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泰安市(五四学制)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第一学期期末学情抽测
初二历史样题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总分:_________等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下列答题栏内。)
1. “在海滩高处挖两个巧丈见方的池子,灌上水,然后将鸦片投入池中。浸泡半日后,将生石灰抛入,顷
刻池水便沸腾起来。工作人员用铁锄、木耙来回翻搅,直到把烟土化尽。”以上信息反映的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火烧圆明园 C. 虎门销烟 D. 天京陷落
2. 1871 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
早出现在(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天津条约》签订后
C.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3. 如图展示了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某一事件。该事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
A. 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B. 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C.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D. 宣告这场农民起义的失败
4.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该
言论发表的背景是( )
A. 平壤战役 B. 黄海海战 C. 辽东半岛战役 D. 威海卫战役
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说道:“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
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这种局面始于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6. 《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
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
A 强学会
第 1页/共 12页
B. 兴中会
C. 同盟会
D. 国民党
7. 某校八年级小李同学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资料卡片。并对其所涉及的史实进
行了解读,其中正确的是( )
A. 图 1 涉及的史实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从民用工业逐渐发展到军事工业
B. 图 2 涉及史实作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刷洗干净的
C. 图 3 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 图 4《新青年》宣传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但不反对礼教、礼法
8. 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制度变革,这是武装斗争手段换来的制度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清帝
退位诏减少了流血冲突,缩短了革命进程,确有积极作用。材料中的“它”指
A. 太平天国 B. 中华民国 C. 南京国民政府 D.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9. 下列图片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第 2页/共 12页
《清帝退位诏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A. 从分裂走向统一 B. 从屈辱走同独立
C 从专制走向民主 D. 从封闭走向开放
10. 毛泽东曾说:“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
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这本杂志是指( )
A. 《时务报》 B. 《革命军》 C. 《新青年》 D. 《劳动界》
11.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之一,他盛赞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
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材料中的“他”是( )
A. 李大钊 B. 陈独秀 C. 蔡元培 D. 胡适
12. “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
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
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评价的是
A. 公车上书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13. 孙中山对黄埔军校是抱有无穷希望的,他在军校的开学典礼上要求学生:“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
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军校创办的目的是( )
A. 是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 B. 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
C. 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 D. 实现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14. 强国必须强军,强军才能国安。以下时间轴展示了党的军队建设中的几件大事,方框处应填入的是( )
第 3页/共 12页
A. 南昌起义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十四大
15.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这一理论的最早实践是
( )
A. 南昌起义 B.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C. 古田会议 D.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6. 以下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是
A. 金田起义地址 B. 遵义会议会址
C. 新四军军部旧址 D. 冉庄地道战遗址
17. 某日军战犯在回忆录中记述:“18 日夜……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
间是 10 点多钟。爆炸时‘轰’的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该回忆录记述的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二七惨案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18. 区分史实和观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西安事变发生于 1936 年 12 月 12 日
B. 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
C.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前往调停
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 下面是对抗战时期创作的漫画名称与内容的表述,旨在( )
时间 名称 内容
描绘的是巨人般的士兵跨过残破的 1937 年 9 月 《收复失土》
长城。
《用我们的血肉,做成 表现的是一排排战士紧密站立在一 1938 年 2 月
我们新的长城》 起,构成一堵连续的人墙。
A. 凝聚民心激发抗日的意志 B. 推动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C. 讽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D. 赞扬地道战等战法的威力
20. 《时代》周刊 1938 年 1 月报道:“在 1937 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 13 个星期(三个月)之久,
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粉碎日本“时间表”的是( )
A 一二·九运动 B. 淞沪会战 C. 武汉会战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 4页/共 12页
21. “民国二十四年,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
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这一记录见证了( )
A. 五四运动 B. 西安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重庆谈判
22. 吴雁秋的《难民回忆录》记载了 1937 年至 1938 年间,一家人从南京到六合再到南京流亡的经过。 文
中写道: “所见街道两旁尚有芦席裹藏尸体,到处均有;所见公路两旁房屋破坏,无一完整……人 间惨事均
不忍目粗(睹)。”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
A. 火烧圆明园 B. 镇压义和团 C. 旅顺大屠杀 D. 南京大屠杀
23. 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是第一手史料,下列按照拍摄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②④
24.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
号、标语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②④① D. ④①③②
25. 1945 年 8 月 29 日重庆《大公报》发表的社评中写到:“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
一件大喜事。”“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的原因是( )
A.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B. 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开始形成
