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5年春季高一年级开学检测
历史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9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B
C
D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A
C
D
1.【答案】A
【解析】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玉钺作为国王威仪和权力的象
征,说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和权力集中,且拥有复杂的宗教信仰和礼制体系,
这些都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故选A项;该玉钺出土于浙江良渚,属于长江下游地区,与黄
河上游无关,故排除B项;玉钺作为权力的象征,上面刻有神人兽面纹图案,这是宗教信仰在
权力象征中的体现,并不直接表明神权与皇权紧密结合,且当时皇权尚未形成,故排除C项;
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与旧石器时代相去甚远,故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商代“服国”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对其控制相对松散,而西周初期通
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使得天子对诸侯的控制更加直接和明确,由“诸侯之长”
变成“诸侯之君”,体现了对地方控制由松散到严密,故选B项;结合所学,分封制以王族为主
以血缘宗法制为基础,强化了血缘宗法制的影响,故排除A项;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受封的
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是政治
制度的变革,不能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故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可知,汉武帝
之所以大量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帮其理财,目的在于通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来加强中央
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
于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铲除诸侯王势力主要是通过政治手段,且“铲除了”表述过于
绝对,故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属于新的选官制度,材料中“任命大量商人出身
的官员为其理财”并不属于选官制度的创新,故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安置流亡人口、掳掠对峙政权的人口、奖励南渡人口等措施增加了六朝的劳动力,商业
政策的调整(诚免商税、开放贸易等)有利于商业发展,这些都为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有
利条件,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故选B项:虽然政府重视商业,但不能就此说明六朝统治者
以商治国,古代中国一直是以农立国,商业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故排除A项:这些措施主要涉
及人口和商业,并没有直接体现对豪强士族势力的打击,故排除C项;六朝时期是政权并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广西2025年春季高一年级开学检测
历史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搽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前2课。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所示是1986年在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一套玉钺。钺身两面刃部有良渚神人兽面致
图案,考古学家整体复原基葬后发现,这是地位尊贵的墓主人的随葬品,是国王威仪和权力的
象征。这一发现可佐证
一玉战绍
玉依木柄
(已篇朽)
玉战纸(di
玉战组合示意图
度潘国王弃仪复原图
图1
A.长江下游迈人文明社会
B.黄河上游阶级分化加剧
C.神权与皇权的紧密结合
D.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特征
2.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
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
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淡化了血缘宗法制的影响
B.对地方控制由松散趋向严密
C,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D.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3.汉高祖刘邦僧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命大量商人出身
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一举措
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B.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铲除了诸侯王势力
D.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
【高一历史第1页(共4页)】
4.六朝时期,政府采取了安置流亡人口、掳掠对峙政权的人口、奖恸南渡人口等措施,同时此前
被抑制的商业在这一时期也被重视起来,政府实行了减免商税、开放对外双边贸易和海外贸
易等政策。这些措施
A.说明六朝统治者以商治国
B.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C.沉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
D.巩固了封建国家政治统一
5.“诗圣”杜甫早期曾在《望岳》中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自己勇攀高峰、俯视天下
的雄心和气魄:晚年却在《春望》中用“国破山河在…家书抵万金”来阐发自己的忧国思家之
情。透过杜甫的作品可以看出
A.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B.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紧策
C.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D.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6.北宋时期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南方各地的政治人物,包括苏州人范仲淹、抚
州临川人王安石、吉安永丰人欧阳修、泉州晋江人曾公亮等著名的政治家。运用唯物史观推
断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应是
A.科举考试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B.崇文抑武方针的推行
C.社会成员身份逐渐趋于平等
D.南方经济实力的增长
7.清人储大文评价元代某制度:“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
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该制度的实行
A造成了行政权力分散
B.便利了自然资源利用
C.降低了地方割据风险
D.提高了地方自治水平
8.康熙、雍正年间,每年四月小满,南浔镇家家户户缫丝车动,远近商客纷纷到来进行生丝贸易。
直属北京的苏杭两织造也专门来南浔收丝,最盛时南浔有50多家丝行。这表明当时南浔镇
A形成专业市场B.出现雇佣关系
C.丝织技术领先D.官营作坊发达
9.据考证,1800一1839年,因鸦片走私贸易导致的中国白银外流,总计高达6亿两。又有人估
算,在19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每年耗费在鸦片上的白银达1633多万元,儿乎与清政府
1830一1838年的关税总收人相当。由此可见,鸦片走私贸易使得
A清政府国力遭到严重削羽
B.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C.国家交往没有遵循国际法
D.清朝朝贡体制逐渐解体
10.1863年,清廷向各省督抚发出渝旨,要求地方官员学习洋人制造火器之法。1864年,李鸿章
致函总理衙门:“(列强)藐视中国,非可以口舌争,稍有衅端,动辄胁制,中国一无足恃,未可
轻言抵御,则须以求洋法习洋器为自立张本。”由此可知
A.清廷对中西差距有根本认识
B.练兵制器成为清廷共识
C.清廷努力寻求国家自强之道
D.师夷长技方面成就凸显
11.1919年2月7日,李大钊主持北京《晨报》副刊改良,增设自由论坛,表示“凡有以新修养、新
智识、新思想之著作惠寄者,无论文言或白话,皆所欢迎”。接着,李大钊又改造“译丛”栏,
“‘译丛’一门拟多采东西学者名人之新著,且择其有趣味者追译之”。这些改良举指
A.得到了大众的广泛支持
B.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C.影显了文学革命的要求
D.有利于新思想的宜传
12.唐山抗战题材皮影戏根据剧情的需要制作出皮彭人物造型,对军人的各式军帽和军服都有
详尽的刻画,面部保持有“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造型特征(如图2所示)。这
种造型设计
【高一历史第2页(共4页)】