团)联片教研2024-2025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