C. 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D. 重庆谈判有利于中国实现民主和平
26.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在延安时期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
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而 1947 年时又执行“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上述土地政策的调
整是基于( )
A. 经济体制的改革 B. 土地所有权变更
第 5页/共 12页
C. 革命性质的变化 D. 革命形势的需要
27. 沪上竹枝词《咏火轮车》写道:“乘车当日达吴淞,与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来去也从
容。”(沪,指上海;宁,指南京)。由此可见( )
A. 火车的引进受到沪宁百姓欢迎 B. 近代以来文学作品的创作题材很广泛
C. 新式的交通已经运用到全中国 D. 西北各省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化
28. 有学者这样评价他:“一个在科举道路上累遭挫折的旧式读书人,年逾不惑才幸而取中状元,但他却视
官爵如过眼云烟,转而以全部精力创办新式实业。”他是( )
A. 魏源 B. 张之洞 C. 张謇 D. 詹天佑
29. 1927 的上海街道景象:塌车(人力运货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擦‘肩’过,短服革履的剪发女子
与拖了长辫子、戴红结帽顶的老少拥挤地同在人群。由此可以看出上海( )
A. 传统习俗居主流 B. 社会习俗新旧并呈
C. 社会生活全盘西化 D. 社会生活无任何变化
30. 以下一组图片共同反映了中国近代( )
A. 生产方式的变化 B. 新式交通的出现
C. 风俗习惯的改变 D. 新式教育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 题 16 分,第 32 题 12 分,第 33 题 12 分,共计 40 分)
31. 近代中国“有海无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
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摘编自《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材料二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
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第 6页/共 12页
材料四 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长期征战,造成中原统治集团以大海为屏障,“历
代备边,多在西北边陲”的防御战略格局。清朝只有近海和长江水师,其目的是巡查河海、抓捕海盗。乾
隆五十八年(1793 年),来华访问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看到中国的帆船与兵器与二百年前并无变化,认为:
只需要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大清帝国的海岸舰队。这个封建的传统农业国家,缺乏近代工业基础,百
余年间里先后遭到列强从海上入侵几十次,屡屡战败。
——摘编自周仕德《近代西方列强屡次从海上侵略中国原因管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写出两次 19 世纪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的战争。
(2)材料二中提到的“练兵也,海军也”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场运动关系密切?在这场运动中建成的规模
最大的新式海军舰队是哪支?
(3)结合所学至少写出一位“甲午一役”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和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
日本”具体指什么事件?
(4)根据材料四,概括清朝海防薄弱的原因。
32. 阅读抗日战争大事年表(部分),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1931 年 9 月 九一八事变
1935 年 8 月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6 年 12 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 年 7 月 七七事变
1937 年 8 月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 年 8 月—1938 年 10 月 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1937 年 9 月 平型关大捷
1937 年 12 月 南京大屠杀
1940 年 8 月 八路军打响百团大战
1942 年初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5 年 4 至 6 月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 7页/共 12页
1945 年 9 月 2 日 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2)教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份作业: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至少选择 3 个),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
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得到任务后,初二·三班有三个小组各自提出了如下观点。
第一小组: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二小组: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三小组: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假如你是第三小组的成员,请根据老师的要求,论述你组的观点。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探寻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材料二 图文说史
图 5 在山东菜阳农民唐和恩使用过的竹棍
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支援前线所经过的
图 6 1949 年 4 月 21 日,人民解放军强渡
路线,包括山东、安徽、江苏三省有关的城
长江。新华社发(中国照片档案馆供图)
镇和村庄的地名。
(1)根据上图,仿照图 1 的示例(见下表),填写 A、B、C、D 的内容
重要会址或旧址 重大事件 革命精神
图 1 南昌起义 建军精神
第 8页/共 12页
A:_________ 五四运动 B:_________
图 4 C:__________ 建党精神
D:________ 敌后战场的抗战 抗战精神
(2)结合所学,判断图 5 中的“他”支援过的战役是什么?图 6 这一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
第 9页/共 12页
第一学期期末学情抽测
初二历史样题 参考答案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总分:_________等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下列答题栏内。)
【1 题答案】
【答案】C
【2 题答案】
【答案】B
【3 题答案】
【答案】A
【4 题答案】
【答案】C
【5 题答案】
【答案】D
【6 题答案】
【答案】C
【7 题答案】
【答案】B
【8 题答案】
【答案】B
【9 题答案】
【答案】C
【10 题答案】
【答案】C
【11 题答案】
【答案】A
【12 题答案】
第 10页/共 12页
【答案】C
【13 题答案】
【答案】B
【14 题答案】
【答案】A
【15 题答案】
【答案】D
【16 题答案】
【答案】B
【17 题答案】
【答案】A
【18 题答案】
【答案】D
【19 题答案】
【答案】A
【20 题答案】
【答案】B
【21 题答案】
【答案】C
【22 题答案】
【答案】D
【23 题答案】
【答案】C
【24 题答案】
【答案】B
【25 题答案】
【答案】D
【26 题答案】
【答案】D
【27 题答案】
第 11页/共 12页
【答案】A
【28 题答案】
【答案】C
【29 题答案】
【答案】B
【30 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 题 16 分,第 32 题 12 分,第 33 题 12 分,共计 40 分)
【31 题答案】
【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洋务运动;北洋舰队。
(3)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4)历代备边防御战略格局主要在西北地区;清朝的海军实力薄弱,海防意识欠缺;清朝的舰船兵器落后;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缺乏近代工业基础。
【32 题答案】
【答案】(1)九一八事变;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2)观点: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论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中国共产党在 1935 年 8 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主张,1936 年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掀起了全民族抗战;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敌后战场,先后取得平
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抗战,通过淞沪会战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迷梦,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通过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因此,国
共合作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33 题答案】
【答案】(1) ①. A:图 3 ②. B:五四精神 ③.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④. D:图 2
(2)图 5:淮海战役图 6: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第 12页/共 1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泰安市(五四学制)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